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设计心理学4读后感100字

设计心理学4读后感100字

《设计心理学4》是一本由[美]唐纳德•A•诺曼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18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设计心理学4》读后感(一):自动化发展的方向

第一章的例子吸引了我,因为从事汽车电子行业的原因,对时下自动驾驶话题很感兴趣,但从工业设计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动化的未来,的确给人启发。如果不把造物的对象当成有情感的生命体来看待的话,自动化延伸出来的人机交互,确实会落入技术的深渊;但是一旦当成生命体来看待,多少有点神经质式的怀疑。但是:

马有脾气,甚至性格,自动驾驶的汽车为什么不可以有?

HMI可以提用户体验,面人无数的聊天机器人为什么不能有机器体验?

《设计心理学4》读后感(二):*设计心理学4*读书笔记

人类设计师设计智能机器的设计法则

提供丰富、有内涵和自然的信号

具有可预测性

提供一个好的概念模式

让输出易于了解

让使用者持续知悉状况,但不引起反感

利用自然映射,使互动清楚有效

简化事情

提供一个概念模式

提供理由

让人们以为是他们在控制

反复确定

绝对不要用“错误”来形容人的行为

《设计心理学4》读后感(三):互动就是合作、沟通、协商、达成共识的过程

现状:人和机器的互动,现在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基本上就是简单粗暴:机器很像脾气不好的傲慢的工程师,对于自己的工作范围,不允许被打断,一旦外人介入,就会报错甚至罢工。

未来:人与机器比较理想的状态是“自然、共生”的状态。互动,本质就是合作、沟通、协商最后达成共识。马与骑手之间就是比较好的共生的例子。“技巧娴熟的骑手不断地改变缰绳的松紧来与自己的马儿沟通,调整因环境变化所需的不同的控制权。”而目前,人与机器还很难达到这个状态。

Action:所以作为设计师,可以参考如下法则

- 设计第一法则:提供丰富、有内涵和自然的信号。

- 设计第二法则:具有可预测性。

- 设计第三法则:提供一个好的概念模式。

- 设计第四法则:让输出易于理解。

- 设计第五法则:提供持续的感知,但不引起反感。

- 设计第六法则:利用自然映射,让互动清楚有效。

番外篇:在书的最后,还从机器的角度,总结了机器和人沟通的法则:

- 简化事情

- 提供人类一个概念模式

- 提供理由

- 让人们以为是他们在控制

- 持续地反复确认

- 绝对不要用“错误”来形容人的行为(人类采访者加上的法则)

总感觉这一些法则也适合平时工作中与上司、同事、投资人的交互,嘿嘿。

《设计心理学4》读后感(四):机器人的设计

机器需要改善与人沟通和互动的方式,了解自身的限制。

人与机器的合作中,机器负责本能层次,人类复杂反思层次。共同领域是作为人与人之间互动平台的一种理解的共同基础,是人机沟通的基本原则。

内隐沟通:看起来没有特殊目的的线索,风险稳态:一个系统倾向于维持稳定的平衡状态。风险补偿:当改编一项活动使其看起来比较安全后,人们倾向于做更危险的事,由于两者互相抵消,事故率依旧维持不变。

过度自动化:缺少警觉,对自动化过分依赖。状况感知:只一个人对周遭事物的背景和现在的状况以及下一步可能发生状况的了解与认识。如果一个系统未能完全自动化,对已经自动化的部分要格外小心,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处理。

自动化的理由:让机器去做枯燥无味、危险和肮脏的工作。自动化系统出错的情况可分为两种:措施和假警报。措施代表系统没有觉察到发生的状况,因而没有执行该做的事;假警报只系统在不当的时候采取了行动。因此设计智慧型物品的两种方向:1.迈向智能自主,设计出能了解使用者意向的系统;2.迈向智能增强,提供有用的工具,让人们自主决定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使用这些工具。

与机器的沟通需要反馈:重复确认·,进度报告和时间估算,学习,特殊状况,证实,引导期望等。

人与机器的互动法则:1.提供丰富、有内涵和自然的信号;2.具有可预测性;3.提供一个好的概念模型;4.让输出易于理解;5.提供持续的感知,但不引起反感;6.利用自然映射,让互动清楚有效。

机器与人沟通的法则:1.简化事情;2.提供人类一个概念模型;3.提供理由;4.让人们以为是他们在推测;5.持续的反复确认;6.绝对不要用错误来形容人的行为。

《设计心理学4》读后感(五):为未来的智能设备保留一份防范之心

文/巴奇俊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各种生活新颖机器设备不断应运而生。未来会来,科技会不断创新。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各类智能设备使用范围正在扩大,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更精准和贴心的服务。这都是在我们使用这些智能设备时,这些智能设备无时无刻地收集着我们的个人信息数据,从而把收集来的个人信息数据向云端发送,向外界传递,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安全的风险问题。因此,我们不得不为未来的设计多作一丝思考。

读完《设计心里学4,未来设计》后,便对未来的智能设备生起一丝丝担忧的心理。当然这本书读起来是非常有意思,尤其是最后部分,以机器的观点立场来对话人类。也许,未来的机器,真的能与人类对话吧。本书是美国作家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第四本续作,唐纳德是美国著名地方认知心理学家、计算机工程师、工业设计家。现为美国西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和心理学教授和苹果计算机公司先进技术部副总裁。作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的倡导者,所写《设计心理学》丛书深受广大读者追捧,对设计人员来说绝对是不可错过的读物。

通读本书,我也开始对未来的设计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是否像书中说的一样,未来的机器和人类到底是谁在主宰谁?是否迟早我们终成为自己设计的设备的工作,机器的仆人?我们人类是否又能与机器做真正的沟通?是否有能够自动清洁的刚子,投你所好的娱乐系统?但我像作者一样深信未来科技可以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私人化。但我们依旧需要冷静的思考,未来的科技是否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好,甚至给未来的社会增加危险。就像火药的发明和应用,汽车飞机的发明和应用。

因此,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好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自动化的机器工作效率更甚,智能化的设备可以为我们提供更精心的服务,可它们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更加难以控制的危害。科技必然在发展,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在科技发展的同时,对科技创新的设备是否能过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这就让设计师和工程师在研发新的设备和机器的时候,理应考虑这个问题,我们给予未来的设计产品更自动化,更智能化,但我们是否能过了解机器的状况、行动、和即将进行的下一步。是否能与机器建立起“共同领域”并与之对话的有效沟通和自然互动。也许,设计师应该以这本书总结的未来设计六大法则作一个参考和思量。设计六大法则,1:能够提供丰富、有内涵和自然的信号,2,具有可预测性,3,提供一个好的概念方式,4,让输出易于理解,5,能够提供持续的感知,但不引起反感,6,利用自然映射,让互动清楚有效。

虽说现在的机器设备的能力还是相当有限,但每出现一种新的机器设备都在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改变着人类的行为。这是科技创新的成果,也是科技进步的作用。因此,我们依赖着现在的科技产品,又极大期望着未来产品给予未来生活带来新的便利。但我们还是要为未来的智能设备保留一份防范之心。

——转载须经本人授权,转载请豆油本人。谢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