绿林网

奇爱博士读后感摘抄

奇爱博士读后感摘抄

《奇爱博士》是一本由[英] 彼得·乔治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3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奇爱博士》读后感(一):纽约客:《奇爱博士》里的一切几乎都是真的

原文:Eric Schlosser, January 17, 2014

翻译:离鹿

On the set of Dr.Strangelove.

《奇爱博士》读后感(二):我想特别吐槽一下这书的书名和封面。

书名叫奇爱博士,然而却是冷战军事题材,请问奇爱和博士都在那里。。。。。

封面搞得很香艳的样子,结果全书中根本没有这个香艳的场景。。。。

吐槽完毕。。。

书名叫奇爱博士,然而却是冷战军事题材,请问奇爱和博士都在那里。。。。。

封面搞得很香艳的样子,结果全书中根本没有这个香艳的场景。。。。

吐槽完毕。。。

书名叫奇爱博士,然而却是冷战军事题材,请问奇爱和博士都在那里。。。。。

封面搞得很香艳的样子,结果全书中根本没有这个香艳的场景。。。。

吐槽完毕。。。

书名叫奇爱博士,然而却是冷战军事题材,请问奇爱和博士都在那里。。。。。

封面搞得很香艳的样子,结果全书中根本没有这个香艳的场景。。。。

吐槽完毕。。。

《奇爱博士》读后感(三):《奇爱博士》读后感

全篇读完,即无奇爱,也无博士,倒是感觉原本《红色警戒》这个名字更贴切一些。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知道自己大限将至的美国空军基地指挥官,为了实现心中的世界和平,利用防御机制的漏洞,悍然发动对苏联的轰炸打击,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即使他的轰炸联队能够成功打击苏联的战略目标,苏联人也能引爆埋在地底的核弹,最终使地球灭亡,所以结果就是美国政府和苏联政府联手共同消灭了那只轰炸联队,而我们的指挥官也怀揣着梦想饮弹自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努力,越糟糕。

这本书的观点和《三体——黑暗森林》类似,在恐惧下产生的猜疑链:我不知道你会不会攻击我,所以干脆我主动先攻击你好了……文明和文明之间有着猜疑,国家和国家之间也有着猜疑,人和人之间更是充满猜疑,特别是相爱的两个人,或许唯有时间与死亡方能证明互相的爱吧吧,就像书里说的——或我如何停止恐惧并爱上炸弹。

所以马云的支付宝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至少他解决了交易双方的猜疑,可是,爱情呢?怎么解决?

《奇爱博士》读后感(四):随笔记录

刚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四星半。

《奇爱博士》,作者[英]彼得•乔治,他的小说正是反映那个时代对苏联和美国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对抗的忧虑产物。乔治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他整个创作生涯都在写末日题材的作品,并于1966年自杀离世。1964年库布里克大神的同名电影就是由本书改编的,而本书的原名则是大名鼎鼎的《红色警戒》(red alert),相信当年风靡全球的同名游戏里漫天核武器的画面也受到了本书的启发。

根据维基百科的介绍,这部小说初版1958年,而著名的古巴导弹危机,则发生在短短几年之后的1962年,我们可以肯定作者差一点点就变成了一个预言家,只是古巴导弹危机最后的处理结果要比小说中的预言好上许多,人类该为此感到庆幸吧,也许地球上的全体人类应该首先感谢赫鲁晓夫和肯尼迪。

当然,读完这本书,更应该把《午夜将至》这本详细介绍古巴导弹危机始末的书看一看了,而且从《午》一书的结构看,显然也受到了《奇爱博士》这本书结构的影响,因为《午》一书的不同地点章节的穿插显然和《奇》一书是一样的;以及同样附在每一章开头的“格林尼治时间”“莫斯科时间”“华盛顿时间”数字的不断增加都在给读者制造令人窒息的压抑感。

《奇爱博士》读后感(五):《红色警戒》而非《奇爱博士》

库布里克的电影比原著更有名,出版社想借电影的名气让书卖得更好一些,可以理解。将中文名定为《奇爱博士》也好、在封面设计中全部采用电影元素也罢,都可以啦。然而,把这部书的原名写成“ Dr. Strangelove”而非“Red Alert”还是过分了。毕竟,按我的理解,出版社之所以要在版权页列出书和作者的原名,是为了方便想要了解原版书的读者,而不是欺骗他们。另外,即使是公版书,是不是也应该列出翻译所依据的版本呢?像现在这样仅仅给出作者名和书名(还是错的!),怎么看都不太对劲。 之所以纠缠书名,当然是因为这里的差别很大。奇爱博士作为电影的原创角色,和小说毫无关系,那个长长的、滑稽的副标题也同样牛头不对马嘴。至于《红色警戒》这个标题,不但恰如其分地总结了书中的核心内容,也反映了作者一本正经的行文风格。是的,原作压根就不黑色幽默,或者说,不幽默,只黑色。故事的主线仍然是一样的,美苏大战因为一个美军中层将领的预谋一触即发,场景也一样地在空军基地、B52轰炸机和美军总指挥部之间来回切换。但和电影里恣意戏谑的场面不同,面对即将来临的世界末日,书中的每个角色都在拼命(字面意义上)、甚至毫无私心地以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哪怕是触发大战的将军昆腾,他的动机也是“为了世界和平,on earth peace”。所以,本书呈现的最黑暗的观点是,即使没有蛮横的军人、虚伪的政客、邪恶的野心家或者疯狂的战争贩子,换言之,没有一个坏人,世界也可能被毁灭。因为,我们有能力将其毁灭。这是作者在1958年发表的观点。后来的历史,几乎就证明他是正确的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