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读后感摘抄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读后感摘抄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是一本由[瑞士]罗伯特·瓦尔泽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页数:12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读后感(一):所有的类比都是不对的

所有的类比都是不对的。

瓦尔泽就是瓦尔泽。

富翁的管家。

一位洗碗工(未经查证)。

和洗衣妇恋过爱。

患过精神病。

和维特金德绝过交。

劝过霍夫曼斯塔尔不要太出名。

让我想起深圳、波拉尼奥、余秀华。

还有热内和谎言、干巴巴的身体……

然而正如我所言,

所有的类比都是不对的。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读后感(二):致受伤的人

瓦尔泽的诗是赴死的哀歌,它的色调甚至不能用“忧郁”来形容,就只是踏进死亡之门前最后的一步所发出的踩踏声。对于那些感同身受的人来说,读瓦尔泽绝对不是什么拯救他们回到生命的方式,而是加重每一丝本已明确的痛苦的痕迹。

它为我们展示的是,是他所生活的那一个世界——大的环境,小的自我的生活,是多么的压抑,空虚,和无意义。人们不再追寻那些真正闪耀在灵魂之中的事情,失去了激情只能靠怀念而度日。听起来是否有些熟悉?也许自从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我们的世界就一直在机械化和物质的死气沉沉中发展和前行,所有已知的反抗都只迎来失败的结局,绝望中的战争显然更是起不到任何积极的帮助。在这种更需要人成为理性的机器和奴隶的环境中,感情常常是仅在艺术中被崇尚和尊敬,而在现实中被压抑和唾弃的。长期以往,不仅是来自于外部的压力,个人内心的自我压抑也就跟着产生。任何寻求打破理性的框架的行为都很容易催生伤口和痛苦——但即便这样也要继续下去,直至疯狂和死亡,也无法忍受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失去真正的活力的,符合规则的东西。即使同样有着个人无解的懦弱、恐惧、哀愁和挣扎,也不再能选择任何一种其他的生活方式了。

他是那么的孤独和悲伤。周围的人看起来都很自得、舒适而快乐,但他不是;他也不确定自己能够享有,或是值得享有任何爱意,困惑而疲倦是他对生命所有的态度,而丧失希望则敲响了死亡的大钟。几乎可以肯定,瓦尔泽把那视作必然的、无可挽回的结局:毁灭。卡夫卡在这点上确实和他有着相似的内涵,当然瓦尔泽的语言显然要艺术一些。

我们又能怎么办呢?当生的渴望一天一天的色彩暗淡下去。也许笑着面对那很快到来的结局总归是个好主意,既然生存下去是那么的困难。愿每个人在消散于大气之中前能至少享受一份真切的爱与被爱的温柔。然后反叛的、带着仅剩的激情去走进那扇门吧,那也许总会是新的冒险。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读后感(三):一首没有印出来的诗

后来,我又去察看,那首诗是在的,是我读诗太快。但也恐怕是编辑具备过的“才干”作祟。我本可以慢下来,但我读诗还是快,因为我对他人的诗是不准备记忆的,我只要快速地闪回他们的一生,并拾获。

我不知道这种说法,会不会显得懒惰?我的一位写小说的朋友说:你读书虽然快,但我却是读一本,是一本。真叫人气。但我知道,我心底是服气的。

之所以又去察看,是觉得一本书不太会轻易犯类似“白页”这样的一个错误,翻开前一页,果然,注释部分就是效劳于前一页的诗的。我把自以为的错误,贴了出来,天大的发现呢,一本书的漏洞,虽然这么做我不是为了卖弄,但体现出来的结果,是我的过失。

在此之前,我想:这一首没有印出来的诗,可能就是整本诗集中最好的诗。这样的几率不大,但人总会被不存在的事情所吸引。而我对好诗的渴求,似乎又是无止境的。

这本诗集给我的惊喜不大,但我仍然是喜欢这样一本诗集。看到译序中写:“在中国,罗伯特·瓦尔泽始终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与关注。甚至有许多人分不清马丁·瓦尔泽与罗伯特·瓦尔泽;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两人作品的命运,马丁·瓦尔泽已经有六七本译成中文,而作为文学成就更高的罗伯特·瓦尔泽却只有一本,可怜的一本。”

再分享几句诗出来:

我只知道这儿很安静/脱离所有的需求和活动/感觉很好,我可以休息/没有时间权衡我的时间。——《幽会》

读这一本诗集时,我是无业,不准备即刻去寻找一份工作维生,所以终日待在一家麦当劳里,看书,喝一杯饮料,一待就是一整天。我想我深刻感受到了这一种浮游。虽然“没有时间权衡我的时间”很酷,但是如果我来写,我会写一种事物,仍然可以权衡我的时间。这样一首诗,会显得有定力。一首使人发散、轻松的诗很好,但我越来越看中诗歌的内在定力。像一个高手,深厚的内功一类的事情。

瓦尔泽后来写在纸片上的诗歌片段:“我希望无人再成为我/只有我才能忍受自己/懂得多,看得多/却保持沉默,近乎一无是处。”我想他这么写的时候,一定是处在非常痛苦、棘手的一个心理阶段。

“各种伟大的艺术早就在漫长的往昔完成。”这是诗集作者瓦尔泽说的,奈保尔也在小说《米格尔街》中写过:往昔是深邃的。现在的创作活动,看起来总是很困难。文学、艺术的迷宫要追溯,我们却如同一根针驶入大海。真正的创作者,而不是一些畅销书作者。也非褒贬畅销书作者们,他们是流行意义里的一种象征。

作为一个不懂流行的人,自然无法衡量,而我是说那种打磨句词的人,召唤“文学中的神来之笔”的写作者,写作时,像老马拉车般,有一点苦难,如同圣徒。我又想到杨树,专注于叶子的树木,具备良木的气质,引人偶尔为之的振奋。虽然我不懂树,不知道更多的草木之名,但我还是在《幽会》一诗的空白处写下一句:在这个无所事事的夏日,只有杨树可以衡量我的时间。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读后感(四):我愿为一颗孤星驻足

很难想象,一个作家留存于世的作品未得欣赏将是何种落寞。如死亡死于所有人遗忘之时,于罗伯特瓦尔泽而言,作品是他重生的机会。与他相识,是在夜晚一次无意添加购物车的行为之中。在生活里,人们购物车装的最多的常常是蔬菜,酱料,酸奶,水果,零食。书籍这东西很难再添置进去。就算你走入书店,能像逛超市那样大把大把将书装进购物车的时候也少,更多时候你会翻翻看看,然后择其中的心头好和旁边的文创玩意。书籍远不如一杯奶茶来的流行与贵重。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每颗星星都像血滴”,此为诗集开篇第一首之句,一种疼痛而剥落的美。对于诗人的解读,我从不喜欢按照诗歌去理解,而试图从其人生中找他法。诗人是生活的囚徒,在生活的监狱中用力写着孤独,苦难,绝望。书的序言中介绍道瓦尔泽命运如雪的人生:他孤独终老,先后见证亲人的离世,患有二十七年抑郁症,抑郁症下散步成为他生命中比写作更为要紧的事。阿尔卑斯山的冬天是雪的世界,瓦尔泽在寂静的雪地里走着走着。他走过火车站,穿过一片树林,走向那堆废墟,那是他想去的地方。他一步一步向废墟走去,步伐是稳健的,他甚至没有去扶一下路边的栏杆,或许是怕碰掉栏杆上洁白的积雪。忽然他身子一斜,仰面倒下,滑行了约两三米,不再起来。若干时间以后瓦尔泽先被一只猎狗发觉,接着是附近的农民,然后是整个世界。命运为他安排一种诗意的死法。人类的一生正是在行走中逝去。诗人木心说他只是散步散远了,走着走着便走到哥伦比亚,便走到纽约,他习于冷,立志成冰,不求拥抱。孤独而零落的人生,总磨砺着一个人生活的决心,幽深而冷久。

诗集的翻译并算不上好,却能透过字句感觉诗本身的素颜。从网上对照着部分英译版,看着一些字句的倒置,才体会翻译不易。实译是陈述,意译则是表达。然而,网上对于这位诗人的信息太少,与他同时代的卡夫卡名气比他大,与他人生相似的荷尔德林也更广为人知。我像发现一颗孤星,因他感动又因他遗憾。

今日,我愿为他驻足,搜寻、阅读他寥寥可数的作品。电影《柏林苍穹下》,以天使的视角去窥探人在自己内心的陈述。人类眼中世界是彩色。天使看见的只有黑白。黑白世界中,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艰难,内心的想法却只有天使可以得知。我们生活于世,彼此相见,却有好多话无法开口。饥饿会抛弃礼仪,困乏会丢弃优雅,人是多么悲壮又虚伪的动物,在地球流浪千年,除了彼此相爱慰藉,遍寻宇宙还是得不到回音。LADY GAGA说,她愿意为一百人中的一个人去坚持。黑塞说,假如瓦尔泽拥有千百万个读者,这个世界就会平和得多。而那些被生活逼退到暗仄角落的人又该如何呢?他们除了寥落的雨季,密集的楼道,对于生活他们早已失掉许多的虔诚。生活里的自我式欺瞒,总会被人而戳破。像那个出走半个中国的北岛,乡音的一头只会成为恐惧。而关于生活,这个庞大而深远的词汇,我也怕它成为我的深渊。我除了向书籍中去寻找一种捷径,我想不到其他安慰能够护佑我多久。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读后感(五):凡人形成文字的诗是与魔鬼的一场交易

❦Lucie's Poems —— The fake & false Trade with the demon❦

❉今早在【剑】的梦中醒来,梦见自己用自己的剑杀死了月亮。❉

◉这是一个【完成时态】的【强化之梦】,梦得是过去已经完成的状态,旨在强化自己的内在信念。早在2015年,我就开始在磨剑了,直到2017年底,我的这把【理性之剑】才得以完成。而,2017年的上半年是极其凶险的时光,说它【凶险】,是因为那时的我险些就兑现了和魔鬼的交易。◉

◈我回看那时我写下的那些诗,那些有关月亮的诗,每一首都写得迷人,但我已然意识到——凡人留在人间的形成文字的那些有吸引力的诗,并非凡人一人的所为,形成的文字就是烙下的契约,这些形成文字的诗是凡人与魔鬼交易的证据——真正的诗绝不可能形成文字,真正的诗是【流溢】的状态,而在凡人的肉体上,只能从一个地方看到【诗】的存在,那里就是凡人的【眼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