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注意力读后感精选

注意力读后感精选

《注意力》是一本由让-菲利普·拉夏 (Jean-Philippe Lachaux)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9.00,页数:30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注意力》读后感(一):出于降低阅读难度目的,我想分享几个我认为的关键结构点

1注意的定义是什么?第一章一直在围绕这个展开。 最终,注意通过“大脑神经元角度”进行了定义统一 2明确区分三个分类:认知、情绪、行动。 3注意,记忆,都是属于“认知”这一块的 4三种注意力模式中,作者认为“超聚焦”和“涣散”不好,提倡第三种 5除了冥想,把日常生活当成训练注意力的工具。

《注意力》读后感(二):出于降低阅读难度目的,我想分享几个我认为的关键结构点

1注意的定义是什么?第一章一直在围绕这个展开。 最终,注意通过“大脑神经元角度”进行了定义统一 2明确区分三个分类:认知、情绪、行动。 3注意,记忆,都是属于“认知”这一块的 4三种注意力模式中,作者认为“超聚焦”和“涣散”不好,提倡第三种 5除了冥想,把日常生活当成训练注意力的工具。

《注意力》读后感(三):不推荐

我当前的主题阅读是“学习方法”,其中包括认知科学方面,所以读本书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人学习工作的效率,控制自我注意力。从这个目标出发,阅读本书纯属浪费时间。如果你是以研究认知行为与心理为目标,可能(仅仅是可能)会不赞同我对本书的评价。

本书的95%的内容都在用繁复的语言讲述历史上心理学家对注意力的实验与探索过程,不断的假设,验证,推论,实验,然后得出一些人人皆知的常识。一直到第12章(本书一共13章)终于对个人改善注意力提出建议:

1. 设定目标

2. 排除干扰

3. 分解任务,加以练习

4. 重新合并成整体,培养下意识的行动

5. 设定完成时间

6. 观察自己的心理与精神状态。

简化之后的:

设定目标->设定时间->专注实践

这12个字不就是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么?

《注意力》读后感(四):笔记

管理注意在于如何规划注意的能力

内容:

事情强度:行动前评估任务难度和需付出多少注意

放在正确目标:

整体水平

好处:

更高效

可腾出精力做别的

免受周围复杂性的困扰,

特点:

随着熟练有

局部水平:

好处:

严谨正确

正确的时机

什么时候注意

有时间限定

注意多长

两件事不要求一直注意和同时注意可以来回关注。只留下这个目标,放下别的目标,不会带来危险。。通过环境设定时间,时间要短以说服放下其他目标

原则:

轻微的控制,在过于控制导致的瘫痪和任由环境主宰中间,吸引会把注意力弄到局部水平上。

对注意力失控前的迹象敏感并提早做出反应,以记起关注注意

在任务和工作记忆来回切换,以确认自己精力集中

学习控制注意,是学避开吸引,并处于超聚焦和分心的状态

好处:

精力放在一件事上

执行系统不控制自动化过程,成功的话就可以把这技能用到别的方面

注意:

学习集中注意力要让注意固定在无聊的事情上

做不到总是专注的

要坚持训练

《注意力》读后感(五):注意=自控

几年前看过一个故事,说一个年轻人去找一位老僧开导人生意义。结果老僧说,如果在家洗碗的时候不能体悟意义,则无处寻之。 我向来觉得僧人说话喜欢故作高深,本来已不作深究。不曾料到在一本讲注意力的科普书中被作者带了一波节奏:"在这种情况下,执行系统的活动仅限于稍稍监视外部世界和自己的心理及情绪背景。这是一种注意当下的状态,一种意识清醒的察觉,也就是正念。"在无聊的碗、手、水之间,是迷离的眼神,还是对当下的察觉?

在经历了半年多焦虑、注意力涣散的困扰后,深知自我掌控如同空气,当你失去才懂得它的意义。但这意义,不是绝对控制一言一行,一念一想。本书的作者在最后,用"无为"来总结最理想的状态。无独有偶,在《自控力》中也有这样一句:最好的自控是没有自控。在我看来,自控能力是表象,注意力管理是框架,两者实质互为表里。

"无"是表象,"为"是接纳。接纳不可控的前向反馈,将反抗的精力用于观察,提高对陷阱的侦查能力,及早挣脱,才有助于后向反馈保持对注意力的主导权。

但并不是说单靠"无为"的冥想就能驯服注意力,干扰是无时不在的。将目标细化至具体步骤,把时间气泡化,不仅有生理学上的优势(行为图像敏感性),而且在短暂分心后能快速回归,减少损失。

这"为"与"不为"耗费了这整本书的周折。但我想是值得的。

那位老僧想说的,大概不是碗的意义,也不是洗碗的意义,而是在洗碗的那几分钟里,在人生的任意时刻,是否有真切地体察着当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