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以用户为中心读后感100字

以用户为中心读后感100字

《以用户为中心》是一本由[美]陈峻锐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32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以用户为中心》读后感(一):以用户为中心

在生意场上,我们常常会听见“顾客是上帝”这种说法。这种说法表明商家对于顾客的重视,服务态度决定服务质量,而这又与商家能够获得多少利润息息相关。 最近我读了《以用户为中心》这本书,这是一本商业指导书,主要讲的就是用户研究这个概念。把顾客看做上帝,是从提高服务质量的角度促进交易的达成;而以用户为中心,则是要换位思考,充分地考虑到用户的需求与顾虑,最终目的同样是提高利润。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于用户研究有比较清晰的定义——用户研究,是通过研究需求者的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聚焦于需求者自身、产品业务属性以及用户环境,发现需求的驱动因素和阻碍因素,并通过满足需求实现价值创造,最终为企业带来业务增长。 过去,很多商业模式都基于信息的不对称:这家餐馆的菜好吃吗?这个牌子的商品质量如何……如果没有亲自体验,我们根本无从得知,只能通过广告、品牌、渠道商、朋友推荐来做选择,而这些选择都有各自的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某些商家的主要顾客是相对固定的,比如一家饭店的主要顾客,可能就是饭店周围的那些人。 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正在变得越来越对称。用户可以看到交易记录和评价了,可以利用比价工具找到最便宜的商品了。那些因为信息不对称而附加上去的价格,正在被一层一层地剥离,商品的价值会越来越接近它真实的使用价值。 而从商家的角度考虑,想要在这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获得更多的利润,稳住自身的市场地位,我们就需要更加准确的把握用户的需求。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当一个人觉得口渴的时候,就算你有再美味的面包,他也不会买,当我们知道他的需求的时候就可以递上一杯水,交易会顺利的达成,哪怕这瓶水的价格比平时更加昂贵。

在用户研究的过程中,作者提到,看见、洞见、预见这3个层次的难度是逐层递增的。看见的难度相对较低,准确度也比较高,而预见的难度相对最高,同样准确度也是最低的,洞见则处于两者之间。但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来看,顺序则正好相反,洞见比看见的价值高,预见比洞见的价值高。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简单的市场调查(比如发问卷)来对用户的需求和购买力有大致的了解,但在这个社会变化很快的时代,需要建立自己独到的判断模型,来判断自己的产品是否能够满足需要。 做好用户研究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对于想要有长远发展的企业来讲,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是必不可少的。

《以用户为中心》读后感(二):看似超越用户需求的福特汽车和苹果手机,其实是洞悉了用户的底层需求

“如果我当年去问顾客他们想要什么,他们肯定会告诉我,一匹更快的马。” 这句话是由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所说,经常被用来表示用户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企业更应该主导用户,把真正能够引领潮流的产品推销给用户。所以亨利·福特创办了汽车公司,把汽车推向了市场,引领了时代风潮。这样的例子还有乔布斯和他的苹果手机,也被认为是超越了用户认知的产品。

但他们真的完全没有考虑客户的需求吗?一定不是的,仅仅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用户需求的本质。 那么用户需求的本质又是什么呢?怎样才能从千变万化的需求中找到这种本质呢? 陈峻锐,用户研究专家,拥有17年市场与用户调研经验,他的这一本书《以用户为中心:揭示用户研究的方法、技巧和底层逻辑》就是一本专业的窥探用户需求本质的著作。

了解用户需求本质的过程,其实就是用户研究。用户研究就是研究用户的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并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和产品设计进行匹配,找到最能够满足用户的产品。 这个过程是怎样进行的呢?怎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这就是这一本书《以用户为中心》所讲的内容。这是是一个庞杂的系统性知识体系,需要读者学些精力去阅读和理解的。但这个过程对于从事用户研究的读者来说绝对是值得的,而这本书也就是为他们而准备。

而我就试着用书中的一些观点,来看一下亨利福特和乔布斯是怎样洞悉用户的需求。 亨利·福特生活在一个马车的时代,用户的需求当然是更快的马?那么如果把马这一具体产品去掉,用户的需求不就是“更快”吗?而这就是用户研究的方法论问题,需要通过方法论找到客户的真实需求,但又不限于现有条件能够解决的需求。 苹果手机其实也一样,在苹果手机还没有出现的时代,手机仅仅是用来接打电话的工具,而这样专属于某一领域的工具还有很多,听音乐需要专门音乐设备,玩游戏需要有专门的游戏机。如果出门在外是不是就需要带很多装备呢?用户一定有着把它们合而为一的要求,这不就是智能手机产生的根源吗。

用户研究,绝不仅仅是一个“在街上找人答问卷”的过程,问卷的制作才是根本。就像前面对于用户研究的定义一样,它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如果你是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或者有着这方面的需求,你想打造出像一百多年前的福特汽车,或十几年前的苹果手机一样风靡全球的产品的话,仔细阅读这本《以用户为中心》,用其中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大脑,让自己成为用户洞察专家。

《以用户为中心》读后感(三):用户研究的“4321” | 你真的懂用户吗?

不久前看到一句话: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用户需求的解码能力。

商业社会发展到当下的状态,绝大多数产品都处在“供大于求”的状态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光投向“用户”,开始研究用户,或者说:研究用户为什么不购买。

但,企业真的了解用户吗?

那些宣称“顾客是上帝”“我们始终服务于用户”的大小企业,真的足够了解自己的用户吗?

要想了解用户,企业就不能不做用户研究。

陈峻锐是毕业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用户研究专家,他有17年市场与用户研究经验,相关方面有着深入的认知和研究。

在《以用户为中心》这本书中,他从用户研究的底层逻辑和原则开始,讲到了用户研究的系统方法和实战技巧,并总结出了从事相关工作的实战经验,提供了比较清晰的思考模式和执行路径。

总体来讲,非常适合企业家和相关工作从业者阅读,拓展能力边界。

作者对于用户研究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和理解:

而对用户研究者来说,在研究的过程中要聚焦研究需求者的四个方面: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

感知指的就是需求者获得信息的方式,他们是如何感知的,这样的感知方式是否有局限?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的是:如何在茫茫的信息海洋中吸引需求者的注意力。

认知指的是需求者感知到信息以后,他们是如何认识、理解这些信息的?比如说用户把你的产品视作必须还是可选择的,这个过程中,用户研究者需要了解到用户的重视情况。

而在决策方面,用户研究主要研究的是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去做决策?决策的过程是如何完成的?

比如是个人独立决策还是询问他人以后做决定;影响用户下单的是单价还是对产品效果的担忧?

最后是行动,行动指的是人们对于外界刺激的最终行为体现。

这一点在不同的产品和环境中会有不同的体现,比如说:大型商超,需要研究人们进入商超以后的行动路线;而做课程产品的,则需要了解用户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反馈。

陈峻锐将用户研究的方法总结为用户研究的“4321”。

“4”四的是研究需求者的四个方面,就是刚刚提到的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

“3“”指的是用户研究需要包含三个维度:需求者本身、产品的业务属性以及用户环境。

“2”指的是用户研究需要洞察两方面:驱动因素和阻碍因素。企业可以通过影响驱动因素或者阻碍因素最终影响人们的行为。

“1”指的是用户研究的最终目的——满足需求,创造需求,实现企业的增长。

用户研究的“4321”就是用户研究者的底层逻辑,只有把用户当做主角,才能真正走进用户心理。

《以用户为中心》读后感(四):教你三个提升“用户研究”能力的方法

《那些让文案绝望的文案》的作者小马宋,在一次以“营销”为主题的直播中,这样说到:“我们想象中顾客关注的东西,其实跟他们实际关注的东西,并不一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买家思维”和“卖家思维”,那么如何将两者进行转换,让消费者更好的理解和接受产品呢?答案就是用户研究。 陈峻锐,作为一个从事“用户研究”20多年的人,他发现,很多人,甚至很多企业都不重视“用户研究”,甚至有的人不知道“什么是用户研究”,而这种认知缺失的现象,很容易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他将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当代的发展整理成书——《以用户为中心》。

正如,他在书中所写的那样:“如果产品不被用户认可,那么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就是0。”他希望借助这本书,让更多人了解用户调研,也让更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用户调研。同时,也希望那些对“用户研究”这个职业感兴趣的人,以书中的理论、技巧作为入门,少走弯路,快速抓住用户研究的核心,建立起自己的认知框架。 整本书的内容逻辑清晰,这让即使对“用户研究”没有了解的我,也很容易理解和学习。读完以后,我发现“用户研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职业,它所涵盖的内容有很多方面。其中的重点部分,是作者总结的用户研究的“4321”,即: 4个方面: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 3个维度:需求者自身、产品业务属性及用户环境; 2个因素:驱动因素和阻碍因素; 1个目的:满足需求,创造价值,实现企业增长。 以此为框架,用户研究才得以不断发掘用户的新需求,并做出回应。所以,想要成为一个用户研究者,你需要具备交流、观察、捕捉、解读和共情5种能力。如果想提升自己的这些能力,光靠单一的学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的实操、思考。

在《以用户为中心》中,作者提出了三个方法来提升“用户研究”能力,我觉得值得一试。 (一)做到真正的“看到” 为什么很多企业、品牌无法做到满足用户的真正需求,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他们不够落地,没有真正走到用户的身边去,没有很好的理解用户,而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用户研究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学会真正“看到”。 这里的“看”,并不是单纯的用眼睛去看,还要从心理层面去看,自己走到用户身边,去感受他们的需求,理解他们的情绪……这样才能发现一些曾经被忽略的细节。而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要不断的反省、思考,打磨自己的认知,也可以去听听旁观者的意见,或者把调查过程进行录像、录音,方便反复观看。 (二)不断练习洞察力 如果即使走到了用户身边,你还是没有新的发现,那可能是你的洞察力不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陈峻锐,为我们制定了一套提升洞察力的【一周计划】,希望通过练习,我们对用户的需求、情绪、痛点等,变得更加敏感。

具体计划如下↓↓↓ 星期一:寻找产品或者概念的各种使用场景。包括使用者、功能、时间、地点、环境等多个要素; 星期二:找出核心功能的问题点,可以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 星期三:寻找流程前后的问题。除了……它还能做什么? 星期四:质疑基本假设。比如杯底如果不是平等,可不可以是三角形的? 星期五:抽象出需求的核心概念,并寻找类似的东西,进行对比; 星期六:为产品重新定义类别; 星期日:挖掘情感价值和意义; (三)提升自身的格局 站在10楼的人,和站在100层楼上的人,能看到的风景完全不同。因此,除了前面提到的两个方法,在做用户研究的过程中,一个人的格局,也很重要。 当然,提升格局这件事,并不是一天练成的,但却并不是不能练的。首先,我们要具备提升格局的意愿。此外,在《以用户为中心》这本书中,作者还提供了两个小方法:多站在老板/领导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经常阅读“大格局”的书。 其实,关于提升“用户研究”能力的方法不止这两点,也不仅仅只有这些内容,书中还为我们列出了很多实用的方法作为参考。 不过,有两点作者提醒我们要格外注意:一方面我们在进行用户研究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单纯的进行复制用户意见,而要通过存在的问题去挖掘需求;另外一方面,作为研究者,我们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的科学专家,在推进研究结果的时,一定要考虑到用户需求被满足以后,企业是否有可能遭到风险。

由此可见,用户研究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调查和满足用户需求,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相对的交互过程,只有站在两端的企业和用户,双方都能获得“利益”时,才能最大的发挥用户研究结果的价值。 《以用户为中心》的内容,不只是为我们阐述了用户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一个品牌要想成为伟大的里程碑,一定要以“用户”为中心,以此为起点去扩散,才能撬动整个市场。 所以,今天你研究你的用户了吗?

《以用户为中心》读后感(五):优秀人的统一品质:有用户思维

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些销售很优秀的人,或者说那些销售工作做得很优秀的人,都有统一的品质,叫做“用户思维”。

在一本《以用户为中心》的书中,我看到了洞悉用户需求,挖掘产品机会的好方法。

这本书的作者是陈俊锐,毕业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用户研究专家,拥有17年市场与用户研究经验、4年产品经理从业经验及6年用户体验从业经历,对用户研究,体验管理、都有深度的理解和认知。

在书中,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说出了,用户思维的重要性。

首先,作者分享了,用户研究是什么?

用户研究,简单点说,就是做用户数据分析的,也可以理解为,是做市场调研的。

用户研究的主要核心点是研究需求者的四个方面,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

感知是人们通过感官接收到的外界信息。

认知则是人们如何认识这些信息,并且包括用户如何判断价值的。

决策就会因为认知的不同,对于同一商品有做出不同的决策结果。

行动是人们对外界刺激的最终行为体现。

在书中,作者把用户称为是“需求者”。这个概念让我耳目一新。更有聚焦性。

采购任何商品的人,都是对商品保有一定的必须目的,才产生的购买冲动。

在我做酒店投资项目的负责人时,每个项目的背后都会有计划书里聚焦的核心目标客户群。

这也是项目本身预知的所需客户。

书中作者对于客户的市场调查也有详细的分享。

有产品经理认为,客户不一定指具体的某一个人,而是某种需求的集合。

对于需求者本身研究的有3个维度,需求者自身,产品业务属性及用户环境。

酒店会根据自己的消费定位来划分自己的需求者。需求者本身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相应的酒店。

比如,喜欢吃宵夜和早餐的人会选择住亚朵酒店,价格合适,还能提供个性化服务。有的需求者根据自己喜爱的酒店品牌,在每一个城市不停的打卡,从而享受品牌专属的客户服务。因为了解品牌的特性,所以客户在入住酒店的时候,就会对该项目的产品优势有一个清晰的心理预期。

你住128 的特价房不可能要求有行政酒廊,你在五星级酒店,不会要求吃到街头的炒粉。因为品牌的定位和它所提供的产品是互相匹配的。

当然,也会有客户由于一次不满意服务,而转投他家的,也有新品牌为了招揽客户,而做出短暂的优惠让利的。

这些就是“用户思维”的第二个部分,怎样增强产品所需者的忠诚度。

无论是生活中的家用品牌,还是快速消费品,之后产品的核心卖点击中所需者的痛点,才会捆绑成功。

任何一件产品,投入市场以后,都会有相应的反馈。

收集市场信息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之前,集团要退出一款年轻化的白酒。特地请了日本著名的社调公司做市场调研,最后广告预告片和产品方案都已经确定,就等产品线生产了。结果,因为项目执行人的一言堂,而被否决。

几年后,有某品牌推出类似产品,立马火爆市场。而我集团那位最终决策人则因为财务问题,被撤职调查。

所谓的用户思维,本身并没有太高大上的内容。你拥有了客户思维,关键是看能否被落地。不然一切都是空谈。

酒店业内,曾经发生过,一杯水搞垮一家店的案例。

有客人没有消费,但是想进酒店借一杯水,结果别服务员拒绝。从而产生了一定的蝴蝶效应,最后导致这家酒店破产清算。

企业能为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除了一对一的产品销售交易,更多的时候,产品和客户之间建立起来的链接,是无形的服务。

毕竟,对于很多产品的专业知识,所需者了解甚少。但是对于一家企业的产品口碑,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所以,用户思维的本质,除了产品就是服务。

《以用户为中心》这本书,揭示了用户研究的方法、技巧和底层逻辑。非常适合一些新手的产品经理和对销售感兴趣的读着。比较实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