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巨流河(精装版)》经典读后感有感

《巨流河(精装版)》是一本由齐邦媛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39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巨流河(精装版)》读后感(一):国,家,人的命运

一段国破动荡的历史,一个荣辱沉浮的家族,一个书香门第的女子,时代裹挟着每个人,翻滚在巨流中,命运主宰着生与死,顺和逆,更多的人就此消极,沉溺,淹没于历史。齐邦媛其实是非常幸运的,虽然成长在那段风雨飘摇的时光中,但父亲的熏陶和影响,母亲的支持和关爱,让她成长为独立,坚韧,富有思想和文才之人,虽然与爱情擦肩而过,生死相隔,但最后还是成家立业,并得声望和名誉,最令人羡慕的是,能跟自己的理想共成长,并发展成事业,人生价值得以实现。

《巨流河(精装版)》读后感(二):从巨流河到哑口海

一开始觉得文笔不如王鼎钧,读着读着也就习惯了!与王鼎钧相比,多了一分儿女情长,作者与张大飞的生死爱恋,读来每每令人嗟叹落泪。//隔了将近一个月,读了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中国传奇故事》,再来继续看这本书,竟然有看述职报告之感,《开拓与改革的七0年代》尤甚。不得不说,齐邦媛教授是个优秀的学者,却不是个优秀的作家!从作品的感染力来看,不如王鼎钧;正如胡适的文学作品,赶不上林语堂!//在台版的509页,终于看到对王鼎钧的介绍,说到他著名的四部曲,齐说也只有王的才华和坚强性格才能完成,并称这是一部"磅礴力作"!//第一次看到对张学良整体的负面评价,此书也。//书的结尾:一个立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的男子,以血肉之身殉国,26岁的生命就浓缩到碑上这一行字里了。是不是这一块碑,这一行字,能成为一种灵魂的皈依?

虽然和王鼎钧写的是同时代的事,但两人的身世背景差太多了,因而两书并无多少交集,也没有可比性——王是普通士绅家庭,可以说是自学成才;齐是高级知识分子和高层政党领导家庭,传承深厚。

《巨流河(精装版)》读后感(三):内陆河向东流,流进海峡,变成眼泪

我从17年陆陆续续看这本书,在墨尔本的时候看到抗战结束,这几天看到齐邦媛在台湾的事业脉络。

这是一本自传,因此主观意志非常浓。作为和她在两个政权里成长起来的人,我很能理解她对大陆的不理解以及不喜欢。抛开政治立场不谈,我只想去探究一个在战时成长起来,经过离乱,最终离家去国的人的成长轨迹。

作为一个资本家的后代,她无疑是幸运的,拥有了最好的教育资源,也拥有了伤春悲秋的资本。我能很明显地感觉到她性格中悲愁的底色,同时情绪充盈饱满,记录在四川读书期间的文笔是最丰沛,最轻松的。读到后期她做老师,翻译文学作品的一些活动时,我常感觉看不下去。她是一个履历非常丰富的人,因为自我成就动机极强,又善钻研,这是当前我自己眼中缺乏的。但就是感觉莫名看不下去,原因可能要留待进一步探究。

改革难做,古今中外,莫不如是。她编中文课本遇到的困难,如何利用她爸的人脉去解决问题,这部分倒是很有趣。

人的一生,“充满了声音与愤怒,全无意义”—莎士比亚。

我好喜欢看知己复遇,老友重逢。大抵是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我们一同看过的庭前落花,在记忆中都是葳蕤的模样。

《巨流河(精装版)》读后感(四):台湾电子版《巨河流》

齐邦媛作者的《巨流河》我是因为冲天这个纪录片才关注到的,想了解当时的人和事,书里齐作者也写到,一辈子没有为当年的救国战士们写过一字一句,马上我也要灰飞烟灭,留下这本书,为两代人做下见证。触动很大,一定要细心看完啊!买了简体版的,准备先看完简体字的再看未删减繁体字的

《巨流河(精装版)》读后感(五):“台北人”们

先矫情一下。

读书真的是一件非常私人而且机缘巧合的事,于千千万万之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恰好遇见且触动内心。不知是有缘还是无缘,读研的时候同窗曾将此书作为生日礼物相赠,那时看到题目和厚度,以为是一本描写大家族兴衰史的书,迟迟未提起翻阅的兴趣。后来毕业、工作、结婚,这本书从母亲家搬到了二人小家。因新家刚装修不久,书柜门敞着,一个夏天之后便发现有些书沾满灰尘、污点斑斑,索性扔了其中最旧最脏的、最不喜欢的几本,《巨流河》便在其列。近来逛豆瓣“个人阅读史十佳”,在浏览为数不多的几篇帖子后发现至少三篇都将此书纳入十佳,忍不住翻看简介,惊喜发现这题材是我喜欢的类型,立即下载电子书,4天时间看完。

矫情完毕,谈谈感想。

看的台湾版本。抗战章节五星,其他四星。抗战是我看得最认真、一字不漏、哭得最多的部分,虽大历史早已熟知,但亲历者所描述的细节更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当看到沙坪坝、南开中学、歌乐山、小龙坎、杨公桥…熟悉的名词在作者笔下出现,由她的经历去了解这些熟悉名词背后的历史,再将那些跃然脑中的画面与现今的样子相对比,亦或感慨亦或伤怀在上下班的地铁上一次一次热泪盈眶。印象最深的是重庆大轰炸时的千人大合唱,同样是唱《义勇军进行曲》,和平年代学生唱歌合唱可能只是一种仪式、一次表演,而笔者他们的合唱是不屈、是生命。在单位午睡的小沙发上看这一段泪如雨下。

文学部分特别是外国文学,由于自己文学造诣不够,没有特别感想。

一直对白先勇先生讲述的“台北人”们感兴趣,对那一段历史感兴趣,无关政治,不过普通人因一个选择便从此人生截然不同。没有绝对的好和坏,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命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