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工作的未来》读后感锦集

《工作的未来》读后感锦集

《工作的未来》是一本由赖安·库纳缇 / 杰里米·纽纳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20,页数:2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工作的未来》读后感(一):未来的工作

工作已然成为人类不可逃避的话题,更有甚者作为生活的工具已经超越了生活的存在。在过去的百年间甚至更长时间内,人类的大部分生命都贡献给了工作。在当下“共享经济”的大环境下,工作相关话题及相应变革的趋势就是这本书给我们带来的一番展望。

从工作的历史出发,针对我们已经习惯的工作方式说明了形成的由来。很多事物只是因为习惯了而存在,其实其本质并非必须这样。工作亦是如此。因此在新千年,新一代的科技发展及人类进化的进程中,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发展。作者进而分析了新工作形态下,对人的要求。是通才还是专才?其实这是对于T型人才的进一步阐述。并不是新的工作只是更自由,其实对于人的工作要求,会更高,要提供更高的更多的效率产出。当然,光有人的准备还不够,还需要硬件环境比如科技的支撑,以及软件系统比如政府的支持。只有在社会整体进化以后,新的共享经济模式下,新的工作模式将成为人类新的习惯。

2016-4-23

(于阅读马拉松)

《工作的未来》读后感(二):天知道我们会发现什么样的大秘密

共享经济时代快到了,没错。共享经济时代还没到,没错。

作者全文描述了工作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可在我看来,这些能依靠网络的移动办公还需要科技提供进一步的支持才行。书中作者描写的那些自由工作者们基本上都是服务行业的工作者们,并没有广大的农民和工人。所谓的共享经济确实描画了一个美丽的蓝图,但是这个进程是缓慢的,科技的发展速度的确超乎我们的想象,但是从实验室到工厂所要做的努力有很多很多。新经济时代的政策制度会在新经济时代的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但是现在还不是时候。

作者提出的创新是未来时代的主题。共享经济时代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时代,我们对以往工作的经验在新时代没有那么重要了,我们需要去开拓视界,让思维跟上时代的步伐,但是,创新在哪个时代不重要呢?

《工作的未来》读后感(三):被解放的幻觉

在阅读马拉松赛场上草草翻阅完《工作的未来》一书,坦白而言,作者行文松散逻辑能力偏弱,通篇为之欢呼雀跃的所谓革命性的新时代,读后也卑之无甚高论。其为我们描绘的基于互联网技术而出现的越来越多走出办公室,脱离劳务合同制约的一个个行业通才或超级专家。不过是10年前就有的所谓SOHO族概念的炒冷饭,而在作者列举例证时,显然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报社记者、自由撰稿人、心理咨询师、财务咨询师等职业早在互联网浪潮到来前就一直是没有固定工作场所的,而作家、音乐家、美术家等在家工作已经有数百、上千年的历史了。

那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更多人加入SOHO一族的未来是否是更值得期待呢?作者在第二章工作简史的概述里,提出了人性回本溯源重获解放的概念,并把未来的工作模式同工业革命相提并论让人诧异。中世纪封建社会里,现代意义上的个人自由是不存在的,中西方共通的行会制度确保了人在社会等级中的地位是固定的。托斯卡纳制皮匠和伦巴第钟表匠的孩子们只能继承父亲的秘密手艺,行会的会员不得向其他人员泄露任何关于本行的生产技术的秘密,而农民则深深扎根于土地。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与其社会角色是一致的,他是农民、是工匠或者是骑士。人的经济地位生而决定,生计的保障受制于传统。这就是我们今天常常呼吁的所谓匠人精神的雏形,匠人们出卖的是带着自己风格化标签的产品。工业革命以来,社会行业和职业的专业化分工。为了更高效地生产标准化产品,人走出自己家的作坊,成为了契约之下出卖劳动力的产业工人。一个人经过流水线技能培训可以成为车间工人,也可以成为律师、银行家,进入中产阶级乃至控制生产要素成为资本家。对于后者而言,新发展意味着打破固有社会结构,从社会底层迈向上层的机遇。而对于广大农民而言,工厂和机器基本上是对传统生活模式的威胁。公司要求我们做一颗冷静、忠诚、高效的螺丝钉,只有面无表情才更专业,更容易纳入绩效考核表。公司制是讲求效率的利维坦,马克思和卡夫卡都对此提出了人的异化的概念。

作者断言,随着技术的发展,旧契约将被新契约取代,这将给人带来直观的解放,从我看来,未免太过乐观。首先,共享经济学更多的只适用于服务行业。对于传统工业,在家办公根本就是天方夜谈:每个产业工人把机器搬回家,还是在家里生产出无限多个原件由顺丰快递到工厂主的家里进行组装?显然,工业革命以来已经证明,有组织化的从事流水线生产,每个人只重复做自己应该做的一个环节,是确保产品生产的最有效模式。未来取代产业工人生产的,只可能是机器人,而不是工人在家里开小作坊。

服务行业的确可以不依赖流水线,而靠网络实现无限外包,但这样做的好处给我更直观的感受是在粉饰雇主肆无忌惮的剥削:公司只有在签订合同前,需要请一个律师审核合同,而签订后,我们就可以不用养一个不提供产出的人了。而那些律师、财务们只能依靠不断地寻找新工作机会来养家糊口。而那些旧契约下从事生产行业的产业工人们,如果被机器轻易取代,将被一下子被扔进通才或超级专家大行其道的原始丛林里。这些人如果缺乏新环境下的谋生能力,对此,国家又将如何解决福利民生问题?其次,作者鼓吹新环境下的个人的工作摆脱公司制,“工作变成了获取尊严的方式,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然而,被逐渐摆脱的传统大公司正是需要其提供技术服务的真正雇主。如果大公司被一些碎片化高效的小公司取代,SOHO一族的碎片化工作,谁来出资购买?如果每个人被共享经济学逼到去争相从事第三产业,我们的星球是否能消化如此多的服务产出——在遍地都是律师的年代,谁还需要法律咨询?

作者全书避开了这些尴尬的问题,只一味大唱颂歌,他所说的解放,看来也只能是一场幻觉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