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古本山海经图说的读后感大全

古本山海经图说的读后感大全

《古本山海经图说》是一本由马昌仪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绿金、蓝银双色封面,随机发售)图书,本书定价:358.00元,页数:11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本山海经图说》读后感(一):【转】伊藤清司:《山海经》图像的真正研究——评《古本山海经图说》

【作者简介】伊藤清司(いとう せいじ、1924年5月27日 - 2007年6月16日),曾任应英大学教授,兼任中国云南大学名誉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及民俗学。著作《<山海经>中的鬼神世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中国古代文化与日本 : 伊藤清司学术论文自选集》(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中国的神兽与恶鬼》(商务印书馆,2019)

《古本山海经图说》读后感(二):走!我们去故宫找怪兽~~

太和殿,钦安殿~~慈宁宫,翊坤宫~~走着,带《古本山海经图说》去故宫找怪兽~~

若无图,《山海经》你只读到一半

古典山海经图像之集大成

追寻中国人遗失的想象力

纪念版封面分为绿金款与蓝银款

蓝色,代表四大部类中的“子集”,《四库全书总目》将《山海经》纳入子部小说家类

绿色,代表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中的“史类”,《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归为史部地理类

封面中暗藏神兽三十三,三三为九,书脊亦藏神兽九枚

以九九之数寓意《山海经》包罗万象,幻化无穷

书口以不同颜色区别《山海经》一十八卷

八种Pantone专色印刷,呈现“海水江崖”

《山海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珍品,自战国至汉初成书至今,公认是一部奇书。《山海经》古之为书,有图有文,陶渊明有“流观山海图”之句。但《山海经》原始古图佚失,唯有文字流传了下来。至於明清,文人、画匠、刻工等又依据《山海经》文本展开丰富想象,创作出《山海经》图像千百。它们或古拙精妙,或粗俗夸张,或字斟句酌领会其精神而创,或照猫画虎偶得其灵魂而作,不一而足。可见,《山海经》图文并举,乃是中国叙事的古老传统之代表。

《古本山海经图说》的作者马昌仪尽毕生之力寻找《山海经》的另一半。她遍搜明清古籍珍本中的《山海经》图像十余种, 收录各种版本《山海经》之神怪畏兽图像1600余幅,系统考证了《山海经》图像的传承轨迹、造型流变,并以晋郭璞山海经图赞为纲,探讨明清以来《山海经》图文关系的范式转换。出版至今,《古本山海经图说》渐已成为相关主题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古本山海经图说》于2001 年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2007 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此基础上,出版了增订珍藏本。2022年是本书出版的第二十个年头,理想国全新打造,力求以一个更“年轻”的面貌与读者见面。二十周年纪念版保持了2007年版的主要内容与编排格局,仍然采取图说的方式,一(或多)神一图一说,按《山海经》十八卷经文的顺序一一道来。

《古本山海经图说》读后感(三):三星堆出土文物吻合山海经记载?学者复原山海古图,重构华夏秘史

1986年,几位考古专家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地区发现了大规模的祭祀坑,坑内除了一些先秦时代的文物外,还散布着一堆杂乱无章的青铜树残件。

专家们立即把这些残件全部打包,送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进行修复。经过近十年的努力,考古学家终于修复出8株青铜神树,其中最大的一株高度接近5米。

这些青铜神树造型基本一致,都是由树座和树干两部分组成。树座略呈圆锥形,放置在圆环形的底座上,底座上还辅有云气纹饰。这些纹饰以某种规律堆叠起来,仿佛是三座相连的高山。

树干笔直地伫立在山顶的正中间,上面共有三层树枝,每层树枝又分散出三个枝丫,每个枝丫的顶端各雕有三枚果实,其中一枚向上扬起的果实上还站着一只青铜乌鸦。树的另一侧,还有一条援树而下的青龙,昂首游身,气势不凡。

看到这些青铜树的造型后,专家们不约而同地想起了《山海经》里关于“扶桑树”的两段记载:

“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这两段文字描述的是太阳的化身——金乌。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修复之后的青铜神树,竟然与《山海经》里“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的描述完全吻合。至于在青铜神树上攀援而下的青龙,就是给羲和女神驾车的神龙,带着女神的十个儿子升上天空。

巧合的是,青铜神树上金乌的数目,恰好与后羿射日的神话相吻合。

在远古传说中,十个金乌趁羲和女神不在家,故意同时升上天空,炙烤大地,危害人间,后裔拉满神弓射掉了其中九个,因此才剩下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个太阳。

因此有学者认为,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正是扶桑神木存在的证据,而这也从侧面说明,《山海经》并非一部荒诞不经的书,里面记载的东西,很可能就是远古世界的本来面目。

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山海经》这本年代久远的著作,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就算你没有看过《山海经》,相信你也听说过这部书的大名。

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部书可谓是命途多舛。由于它所述多奇诡怪异,因此被人斥为荒诞无经,就连司马迁在编撰《史记》的时候,也感慨地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因此,《山海经》自遥远的先秦时代成书后,直到千年后的汉成帝时期,才被奉命校勘整理经传诸子诗赋的刘向、刘歆父子从古籍堆里翻了出来,从此公之于天下。

鲜为人知的是,与《山海经》同时成书的,还有一部《山海图》,《山海经》只是对《山海图》的文字说明。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经写过一首题为《读山海经图》的诗,其中写道:

由此可见,必须配合着《山海图》一起看,我们才能一窥《山海经》的真面目。但遗憾的是,根据传说,《山海图》曾被大禹铸在九鼎上,由于九鼎失踪,《山海图》亦随之失传,因此后人也无缘得见这一旷世奇物。

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山海经后序》中痛心疾首地说:“九鼎之图……谓之曰山海图,其文则谓之《山海经》。至秦而九鼎亡,独图与经存……已今则经存而图亡。”

尽管六朝和宋代以前的《山海经》古图已佚散不存,但现存于世的明清诸家山海经图中的奇兽异鸟图像,对理解这部天下“奇书”、认识远古社会及山川信仰,仍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还原古老的《山海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尽毕生之力寻找《山海经》的另一半。

她遍搜明清古籍珍本中的《山海经》图像十余种,系统考证了《山海经》图像的传承轨迹、造型流变,并以晋郭璞山海经图赞为纲,探讨明清以来《山海经》图文关系的范式转换。最终成就了这一部共收录1600多个神怪畏兽,厚达1160页的《古本山海经图集》。

这部书自2001年出版至今,已成为相关主题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的重要参考书之一,足以称得上是各版古本山海经“集大成之作”。

在这本书里,你将重读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探寻其最初的发祥之地。

比如后来东渡日本,成为有名大妖的九尾狐。

再如“长着九个脑袋的老虎”——开明兽。

还有以双乳为目,以脐为口,一手操盾,一手舞斧的形天;有长着一前一后、两个脑袋的并封;有一手一足,没有骨头的柔利人;有天生长着高跷般长腿的长股人;有一目、一鼻孔、一手、一脚的一臂人;有吃了不得痈肿病的虎蛟,有吃了可防狐臭的鮆鱼,更有吃了之后可以让人不知妒忌的类……

透过这本书,你可以看到属于中国人的浪漫与想象。华夏的先民,通过一个个神怪畏兽,表达自己对自然、人、天、地的理解,并试图探索万物生灵的奥秘。

在经历过多次大规模的焚书之后,那些最为优秀的先秦神话,早已灰飞烟灭,只有这部被视为经典的《山海经》,被西汉的儒生意外发现,在增删和篡改之后,超越了自身的命运,而重返人间,成为唯一能跟儒家典籍并置的“异端邪说”。

不过,我们之前所读的《山海经》,要么绘图是黑白的,要么是纯文字描述,而这本《古本山海经图说》的颜值是我所见过最高的,光是封面就藏着许多玄机。

纪念版封面分为绿金款与蓝银款,象征世人对《山海经》认知的变化。绿色代表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中的“史类”,《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归为史部地理类;蓝色代表四大部类中的“子集”,《四库全书总目》将《山海经》纳入子部小说家类。

封面中还暗藏了三十三头神兽,取“三三为九”之象,书脊亦藏神兽九枚,以“九九之数”寓意《山海经》包罗万象,幻化无穷。

这本书在书口的位置,还以不同颜色区别《山海经》一十八卷,方便读者查阅定位,可谓用心至极。

书口的颜色设置灵感,取自中国传统古建彩绘上的“五彩斑斓”。其中,五藏山经五卷取黄色“对晕”,海荒经十三卷取蓝色“退晕”,由浅至深再由深至浅,八种专色印刷,呈现“海水江崖”。并附双书签带,方便前后对照。

如果说《山海经》是一座文化宝库,那么,这部《古本山海经图说》就是打开宝库大门的一把钥匙。在这本书的指引下,你会看到一个光辉灿烂的文明世界,它的物质实体虽然已经消失在地平线下,但是它的信息却是永存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