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读后感摘抄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读后感摘抄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是一本由苏拉·哈特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80,页数:23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读后感(一):尊重、合作以及爱

一、尊重和合作的基础

身教大于言传,孩子是从你的行为中而不是你的说教中学习;如果能够对孩子现实尊重和合作的意愿,孩子们通常都会以善意回应你;你自己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同等重要;可以用化解冲突的沟通方法替代加剧冲突的旧习惯。

(三)是什么让合作难以为继?

引发家中冲突频发并阻碍合作的几个因素包括:有限的联结时间,贴标签和攀比,奖励和惩罚,以及无效的沟通。

有限的联结时间:趁孩子还小,养成一个单纯地享受跟孩子们在一起相互陪伴的习惯,跟他们一起玩游戏、唱歌、跳舞、画画、走路,畅谈希望和梦想,一起欢笑,甚至简单地依偎在一起。

标签、攀比和挑剔:不要把你的孩子贴上好的、坏的、懒散的、努力的、聪明的或者愚笨的标签,要跟他们分享你对他们清晰的观察(没有标签和评判),告诉他们你看到他们做了什么,如何影响到你。

奖励和惩罚:奖励和惩罚是尊重和合作的反面,只会导致没完没了的权力之争。

思考和沟通的习惯:“但是”和“应该”是两个需要特别当心的词,他们会戏剧性地影响孩子对你的回应。应该使用尊重的语言。

二、开启合作的七把钥匙

(一)第一把钥匙:做目标明确的家长

对我们每个人而言,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确定我们想要什么,以及我们养儿育女是为了什么。孩子们大部门的习得都是通过你的行为而学到的。如果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让这些行动与你的目标一致,就是在交给你的孩子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实现自己的目标。有一个做法可以帮助你在家里增强合作和避免冲突,那就是尽可能地鼓励孩子们为自己做选择。把更多更广的选择权交给你的孩子,让他们有一种全然参与自己生活的感觉,长大之后就能成为一个有信心、有能力为自己的生活做出选择的人。

(二)第二把钥匙:看到行为背后的需要

所有的行为都是在试图满足某种需要,这一事实解释了为什么孩子们有这样那样的行为,也提供了一种聚焦于需要的育儿之法。通过聚焦需要,家长们可以帮助孩子们学习如何更好地满足自身的需要,为自己的需要负责。感受是需要的信使,如果家长学会了辨识感受,把感受跟它背后的需要关联起来,找到可以满足需要的策略,孩子们就会感到自己得到了倾听和理解。

(三)第三把钥匙:建立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

如果孩子跟身边关爱他、接纳他的成年人有很好的联结,就会生出心满意足的感觉,这种感受是滋养他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大多数情况下,跟孩子建立联结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用尊重的方式去倾听他,去感受他在那个时刻试图表达和分享的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读后感(二):孩子不听你的怎么办?《非暴力沟通亲子篇》给了你7把沟通钥匙,赶快收藏

养儿育女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所要承担的最重要、最有回报也是最为苛刻的一个任务。

然而,如果把为人父母当做一项职业,招聘书上竟然写着:不需要工作经验、不需要培训,也不需要执证上岗。孩子出生,没有指导手册、没有说明书、也没有随机附送的CD。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你发现你知道的如此之少,要学习的如此之多,孩子慢慢长大,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挑战越来越大。

没有什么比在养儿育女过程中更能暴露你的短处和不完美。没有什么人能像你的孩子那样,一遍又一遍地考验你的耐心和能力。

幸运的是,有很多家长,找到了养育孩子的好方法,营造了充满尊重和爱的家庭,并将实践总结成了方法论。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介绍了两种育儿方式,养育出来的孩子有着天壤之别。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本书由两位作者共同创作。美国苏拉哈特是非暴力沟通中心认证的国际培训师,维多利亚霍得森,教育学和心理学硕士,两人拥有45年以上教学经验,她们共同创建了kindle-heart 交流法,二十多年一起致力于开展各种形式的工作坊,为学生、家长、教师等推行非暴力沟通。

练习本书提供的亲子沟通技能,能够为孩子创建一个有安全感和充满支持的环境,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01. 控制型育儿和赋权型育儿,你是哪种育儿方式?

想象你刚下班,拖着疲惫的身体刚到家,在厨房忙活着做晚饭。孩子也放学回来了,看他手里拿了一瓶没喝完的可乐,嘴巴上泛着辣条的油,放了书包就坐在沙发上吃零食。你跟孩子说:“你怎么又买垃圾食品,不要吃了,马上就要吃饭了!”

晚饭的时候,孩子扒拉几口饭,就说没胃口,不吃了。

你对孩子说:“妈妈辛辛苦苦做了几个菜,你再吃一点”,

孩子回答:“吃不下了!”

你的情绪慢慢上来:“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吃饭之前不要吃零食,肯定是你放学后吃了垃圾食品,又吃零食,现在晚饭就不好好吃。以后再也不许吃了……”

孩子回答:“不!是今天的菜不合胃口,我喜欢吃……”

这是很多家庭的对话场景,非常熟悉的互动模式。我们来看看两种育儿方式的典型表达,就明白你是属于哪一种?

本书罗列了制控型育儿方式的典型表达:

我要你马上去做,如果你不去做……

不要让我说第二遍!

你只要找我说的去做就好了!

不要犟嘴……

还顶嘴……

我知道你想玩,但是你得先……

我得跟你说多少遍……

这是家长权威发话,发布指示,孩子执行,由家长决定孩子应该怎么做。控制型的家长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和孩子训话、提建议、争论、分析。他们会竭尽全力、千方百计地让孩子满足他们的期待。如果孩子顶嘴就是不礼貌,不配合就定性为叛逆。

孩子们几乎没有选择,他们经常用这样的短语来命令或提出要求:

你一定要……

你必须要……

你应该要……

并且用惩罚和承诺奖励的方法来强化他们的命令。

还是上面的案例,我们再来看另一种对话场景:

妈妈:“看样子,你已经吃饱了,是吗?”

孩子:“是的,我已经吃不下来。”

妈妈:“儿子,妈妈看到你回家的时候,喝了可乐,嘴上还沾了麻辣的油光,回到家又吃了零食,你就一个肚子,装了这些零食,胃都装满了,我猜晚饭你肯定吃不了多少了,可是,妈妈很担心你,你也知道吃垃圾食品对身体不好,是不是?”

孩子:“是的,我也不想吃,可是放学后,看着同学买,我也想买”

妈妈:“那我们一起像个办法,以后放学怎么样让自己忍住不买垃圾食品?”

孩子:“妈妈,我想我可以试试只买一瓶牛奶,经过那个商店的时候不去看,快点离开……”

这样的对话方式,是面对问答,一起商量,共同探讨来解决问题,这是赋权型育儿方式。赋权型导向的家长会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问题,积极倾听,认同孩子的感受,通过提问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尊重孩子,和孩子合作。

本书罗列的赋权型育儿方式的典型表达有:

咱们一起找出一个对每个人都有好处的方案吧!

我们能一起想办法,真让我高兴……

如果我们当中有一个人无法参与决定,我会觉得很沮丧。

我想听听你的意见,你觉得这个主意怎么样?

我想知道你这会儿需要什么?

你愿意………吗?

你能帮我了解你此刻的想法吗?

我想知道,你听到这个决定时,有什么想法?

02 两种育儿方式会给孩子造成什么影响?

我们养儿育女的目标是什么呢?你可能会说,希望孩子幸福快乐,阳光积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能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人。

但是,你有想过目前的行为符合你的目标吗?家长的所有行为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家是孩子学习人类生活基本常识的地方。孩子和家人表达自己的需要,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照顾他人的需要并给予别人帮助,处理各种问题,扮演各种角色。

无论是制控型育儿方式还是赋权型育儿方式,孩子都将从家长的言语和行为中学习到这一切。孩子会把你家长那里学到的手段,用到跟兄弟姐妹的互动中。长大一点,进入学校,他们又会把这一套带到学校中,处理和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从家长的互动中学习来的沟通方法,还会成为他们未来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孩子的成长,需要情感上的认同感、安全感。长期处于和父母对抗、被父母下命令、处罚、指责的孩子自我认同感低,没有安全感,大脑中主要部分因为情绪上的压力而关闭,他们的大脑发育、学习能力以及和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没有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孩子,在探索世界的时候谨慎小心、自我怀疑。不感探索未知的世界,对新鲜的事物不敢尝试,害怕发问,不敢冒险。只想在一个有限的、自认为安全的小范围内做出选择或者选择行动去满足自己的需要。

赋权型家长养育的孩子,从小得到父母的尊重和倾听,在情感上感到安全,他们对周围的世界放松下来,兴致勃勃地探索这个世界。他们会不断地探求、提问、冒险,用开放的心态在更广阔的范围里做出选择,去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03育儿过程中,已经踩了坑,怎么办呢?

前文,我们说过养育孩子是一件最具调整的任务。但是,孩子的出生并没有父母知道手册,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已经遇到挑战,踩坑的家长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先放下自己对做完美父母的期待。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因为关于自己、关于孩子、关于亲密关系,我们总是有新的东西要学。

我们无法期待有一个完美的呈现。作者说:“我们可以把养儿育女当成不断完善的实践练习,就像篮球运动员不断的练习投篮动作,就像钢琴表演家每日的曲目练习。”

本书第二章提供了7把钥匙创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尊重和合作。

第一把钥匙:做目标明确的家长,明确什么对自己和孩子是最重要的,营造一个充满尊重和爱的温暖之家。

第二把钥匙:看到行为背后的需要。感受是需要的信使,提高觉知当下的能力,为自己的需要负责,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需要。

第三把钥匙:建立安全感、信任感、归属感。建立家庭成员的联结,了解孩子的各个发展阶段。

第四把钥匙:激励给予,让孩子学会在成长中把自己看成是有能力的给予者。

第五把钥匙:用长颈鹿语言表达感受和需要。改变沟通模式,使用尊重的语言,好好说话。

第六把钥匙:成长中学习,和孩子合作一起解决问题,建立联结。

第七把钥匙:让家成为“无错区”

04写在最后

本文篇幅有限,建议家长们入手这本书,运用书中的七把钥匙可以不断练习和实践实践,让孩子成长为他本来应该成为的样子。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读后感(三):《非暴力沟通亲子篇》:两种育儿方式养出来的孩子天壤之别,你是属于哪一种?附送7把沟通钥匙

养儿育女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所要承担的最重要、最有回报也是最为苛刻的一个任务。

然而,如果把为人父母当做一项职业,招聘书上竟然写着:不需要工作经验、不需要培训,也不需要执证上岗。孩子出生,没有指导手册、没有说明书、也没有随机附送的CD。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你发现你知道的如此之少,要学习的如此之多,孩子慢慢长大,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挑战越来越大。

没有什么比在养儿育女过程中更能暴露你的短处和不完美。没有什么人能像你的孩子那样,一遍又一遍地考验你的耐心和能力。

幸运的是,有很多家长,找到了养育孩子的好方法,营造了充满尊重和爱的家庭,并将实践总结成了方法论。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介绍了两种育儿方式,养育出来的孩子有着天壤之别。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本书由两位作者共同创作。美国苏拉哈特是非暴力沟通中心认证的国际培训师,维多利亚霍得森,教育学和心理学硕士,两人拥有45年以上教学经验,她们共同创建了kindle-heart 交流法,二十多年一起致力于开展各种形式的工作坊,为学生、家长、教师等推行非暴力沟通。

练习本书提供的亲子沟通技能,能够为孩子创建一个有安全感和充满支持的环境,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01. 控制型育儿和赋权型育儿,你是哪种育儿方式?

想象你刚下班,拖着疲惫的身体刚到家,在厨房忙活着做晚饭。孩子也放学回来了,看他手里拿了一瓶没喝完的可乐,嘴巴上泛着辣条的油,放了书包就坐在沙发上吃零食。你跟孩子说:“你怎么又买垃圾食品,不要吃了,马上就要吃饭了!”

晚饭的时候,孩子扒拉几口饭,就说没胃口,不吃了。

你对孩子说:“妈妈辛辛苦苦做了几个菜,你再吃一点”,

孩子回答:“吃不下了!”

你的情绪慢慢上来:“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吃饭之前不要吃零食,肯定是你放学后吃了垃圾食品,又吃零食,现在晚饭就不好好吃。以后再也不许吃了……”

孩子回答:“不!是今天的菜不合胃口,我喜欢吃……”

这是很多家庭的对话场景,非常熟悉的互动模式。我们来看看两种育儿方式的典型表达,就明白你是属于哪一种?

本书罗列了制控型育儿方式的典型表达:

我要你马上去做,如果你不去做……

不要让我说第二遍!

你只要找我说的去做就好了!

不要犟嘴……

还顶嘴……

我知道你想玩,但是你得先……

我得跟你说多少遍……

这是家长权威发话,发布指示,孩子执行,由家长决定孩子应该怎么做。控制型的家长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和孩子训话、提建议、争论、分析。他们会竭尽全力、千方百计地让孩子满足他们的期待。如果孩子顶嘴就是不礼貌,不配合就定性为叛逆。

孩子们几乎没有选择,他们经常用这样的短语来命令或提出要求:

你一定要……

你必须要……

你应该要……

并且用惩罚和承诺奖励的方法来强化他们的命令。

还是上面的案例,我们再来看另一种对话场景:

妈妈:“看样子,你已经吃饱了,是吗?”

孩子:“是的,我已经吃不下来。”

妈妈:“儿子,妈妈看到你回家的时候,喝了可乐,嘴上还沾了麻辣的油光,回到家又吃了零食,你就一个肚子,装了这些零食,胃都装满了,我猜晚饭你肯定吃不了多少了,可是,妈妈很担心你,你也知道吃垃圾食品对身体不好,是不是?”

孩子:“是的,我也不想吃,可是放学后,看着同学买,我也想买”

妈妈:“那我们一起像个办法,以后放学怎么样让自己忍住不买垃圾食品?”

孩子:“妈妈,我想我可以试试只买一瓶牛奶,经过那个商店的时候不去看,快点离开……”

这样的对话方式,是面对问答,一起商量,共同探讨来解决问题,这是赋权型育儿方式。赋权型导向的家长会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问题,积极倾听,认同孩子的感受,通过提问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尊重孩子,和孩子合作。

本书罗列的赋权型育儿方式的典型表达有:

咱们一起找出一个对每个人都有好处的方案吧!

我们能一起想办法,真让我高兴……

如果我们当中有一个人无法参与决定,我会觉得很沮丧。

我想听听你的意见,你觉得这个主意怎么样?

我想知道你这会儿需要什么?

你愿意………吗?

你能帮我了解你此刻的想法吗?

我想知道,你听到这个决定时,有什么想法?

02 两种育儿方式会给孩子造成什么影响?

我们养儿育女的目标是什么呢?你可能会说,希望孩子幸福快乐,阳光积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能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人。

但是,你有想过目前的行为符合你的目标吗?家长的所有行为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家是孩子学习人类生活基本常识的地方。孩子和家人表达自己的需要,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照顾他人的需要并给予别人帮助,处理各种问题,扮演各种角色。

无论是制控型育儿方式还是赋权型育儿方式,孩子都将从家长的言语和行为中学习到这一切。孩子会把你家长那里学到的手段,用到跟兄弟姐妹的互动中。长大一点,进入学校,他们又会把这一套带到学校中,处理和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从家长的互动中学习来的沟通方法,还会成为他们未来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孩子的成长,需要情感上的认同感、安全感。长期处于和父母对抗、被父母下命令、处罚、指责的孩子自我认同感低,没有安全感,大脑中主要部分因为情绪上的压力而关闭,他们的大脑发育、学习能力以及和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没有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孩子,在探索世界的时候谨慎小心、自我怀疑。不感探索未知的世界,对新鲜的事物不敢尝试,害怕发问,不敢冒险。只想在一个有限的、自认为安全的小范围内做出选择或者选择行动去满足自己的需要。

赋权型家长养育的孩子,从小得到父母的尊重和倾听,在情感上感到安全,他们对周围的世界放松下来,兴致勃勃地探索这个世界。他们会不断地探求、提问、冒险,用开放的心态在更广阔的范围里做出选择,去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03育儿过程中,已经踩了坑,怎么办呢?

前文,我们说过养育孩子是一件最具调整的任务。但是,孩子的出生并没有父母知道手册,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已经遇到挑战,踩坑的家长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先放下自己对做完美父母的期待。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因为关于自己、关于孩子、关于亲密关系,我们总是有新的东西要学。

我们无法期待有一个完美的呈现。作者说:“我们可以把养儿育女当成不断完善的实践练习,就像篮球运动员不断的练习投篮动作,就像钢琴表演家每日的曲目练习。”

本书第二章提供了7把钥匙创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尊重和合作。

第一把钥匙:做目标明确的家长,明确什么对自己和孩子是最重要的,营造一个充满尊重和爱的温暖之家。

第二把钥匙:看到行为背后的需要。感受是需要的信使,提高觉知当下的能力,为自己的需要负责,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需要。

第三把钥匙:建立安全感、信任感、归属感。建立家庭成员的联结,了解孩子的各个发展阶段。

第四把钥匙:激励给予,让孩子学会在成长中把自己看成是有能力的给予者。

第五把钥匙:用长颈鹿语言表达感受和需要。改变沟通模式,使用尊重的语言,好好说话。

第六把钥匙:成长中学习,和孩子合作一起解决问题,建立联结。

第七把钥匙:让家成为“无错区”

04写在最后

本文篇幅有限,建议家长们入手这本书,运用书中的七把钥匙可以不断练习和实践实践,让孩子成长为他本来应该成为的样子。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读后感(四):为什么你费尽心思教育孩子,却视你为“仇人”?

我家女儿刚满一岁,亲戚朋友都夸她乖,不哭不闹很为父母着想。说这些的同时,还会列举自家孩子的各种不省心的行为,比如,要什么不给就大哭,一直要抱着做童车都不行等等。其实我想说,并不是我家女儿不哭,而是我了解她的需求,在她哭之前就满足了她。

只要有孩子的父母聚在一起,总会聊一些孩子的话题,大多会抱怨孩子让自己生气的种种行为,常用形容孩子的词语也多是,皮的很、不听话、烦人等,归结一个词就是“熊孩子”。而孩子也不愿意和父母沟通,反抗防御是常用的交流方式,仿佛和父母有仇一样,非要对着干。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熊孩子呢?我们的教育到底出现了哪些问题?

1.单向“教育”

很多父母认为育儿的主体应放在孩子身上,重在“教育”子女,要求孩子学习好、懂礼貌、多才多艺,其实我们都忽略了一点——育儿的主体应该是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我们才是更应该关注的人,因为我们负责教。中国古语云,“子不教父之过”,又有身教远胜言教的说法,可见老祖宗早就参透了这个道理,只不过我们在继承的过程中变味了。想让孩子学习刻苦,首先父母要爱学习,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先让孩子培养兴趣,父母自己没有兴趣爱好,又不愿意花精力去培养,那么教育子女还有什么说服力。

还有的父母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你自己都做不到,为什么要逼孩子去做到?这种教育方式会给孩子很大的压力,使之产生逆反心理。

2. 一味认为孩子不听话

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就说孩子不听话,却没有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当孩子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时,不是去询问倾听孩子的需求,而是批评孩子,久而久之会有两个结果:要么孩子什么都听你的,变得没有主见,要么不在和你说自己的想法,拿你的话当耳旁风。

3. 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

很多孩子是老人在带,相对于父母而言,老人更注重孩子的物质需求,在他们的观念中,吃饱穿暖就是带孩子。而真实情况是孩子不仅有物质需求,还有情感需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留守儿童会有心理问题,长时间的和父母分离,孩子没有归属感、安全感和信任感。

4.过分的娇惯

现在,有一种新的情况出现了,父母太娇惯孩子,孩子说怎样就要怎样,不然就大哭大闹,父母显得很无奈。特别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的孩子,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在孩子小的时候认为某些行为好玩,不加以制止反而鼓励,形成了模式即使长大了也很难改过来。

另一方面,孩子为什么喜欢哭?一个是他的需求没被满足;另一个是,他习惯了用哭的方式来让你满足他的需求。孩子很敏锐,在几个月的时候就能记住奏效的行为方式,一旦他觉得哭很有用,就会反复使用这一策略。

5. 暴力沟通方式

看到很多家庭的沟通方式,没说几句话火药味就上来了,很多时候问题很小,但是沟通的结果很严重。那些因为鸡毛蒜皮的事而想去的离婚的,多数是沟通出了问题。

父母通常都有一个习惯,总是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家的比较,别人的孩子都是优秀的、聪明的、乖巧的,自家的总是笨的、不听话的、让人担心的。孩子的心理是很脆弱和敏感的,你的比较、批评、责备和命令在达到目的的同时,也会引起孩子的反叛和自闭。

正是父母的这些教育方法,让更多的“熊孩子”出现,是时候反思我们的教育方式了。《非暴力沟通—亲子篇》给出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思路,它提出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是尊重和合作,给出解决合作问题的七把钥匙,并分享了大量的故事。我是看过《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书里建议的沟通方式解决了我多年人际交往的问题,当我有了孩子之后就买下了《非暴力沟通—亲子篇》这本书。它果然没让我失望,书里不仅有理论知识来端正我们的理念,还有方法剖析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和很多外文译书一样,它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工具,让父母们实践起来有章可循。难怪会被《正面管教》、《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非暴力沟通》三大畅销书作者同时推荐。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是由苏拉·哈特和维多利亚 ·霍德森合著的,两人从事了40多年的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写着本书之前,曾一起合著过《教室里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两人一起合作写作了20多年,既是挚友又是合作伙伴。苏拉·哈特更是CNVC(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的认证培训师,为将非暴力沟通融入家庭和学校教育做除了重大的贡献。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来阐述理念,认为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就是尊重和合作,并提出合作出现的问题;第二部分给出七把钥匙来解决合作的问题,这部分是最重要的部分;第三部分是关于家庭合作的大量案例分享。修正观念提出问题、给出方法、案例证明,这样的内容安排符合我们的思维方式,一步一步给我们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育儿解决方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没有“尊重”和“合作”的概念,家长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期待行动,如果孩子不能满足自己的期待,就会觉得孩子是错的、不好的,然后就使用父母的权利让孩子屈服。

在小的时候,我们看电视的时候常常会问“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而现在我们不会很在意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实际生活中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小时候有这种想法是因为,那时我们常常被告知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父母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来了解我们想法,更不会顾及我们的感受。“这是为你好”是最常见的说辞,以此来硬性塑造我们的是非观。所以,好坏就成了我们判断事物的标准。这就是“控制型育儿方式”,父母长提出一些要求和命令,当孩子反抗时,就会使用威胁惩罚、奖励承诺的方式来让孩子服从。这种育儿方式没有尊重和合作,只有要求和命令,父母主导一切,带来的只有争吵、伤害。

“合作”就是要一起完成某件事,强调一起而不是单方面的;“尊重”是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们的需求。孩子太小不会表达时,常用哭泣来传达他的需求,大孩子可以用语言和行动来表达他们的需求。但有时候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需求,这时候父母的耐心和关注是至关重要的。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事,让我重新认识了老人带孩子的弊端。一个大概2岁的小姑娘,在奶奶抱着进小推车时,脚踩在了小推车前面的扶手上,老人照着小姑娘的腿啪啪打了两巴掌,小姑娘疼的哇哇大哭。在老人眼里就是小孩不听话,为什么不好好坐,但对于孩子而言,她就是想用脚踩着玩一玩,本性使然她没有这么做不对的概念。如果时间紧,老人完全可以和她沟通要早点回家,或者重新抱着腿塞进去。这种打骂的方式,只会让她更想这么做。

如果想让孩子和你“合作”,我们就需要更科学的育儿方式“赋权型育儿方式”。当父母提出的要求孩子不同意时,父母应通过倾听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感受,找到孩子真正的需要,然后和他们一起寻求让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用这种方式让孩子融入进来,化被动为主动,同时学会解决问题、决策以及承担责任。这两种方式,“控制型育儿方式”短期内更有效,后期弊端较大;“赋权型育儿方式”前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利于孩子的长期发展。

一天晚上,你正在看球赛,儿子在旁边玩。你正看得激动的时候,儿子也玩嗨了,各种叫唤你非常生气。

你抱起孩子就往卧室里送,孩子哇哇大哭,你错过了一个精彩进球,儿子也没有玩的成。

换一种方式,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结果。

客厅清净了,你看到了喜欢的球赛,儿子玩到自己的玩具。

这两种结果无疑你更喜欢第二种,这就是非暴力沟通。但是生活中我们常常按照第一种来行事,因为当别人与我们意见不一致时,我们会失去耐心被自己的情绪所操控。很多时候争吵,只是想证明别人的错误,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这已经违背了沟通的初衷。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针对沟通问题,提出了两种语言“长颈鹿语言”和“豺狗语言”,两者代表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其中,长颈鹿语言就是基于尊重和关心每个人的需要的非暴力沟通语言。他强调先倾听对方的意愿,在了解对方需求后诚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请求,是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不是激化冲突的语言。

长颈鹿语言: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举个例子,你的另一半最近经常出差,回到家不陪你和孩子还打游戏,你知道他这是在解压,但是你很气愤。这个时候为了不发生冲突,你可以用长颈鹿语言来表达。

“亲爱的,非常开心你能回来,但当我看到你这么久回来后还在打游戏的时候,我很难过很孤独。因为我和孩子都需要你的陪伴。我希望你回到家可以多和我们交流,和我们在一起你同样可以缓解压力。”

当你这样说的时候对方会有什么反应?想吵起来都难吧。

需要注意的是,在表达的过程中要区别开“批判”和“观察”,“想法”和“感受”,“请求”和“要求”这几组概念。比如上面一个例子,如果在说感受的时候说成了“我觉得你很自私,一点也不顾及我和孩子的感受”结果会是怎样?对方一定会觉得受到了攻击,立马拉起防御系统并对你进行反击,以证明自己不自私,没有不顾及你们的感受。这时候只是情绪的碰撞,无法再解决问题了。在你提请求时,也不要提不明确的或无法执行的要求,这会阻碍你的目标。书中也给出了其他几组词语判断的方法,供读者参考。

有一天,我不满老公的一些做法,一直叨叨的抱怨他。有一瞬间,我感觉这个情形很熟悉,这是幼年时我妈妈对爸爸做的事。我是不赞同这种做法的,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也有这个习惯。可见,童年的家庭氛围,父母之间的相处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知不觉就进入了你的潜意识。

从孩子会模仿开始,父母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比起谆谆教导,孩子更容易受“父母做什么”影响。所以,很多长辈会给小辈们讲自己的经验教训,小辈们照着做的少之又少,反而会按照长辈的行为方式形式。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另外一个亮点就是给出了很多工具,家庭会议、长颈鹿和豺狗游戏、丰盈生命之体验等等,都是可供实践的。家庭会议是比较常见的一个工具,有些家庭每周都会举行一次,在会议上分享最近的成就或故事,提出问题,全家共同讨论解决方案等,是家人交流沟通的好机会。

和《正面管教》类似,书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并不是记住就行了,都需要在生活中反复的练习和总结,如果不实践对亲子关系的现状并没有什么改变。所以,在书的最后分享了很多真实的故事,在故事中可以找到自己的痕迹。

很多朋友都有这么个现象,朋友都说他性格很好,但是和家人在一起就很暴躁,没有说几句话就要跳脚。这类朋友和家人生疏,和朋友亲密,把刺对着家人,把温柔给别人。这是因为在家里不被理解,不被信任,只能转向外界寻求这方面需求的满足。父母自认为的好的物质环境、好的学校、优质的资源,却不能让孩子感到你对他的好。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告诉我们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也是家庭必要提供给孩子的,给与尊重,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共同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责任、有爱的优秀孩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