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各有异读后感1000字

人各有异读后感1000字

《人各有异》是一本由[美] E.B.怀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3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各有异》读后感(一):渴望回归

作为一个无肉不欢的角儿,One Man's Meat这个名字绝对是深得我心。

2018年,是个很特殊的年份,于我。这一年,我这个88年生人,正式走完了人生的30个年头,一些在时间上并不算太遥远的过去的想法,已经变得模糊不清,甚至面目全非——“想在大都市做一个白领,晚上9点下班后,还能去喝杯小酒,看场电影,回家看书”这样的曾经的职业理想,在变为了现实的几年后,令我感到疲软。“回归农业”,是我放下这本书后,最先冒出的四个字。

说是“回归”,其实有点荒谬了。从小成长于城市钢筋混泥土之林的我,从来没有亲密接触过土地。但诚然如此,即便是儿时伏在楼院地上拍洋片时泛起的些许灰尘,依然让我想要“回归”。

怀特的这本书,给予了一些画面,在当前这个渴望“回归”的节点来看,是美好的;但我更喜欢阅读更为“中国”的画面,不是瓦尔登湖,而是“大明湖畔”。

就像,我喜欢《One Man's Meat》这个充满英语文化的名字,而不是中译的《人各有异》。

《人各有异》读后感(二):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

春日

“这个一九四一年的春季,伺弄炉火的人,因为它梦一般的非现实性,因为当今世界的现状,尤其恍惚莫名。有时我觉得我疯掉了——人人都在战斗,牺牲,或为一个事业奋斗,或写信给参议员,而我却在照料一群横斑岩鸡。但这块土地,这块土地上的众生,是此一世界上岿然独存的好,它们是我发现还值得一读的那本书的作者;无论如何,人们需要追随自己眼前的光明去生活,即使这光明只是火盆盆底一点炽热的火炭。”

晨与夜

“我发现了一个难以超越的典型的下午。闪烁——香蕨木和桧树。闪烁——遥远的大海、我的秘密哨位和暗喜、远处逼近的阵雨、积云、小溪那边的田野、白色小教堂的神圣尖顶、绕哨位玩耍的孩子(违反规定),通过老式双筒望远镜交流的目光。我的右边,村庄、教堂和学校,濒临危险,仍然很温暖,外表看来,一切都完整,安全;我的左边,谷场,惊惧,沉默,等待迫近的北方的奔雷和读过但却来迟的奔雷;我的脚下是牧场,熏蒸,炎热,向下延至海边。我报告这些,是为了让你们备案,让截击机备案,在我们需要所以可能得到的情报时供你们参考。或许这不是我的分内之事。我滥用了特权。”

最后留下译者贾辉丰的话“翻译,不是作品以另一种文字在绝对意义上的完成,或许应当说,它是开始,指向一种可能。”

一人口中的肉食,他人口中的毒药。

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

《人各有异》读后感(三):自耕农

第187页,《自耕农》一文中,怀特介绍和评论了《农事入门》这本书,让我想起我的外公。

离开喧嚣的纽约,开始乡下农场生活的怀特,说《农事入门》这本书是纸上谈兵。他自己的体验是:一生中,从没有像现在这样紧张。“我不知道城市生活还有哪些压力比得上乡间生活的压力。”

对此,我很同意。因为外公就是非常专业的“自耕农”。他在自己的那块土地上,有条不紊地完成每一天的工作,给我很大教育。

如果是我去外公家,当我起床时,他肯定已经出门了。我问过,通常是5点左右,那时天还没亮。我记得那时候我非常不理解:有这么多要做的事么?天这么黑,看不清楚,干活有效率么?

但现在我理解了:需要做的事情真的很多,而且需要精密地安排。任何事情要有结果,就像一块地要有产出一样,就得每一天都像孩子那样照顾着。

如果是外公来我们家,一定是骑着那辆凤凰大单车,骑20多里,载着一些自家地里出的粮食、蔬菜,到市场上卖掉,然后买一些生活用品回去。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次我正看着自己的小存折上的数字,外公看见了,说:存折上的钱是死的,会生钱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那是“活”的钱。

多年以后,我学习了耶鲁投资课程,才明白外公说的,就是“Asset” - “资产”。“会计学上的资产,指一企业透过交易或非交易事项所获得之经济资源,能以货币衡量,并预期未来能提供效益者。资产,就是能够为个人或企业带来收益的东西。在财务会计中,资产是企业拥有的任何资源。任何有形或无形的可以拥有或控制以产生价值并由公司持有以产生积极的经济价值的东西都是一种资产。”

所以,我从小就从外公身上体会到:“自耕农”是非常厉害的。而外公就是“自耕农”的典范。

所以,40年后,在这本书中,看到 E.B. White 离开纽约,做一个“自耕农”,种地、养鸡、卖鸡蛋、饲养牲畜,诉说生活的“压力”,我觉得太熟悉了。

对这位《纽约客》专栏作家、《Element of Style》、《This is New York》作者,离开纽约,做一个“自耕农”的决定,我很认同。上周给回到老家的学生远程上课,突然听到耳机里此起彼伏的鸡叫,当时真是要崩溃了。很想像 E.B White 这样做。

所以,外公走了很多年了,我常常想念他。不仅是想念他对我的教导,还想念他的生活。每次想他的时候,我一抬头,就能感觉到他在那里看着我,说:一宝啊,。。。

他从来没有说过,但我知道,他想要我做一个很好的“自耕农”。

外公,我会的。

《人各有异》读后感(四):痴心妄想里的一场白日梦

上周看完了EB怀特的《人各有异》。这是一本年代久远的书,1938年EB怀特举家从纽约搬到了缅因州的农场,他写下了他在农场务农五年间的点滴经历和思考。

书里文章的跨度从1938年到1942年,电视、汽车作为新事物开始大量普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无到有,从遥远到逼近他的生活,他在最朴实的乡村生活和农场咸咸淡淡日子里写出的丰富和深刻让我沉迷不已。

但这本书从一开始吸引我的原因,除了EB怀特本身外,是因为这是一本从繁华都市回归田园的书。

我们从上海回到台南,跟EB怀特从纽约来到缅因州农场有相似的脉络——他处在一个世界巨变的时间点,他渴望生命能有“异常清醒”的时刻,而我们又何尝不是踩在希望与混乱交织、甚至每况愈下的时代脉动上,在决定离开时,确定那不是生命里混沌时刻的决定。

但即使躲于乡村,他仍旧是EB怀特,即使只是写农场里照料鸡羊牛的日常,都有难以企及的对生活对国家对世界的审慎态度,而我的回归,似乎只是向自己证明了所谓“半农半x”不过是场幻想而已。

在上海的一个春天,尽管漂在28楼的高空中,我在不大的阳台上,开始了一个田园计划——开始种植各种蔬菜,希望有一天能从这个小小的园地里去实现蔬菜的自给自足。

刚开始从最容易的小白菜、生菜开始,然后扩展到芹菜、卷心菜、西兰花、菠菜,并开始研究自然农法,搭配不同的季节种植不同的蔬菜。

后来我还设计和置办了一个金属的置物架,外面用双层塑料薄膜围起来,以制造一个温室来抵挡上海的寒冬。白天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打开薄膜让各种蔬菜接受阳光的施肥,傍晚气温开始下降就关起薄膜,累积温暖。

我还用了一本专门的笔记本记录着我自己硬生生创造出来与土地发生联系的点点滴滴。

可是阳台毕竟不是土地,接不接地气决定了植物健康和茁壮的程度。花盆土壤有限,即使有所谓的休耕,土壤也难以回复肥沃以持续长出一轮又一轮健康的蔬菜,而对此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施用化肥,但使用化肥,就失去了想要自然生长的食物来源,有机肥,例如鸡屎,或自己堆肥,即使自己能忍受空气里的恶趣味,邻居可能也早已通知房东轰我出去了。

就在蔬菜越种越小的尴尬无奈里,要跟艾先生回到台南的决定在当下拯救了这一注定要化为泡影的幻想——回到台南,想租个三分地来种菜是太容易不过的事了。

刚好这个时候,《半农半X的生活》这本书也踩着属于它的高光时刻照亮了我的田园路——书里提出的半农半X这个概念相当的迷人,它描述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可能,一种想要与土地发生密切联系,又不至于放弃现代生活的可能。

如果你也读过这本书,想你也会信心满满地面对田园生活,相信自己大可去扶一具犁,开一畆地,创建一个半自足的农场,好像任何想要回归田园的城里人,都可以在三两年时间内,依托土地和靠自己的双手打造满意和稳妥的健康食物来源,还能享有现代的生活,和富足的经济收入,甚至最好还能在土地边建上一户符合当代艺术审美的“农舍”。

——那不过是痴心妄想里的一场白日梦,罢了。

【 本来这里应该是一段我农地的小视频,b站地址一直抓取失败,有兴趣的再自己去看吧,40秒左右。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7511290 】

回到台南,开始企图起土播种。可是太阳实在太烈,农作的人都赶在太阳起床之前;那每天4、5点起床吧,要面对的是日日如此的坚持(千万不要高看了自己的毅力);接着要面对的是日复一日劳作带来的粗糙,指甲缝里怎么也抠不干净的黑土,反反复复单一的体力劳动,和面对土地一头雾水的现实;然后才是耕种本身——季节气候,土壤病虫害,要A型水稻还是B型;想要自然农法,那么请面对害虫的侵袭,心甘情愿地去面对满叶窟窿几乎只剩下杆的蔬菜,或者每天辛勤地在田间拔草抓虫,还是无济于事的颓然……

至于那栋符合当代艺术审美的“农舍”,当成群的蚂蚁、蟑螂、蚊子和老鼠跟我一起在享受自然的美好的时候,最怀念的,还是高高在上28楼的那一居室陋室。

我全然可以说,自给自足的乡村生活能让人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欲望释放后孑然一身的自由,连对话的都是风,小鸟,天空,树木,羊群和牛马……但我相信真正务农为生的人是没有这样的浪漫主义的。像EB怀特说「我可不知道城市生活还有哪些压力比得上乡间生活的压力」。

在城市住得久了,总是会想象,在虚无的钢筋水泥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两个极端之间,可能有某种乡间生活,是惬意又实际的,无需纺线织布,也不用操纵收割机,自动忽略一切农村人费尽心机想要逃离的贫瘠,又能获得与城市相当的生活和收入——许多人一直在探求这种理想境况,在城市与乡村之间不停奔走,他们厌倦了城市生活的压力,想要重返乡间,从土地上讨生活。

可是,所谓简朴的乡间生活不过是神话。「诗人冥想牛群在草场上徜徉,如一首其乐融融的田园诗,而赤裸裸的现实则是,你忽然发现自己饲养的小母牛,拒斥公牛,狂吻牧马,大嚼卡纸板。」

而自给自足生活的内涵,则彻底地与现代生活方式相悖——电,水,只要生活里有存在需要支付金钱换取的服务,真正自给自足是难以实现的。想要不用水吗?那请先抛弃抽水马桶;想要不用电吗?那请不要带着声波牙刷、豪华烤箱、洗衣机来到乡间。

即便我读罢《人各有异》,对EB怀特过上了真正的乡村生活——养上几百只鸡、喂牛羊并自己挤奶贩卖的举动佩服不已,EB怀特的这种纯粹的乡间生活也像是一场体验,只持续了5年。

如果田园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让位于田园生活作为一种挣钱手段,少有人真正能从城市返回乡间,安然度过余生。EB怀特也说,「我认为很少有人城里长大,能够务农自给自足,而一般来说,有本事做到这一点的人人,又不热衷此道。」

我们盲目地想要逃离,以为只要离开现有的生活,理想的生活就会实现,但忘记只要是“逃”,就没有所谓方向,也没有所谓终点,这也是为什么逃离北上广永远只有开头,没有结尾。

一场痴心妄想里的一场白日梦,就此终了。

**首发自公众号「乔那时光」。

公众号发布之后,有人说到李子柒,我回复说也许她真正务农过过,但她现在视频嵌入广告已经开价百万了,想来真正的务农生活已经远离她了吧。但后来想了一下,其实李子柒何尝不是半农半x最极致的代表,从务农中演绎出完美的x,只是李子柒也只有一个。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