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种子用户方法论》读后感精选

《种子用户方法论》读后感精选

《种子用户方法论》是一本由唐兴通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页数:3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种子用户方法论》读后感(一):社会公益项目募集资金,种子用户方法

今天读到这个章节,感觉这个案例分析的有启发

种子用户找谁?

找到后再裂变

作力一个做局者,种子用户裂变有两条路径:一是利用好现有的连接;二是激发场景,给种子用 户连接的机会。在收获第一批种子用户以后,你需要考虑的是如 何点燃用户之间社会关系网络的连接,并在经营过程中继续激发 连接,最终获得指数级的裂变。

连接可以是信息、口碑以及行为层面的,但主要还是内容 和信息层面的。内容和信息层面的连接主要集中在认知层面。当 然,通过内容和信息层面的连接可以制造用户的落差,通过落差 创造需求,随后会唤醒了他们的行为。

《种子用户方法论》读后感(二):种子用户画像 模型框架

种子用户从名词的角度了,它是创新过程中一种特殊的,群体,扮演着承上启下的关键性的作用但是我们在解读种子用户思维的时候,他就会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个综合性维度分析组织或个人在创新时,种子用户与创新扩散的关系。种子用户分析模型从创新的信息、人格、需求、风险、收益五个角度来分析。

种子用户的分析模型,是个综合性的分析框架。在系统处理创新环境中变化的众多可能性情境,将这些情境元素归纳为五个因素。在框架模型指导,通过分析创新及种子用户,在不同情境下针对性找出模型,作决策以及给出方案。

种子用户的核心问题是有关风险和收益的问题。多年经验,我发现不论是说创新也好,改革也好,新的观念也好,在原有的系统能够接受这些新东西,过程中背后总有一个隐形的东西就是风险。因为人的本性,对于风险的他是天生排斥的。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改革、创新、新产品、新观念能够在系统里得以扩散的话,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风险和收益的问题。

风险更多是一个主观感知的风险,当然也有客观存在现实一面。当创新涉及到一个人,或者这一群人,对于新的事物,各自感知到的风险不同,将做出主观判断。作为做局的创新推动者,思考的路径:相同的风险场景下,在给定的用户群体里找出种子用户。种子用户不是追求风险,更多是着眼于未来的收益。相对于主流用户他们更能够容忍创新的不完美和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所以说,对种子用户而言,你同样需要降低他们的感知风险,也需要努力扩大他们的感知收益,以平衡和说服他们,从而加速创新更为有效的扩散。

减少感知风险的策略:一是利用信息的沟通来增加选择创新的确定性,另一个是降低种子用户的期望水准。研究种子用户的感知风险,是创新制订早期营销策略、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基础,我们可以更好地从种子用户的视角出发,来看创新、产品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更有效和针对性地设计和实施营销策略,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了种子用户的感知风险也是发掘商机、开拓市场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创新和新产品被种子用户采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种子用户的人格、创新产品的优点、用户需求的强烈程度、以及与用户之间沟通的方式和传递的信息哦,但不论怎么样,种子用户采用决策中绕不开的是风险和收益决策模型。

《种子用户方法论》读后感(三):书中有几张图,可视化角度不错

在中美互联网圈近几年得以成为主流,一种新的现象:就是当从0到1被验证完毕以后,也就是从种子用户得以验证以后通过资本的力量、疯狂补贴的力量、大规模营销的力量,迅速拉升新产品在人群中的扩散的速度,所以就出现上面鱼鳍型曲线,而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稳定的正态分布。

当我们在进行新产品的假设、验证过程中,如果能够迅速测试和验证,通过种子用户方法论,低调获得100万的早期用户,初步构建自己的势能,跑通商业模型,就需要资本力量来推动加速。但不管如何做,从0到1,从第一个用户到100万个用户,这样相对早期的过程,用户结构以及种子用户的参与,它是无法被代替的。如果简单的以资本市场的介入和推动,很有可能将方向强行拉错,直接从0到0的节奏,也就是用资本活生生的硬将产品拉向了另外一个维度,可想而知,结局往往是悲剧。我们所理解的阿里巴巴的来往APP就是这样一个思路,通过简单的给每个员工下达发展注册用户指标,通过资本及公关和大规模传播的方式,直接拉动用户增长。让产品的用户发展的结构、文化、节奏被扰乱。

随着互联网以及新科技的发展,产品被重新定义,从物质的产品向信息产品向服务产品等转型过程中,产品的生命周期被极大的压缩,产品的生命周期从之前的几年几十年甚至降低到现在的几个月或者几天。传统的产品的生命周期,有产品的引入、产品推广、产品增长、产品的衰退、产品的收割,但是我们发现产品的生命周期正在被压缩。更多的产品根本没有机会引爆和灿烂,它就静悄悄的死掉。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产品的生命周期和种子用户思维的关系就显得更为重要。

高举高打发射型的产品推广以及研发,正在被精益创业、MVP、种子用户思维的开发模式所替代。产品的生命周期短暂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新产品的投入评估、新产品收益之间的博弈。投资人是不见兔子不撒网的主,在众多现实情况下,不管是大公司小公司,还是我们的公益组织,在推出新产品的时候,未来必备种子用户思维。

《种子用户方法论》读后感(四):读了《种子用户方法论》,所理解的种子用户逻辑

种子用户的逻辑线条: 源于承认世界是变化的。每一次变化,都是在原有系统上,或打补丁或大规模的改变,以此向前发展。人性是解决改变的,在整个变革以及变化的过程中,相关的人都会感知到风险,有意无意拒绝改变。

人的本性使然,每一次变化都会产生不确定性、风险感知等很多问题。在没有种子用户思维的情况下,更多的改变常常是在满足小众群体的需求,或者耦合在特定的场景下,改变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互联网及新的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效率提高以及用户互动方式的变化,极大的加速了新观念、新产品、甚至宗教新思维等创新扩散的速度和周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做局的创新推动者希望推动创新或者新产品,以能够达成更好的帮助,或者改变世界。如果没有找到创新扩散底层的道法术,更多单纯的依赖自己的信念、蛮力,常常是碰得灰头土脸。

创新扩散有其自己的规律和节奏,如果我们想有效推动创新或者新产品镶嵌的老的系统或者改变这个世界的话,就需要按照创新扩散的规律。针对每一次给定的领域,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针对性的给出方法和路径,通过适度的努力,就可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这个地方也需要补充一点是:一个方法论、一个工具,就像一把锋刃的刀,拥有良好价值观的人可以用它来改善这个世界,但是如果不怀好意,他们可以通过它来加速邪恶理念扩散,或者轻松让坏产品在人群中得以扩散。

创新都有风险和不确定性,那么我们如何能够加速创新和被接受的速度和方法?目的是能够有效的合理的降低交易成本,降低系统的阻尼系数,能够找到那个上帝之手,只需轻轻一推就能够加速创新。这个发力点、落脚点就是种子用户。个人对创新做出决策并不是一个瞬间的行为。相反,它是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一系列的行为和动作。在《创新的扩散》中罗杰斯先生研究发现:创新的早期采用者与主流用户在接收创新的消息上并不存在极大的差异,更多源于从知晓信息后到最终决策的间隔问题。早期采用者知晓信息后,决策周期比较短,而主流用户决策周期较长,是在等待周围人使用过后的反馈情况,并以此作为其决策的关键参考。

种子用户思维利用的是群体对创新感知的风险和收益差异,以及人格上的差异。在同等的风险情况下,不必对主流用户下手,更多的努力集中在如何在人海之中识别出种子用户、筛选出种子用户、使用好种子用户。针对种子用户人格的特质,给出说服他们的信息,能够尽可能的从他们人格的特性来管理感知风险和收益问题。通过满足了种子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将创新找到合适的土壤进行测试。种子用户在一个相对无摩擦的时空下,更容易采纳创新,换而言之可加速创新。种子用户就是一系列的有效管理风险,推动创新扩散的努力和行为。

科技是经常在变化,而人性是相对稳定的。通过种子用户对于创新的采用,或者说把创新的种子带入到社会网络系统中来,通过他们的试用迭代,感知和处理,能够有效的体验到创新的优点缺点。在这样情况下,如果说创新是一个真正的有价值,风险又是相对可容忍的,创新的推动者可以通过创造创新展示的机会,通过种子用户口碑和自然的示范效应就可以极大加速创新在人群网络被扩散和被采纳的速度。这就是种子用户的逻辑主线。

简而言之。种子用户的历史使命和价值感就是用来解决创新的不确定性,改革的风险性以及新产品的风险收益不确定性等很多新鲜事物如何能够更为有效的成为流行。通过种子用户思维这样的方式,能够批量有效的摸清楚创新扩散它本身的道,游戏规则,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掌握种子用户思维也让那些企图通过简单粗暴的方式来骚扰影响用户行为终结,选择让创新静悄悄的,一次又一次平和舒坦地改变世界,这就是种子用户的价值所在和逻辑线条。

《种子用户方法论》读后感(五):种子用户方法论的PPT分享

种子用户方法论

本质就是一系列有效管理风险、驾驭风险、处理风险的操作过程。

在初期要从人海中筛选出那些积极拥抱新鲜事物,对新产品的感知收益更为认可,也愿意积极参与的种子用户。

种子用户是新事物优秀的土壤,可以在主流用户对新事物阻碍之时给予呵护和协同,这种力量难能可贵,犹如一束光,指引着你走下去,走出黑暗。

《种子用户方法论》读书会分享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