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生命里的光》读后感锦集

《我生命里的光》读后感锦集

《我生命里的光》是一本由[日]中村修二著作,猫头鹰文化·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80,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生命里的光》读后感(一):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

我现在读书,感觉好像都和作者成为了朋友。以后再遇到些问题,会想想如果是中村,他会怎么做?中村这个朋友是很值得交的,是个倔强仗义的朋友。

中村是个坚持到底的人,他说:“我感觉自己都变成了焊接工。好不容易上了大学,还读了硕士,做的工作却跟工人一样。这样的工作,我做了五六年,自己也实在是惊呆了。最后我已经完全厌倦,有时会觉得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完全不知道自己学那么多干什么,我甚至觉得人生虚幻。不过,我还是说服自己,这是我的工作,是我的研究的一部分。”中村是个诚实的人,他并不为自己出现的懦弱的一面做掩饰,“当时,我就算辞掉工作,恐怕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但我想,依据中村的性格,也许他十年二十年都不会放弃,一条路走到黑,幸运的是又从黑走到光明。

中村喜欢思考,并且能够静下心来思考。“没有任何成果,我本人也越来越消沉,自暴自弃起来。于是更加沉默,陷入沉思状态,研究更加全神贯注。接着,陷入谷底后也就只能再慢慢爬起,这时,就会有新的发明、新的发现,让我从谷底爬出来,最终完成产品开发。”

比起他人的看法,中村更在乎认同自己,但他须要他人认同,他是不服输的。他渐渐无视同事的嘲讽,却把已经发明出产品但销量不好,而遭受同事排挤当作人生一大挫折;他无视老板的命令,却感激社长无言的信任;他不在乎同行的看法,不认同专家对他的评价,却把美国留学时,被其他研究员当作技术人员,而非研究员,视为人生第二大挫折。

中村是自信的,他爱吹牛,认为自己只要坚持就无所不能,认同自己的技艺和方法,认为自己是他人口中传说的人。

如果你有这样一个中村朋友,他能给你信心和建议。你能从他学到很多,并且他很可靠。

《我生命里的光》读后感(二):打动人心的自传都是朴素的 ——读《我生命里的光》

文/岸晓风

一个毕业于一般大学的人,一个在一个一般企业就职的人,一个在一般刊物发表文章的人,突然“一鸣惊人”获得了201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就是日本人中村修二,现在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教授、工学博士。奇怪吗?如果我们没有读过他的自传《我生命里的光》,那还是很奇怪的。但是如果我们读过了这本书,又会觉得不奇怪。

文如其人。作者是朴素的,书是朴素的,但是成绩则是一点都不朴素的。读这本自传,至少有这么几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一是一定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正如作者所说,不管做多少研究,知道多少国外的实例,没有完成过产品的人不可能了解什么是个人风格。亲手一点一滴完成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闪而过的微弱的光,这点光芒会在今后变成你的个人风格。要强烈展现出个人风格,彻底贯彻下去,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在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就是要有独立的思考,才能产生独创性的想法,不管结果是好是坏。受别人影响,靠别人教导,不可能找到窍门,产生独创性。从事独创性的工作时,自己必须一直保持独立。

二是要学会“笨拙”的坚持。作者的性格看起来并不聪明,活得也不太聪明,而是吭哧吭哧笨拙地坚持到了今天。不过正因为作者能够笨拙地对事物坚持到底,所以才有其无所不能的自信。作者还举了自己的一个例子,其在初中的时候被“硬拽”加入了学校的排球队,虽然也一直坚持练习,但是球队的成绩一直都不理想,甚至经常是“垫底”的,但是作者并不需要我们求他的“阴影面积”,反而在作者看来,这还是“很美好的”,为什么?因为自己摸索着练习,反而让作者生出了一种一切全靠自己摸索的自信。这也成为作者独立思考问题的基础。

三是要有“执着”的自信。无论是学习还是研究,一开始毫无所获,但我们要一直坚信总有一天会出人头地。相信自己一定会出人头地的自信,是走向成功的原点。而如果顾虑太多,看起来是思虑周全,头脑清楚,但是一旦失败,就会陷入自我嫌恶,接下去就再也没有勇气尝试。而且,思考也会负面化,不敢再有下一步的行动。相反,没有成熟的想法,总觉得“船到桥头自然直”的人,面对未来态度积极,对于这种人来说,失败也会成为正面的助力,他们甚至有足够宽广的胸襟享受失败。无疑,最后这些能享受失败的人都走向了成功。

《我生命里的光》读后感(三):成功所需的四道光

朋友介绍这本书的时候,告诉我作者叫中村修二。

中村修二是谁?

日本或日裔当代名人对我而言,有宫崎骏这样的艺术家、有稻盛和夫这样的企业家、有村上春树这样的文学家。即便是日本科学家,我也只知道加来道雄。

然后我百度了一下。中村因开发蓝光LED在201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一举成名,至于其他的生平,比如1954年出生于爱媛县普通渔民家庭,小时成绩一般,后毕业于属于日本三流大学的德岛大学,再工作于一家原不出名规模也不大的本地企业,这些都很平凡没有闪光点。

中村的这本自传--《我生命里的光》,就是讲述的一个平凡的人成就的不平凡的事。整本书跟中村其人一样,语言平实,故事也不跌宕起伏,但就是这样也让我们能感受到其成就伟大事业的不易。书以中村的生平为主线,以研发蓝光LED的经历为重点,描述了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奋斗的经历,点出了普通人奋斗成功的四个元素或四道光:坚持、专业、贵人与选择。

“坚持”是中村自我认可的最重要的一个品质。他在只有五万人的阿南市这个偏僻的地方能够花费十余年终于研发成功蓝光LED,最主要靠的就是坚持这个品质。一个普通人如何能够在当今世界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坚持是一个重要的必要条件。通识教育教导我们“笨鸟先飞”,励志软文告诉我们“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只需要一万小时”,网络鸡汤也用“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你有什么资格不去奋斗”之类给我们洗脑。很不幸的是,这些说法都是对的,唯有在一个领域、一个方向坚持,普通人才有成功的可能。中村十余年无视外界的各种言论,沿着自己的方向坚持努力,才取得了最先成功研发蓝光LED的成功。

“专业”是中村着重阐述的另一个重要品质。为什么他对别人无法模仿其技术研发蓝光LED,就在于其对本身装备技术的专业性的信心。他在文中提及,“单看图纸,其他人是无法做出相同的设备的”。做出相同的设备,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经验数据等作为支撑。我们国家现在也在大力推广弘扬“工匠精神”,实际也是异曲同工。唯有专业,唯有精益求精,才能让普通人与竞争者相比更高一层。专业是普通人实现价值的最重要方向。

“贵人”这个元素不一定是中村想在书中表达的,但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成功也离不开别人的赏识、信任、帮助与重用。对中村而言,如果没有小川会长对其工作的认可、经费的支持,中村也不可能在磷化镓这个方向耗费公司大量资金从而获取成功。在普通人不断追求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获取他人的认可与帮助也尤为重要。而能够获取他人的认可,需要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唯有提高自身的品德与能力。

“选择”是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做的事情。就研发蓝光LED而言,中村没有选择大部分人选择的硒化锌方向,而是选择了当时看起来更不可能的磷化镓方向,做出了其事业中最重要的选择。中村的选择不是简单的或者随意的做出的,而是基于其对事物本质与发展的充分认知。选择看起来最容易的方向,也是竞争最激烈的方向;选择看起来困难重重的方向,也是最有可能取得成绩的方向。选择的正确做出,需要我们充分去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以上四个元素只是普通人获取成功的几个重要方面,在当今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各种资源配置越来越不平衡的情况下,普通人要想获取成功,又谈何容易?但是,不去坚持,不去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不准备好自我的品质被命运垂青,不去努力选择追求,恐怕普通人连成功的机会都不会有。

总体而言,本书不失为一本非常具有感召力的励志书籍,尤其对指引普通人如何奋斗获取优异成就有很好的激励能力,值得阅读。

《我生命里的光》读后感(四):成功的背面:对抗常规

读这本书时正值今年诺贝尔奖颁奖之际,每年一到这个时候,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细数获奖者背后的故事,而后必然上升至国家层面,对比反射出我国诺奖之路有多艰辛。今年的医学奖颁给了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这是本世纪第17位日本(包括日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日本以每年一奖的惊人成绩震惊了全世界,也引来了我国人的积极探析。

这几天,社交网络上转发率极高的一篇文章《17年17人诺奖:日本科学为何“井喷”?》,这篇文章细数了战后国际性科技成果频出的三大原因:经济、科研和教育。经济突飞猛进带动了科研需求和投入的增长,这两点原因较好理解。另外,教育改革为适应新的科研环境提供了保障,也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日本科研今日的成就。严苛的学术体系,高效的管理机制提供了非常优特的科研环境和氛围。

中村修二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着手发明蓝色二极管的。他的经历也很能印证各种鸡汤文的观点:思考的力量、坚持、转变思维,突破常规。通往成功的路上,困难不同,但总结下来往往战胜困难的因素都是相似的。

在研发工作上,作为公司的研发人员,中村修二获得了不少特殊研发条件。他凭借过人的技术,说服老板,一次性给出超高经费,并且同意他出国留学。在外人看来,或在其他国度,这样的待遇已经十分难得了。

即使在这样优厚的环境之下,他依然表现出了不满——与其说,中村修二的这本书是他的成功学立传,不如说,这是他批判日本资本体制下,研发人员个体发展的困境以及国际化学术能力评价体系的证言。

本书开篇,中村就为他在日本成功,后转移至美国寻求更大自由度埋下伏笔。直至他阐述研发过程中,由于学历出身、科研技巧等问题遇到的冷眼、阻力,无一不在控诉日本企业制度下科研人员的困惑。在当时的环境下,如果不是他时刻不肯低头,坚持不懈的强韧勇气,与常规环境对抗,他也很难获得今日的成就。另外,一个小细节,他去美国留学期间,由于“匠人”身份和商业机密的关系,不能在顶级科学刊物发表论文,中村的才能一度被“自由国度”的专家无视,就连学术会议,他都遭到排斥。

他看到了科研工作的不公平,通过自述,反思并批判那些带着有色眼镜的科研体制。

《我生命里的光》读后感(五):四星的内容,二星的翻译和校对

说实话这本该是一本很好的书。给2星是因为翻译和出版社的问题。

这是我第一次因为阅读一本书实在忍不住给译者和出版社挑刺,作为物理学学士和材料学硕士,文本间有些硬伤实在是不敢苟同。

一、译者的介绍里说自己是文科女,理科控,在翻译化学物质时,查找一下正确的表达方式应该是最基本的吧。P124中村写道自己制作氮化镓需要“氨”作为氮素源,但是到了P130,文本中却写着“气体铵”。我不知道是作者原文就有错误(迷信地认为作者作为一个从事研究那么多年的人应该不会写错化学物质的名称),还是译者和校对都没看出问题。随便在百度搜索“氨和铵”,就可以得到如下解释:

氨(Ammonia,即阿摩尼亚),或称“氨气”,分子式为NH3,是一种无色气体 铵(ǎn)根阳离子(英文名:Ammonium;化学式:NH4+)是由氨分子衍生出的阳离子。氨分子与一个氢离子配位结合就形成铵离子。由于化学性质类似于金属离子,故命名为“铵”。

退一步讲,就算无法区分这两种表达方式,也应该做到行文前后一致吧。(当然,中村修二自己在写这本自传的时候,也没有做到前后行文一致)

二、P13,中村写道有很多大学联系他,包括“UCLA(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弗朗西斯科分校)”。这里我真的黑人问号了,你们是真不知道UCLA是什么还是连查都懒得查?我没看过中村原文我不知道,但是这种太常识性的错误,难道翻译、校对都没有人看出来?

以上是我对于本书实在无法忍受的翻译错误。

接下来再谈谈内容。

成功其实是不可复制的,这点从中村的自传里可以深刻地感受到。

中国与日本的国情很相似,应试教育、团队合作、崇尚学历与名校。

整本书都充斥着一种简单粗暴的叙述,毫不谦虚与掩饰地表达了中村修二是如何获得今日的成就的。最开始我看得很不爽,但是读完全书有一种通透的感觉。科学家也是人,他们需要养家糊口,也希望自己能在为“大团体”做出贡献之后,获得应有的报酬与名誉。其实这本书也从一个“人”的角度,叙述了科学家们的诉求。喜欢科研的人很多,希望做科研获得大成就的人也不少,但是能直白地讲出自己不愿意“无私奉献”的人很少。

中村倒是通过此书说了不少大实话。为什么科研人士喜欢去美国,为什么要离开日本,离开日本去到美国之后赚了多少钱等等,给读者的心中重新描绘了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形象。

很久以前读过一个《神探伽利略》的同人文,里面讲道:“学术需要付出人生,但人生却不只有学术。”

大家共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