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如果大雪封门》读后感精选

《如果大雪封门》读后感精选

《如果大雪封门》是一本由徐则臣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2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果大雪封门》读后感(一):没故事的北京不叫北京没故事的故乡叫什么故乡

故事里有两个地方

北京与花街

一个代表奋斗

一个代表家乡

我们不断奋斗

想找到内心的所属

我们不断寻找

想重回家的温暖

说到北京

来过的人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说到家乡

每个人都有述不尽的音貌

在北京

每一个普通人都是奋斗的小人

不容不易

过着每一天

如果你问他故事是什么

他们会说都过去了

生活是过以后

不是过以前

你问每一个异乡人

在故乡

有没有与众不同的人

不置可否

当然

每个北京客都是一套纪念册

每个故乡都是一本故事集

串联着这个村庄每一个过往的人

没故事的北京

不叫北京

没故事的故乡

叫什么故乡

《如果大雪封门》读后感(二):我们和徐则臣都一直在路上

徐则臣写的书陆陆续续看过一些。觉得比较好玩的像《跑步穿过中川村》,动人的像《西夏》。这部小说集里好多短篇像忆秦娥、花街都写的是上一代人那种隐喻的情感,也关系到徐自身的经历。徐似乎故意将它们写得很淡,但在作品里还是可以感受到情感冲突让人有所触动。

比较欣赏其中的两篇,一是《这些年我一直在路上》,一个不爱出门习惯自己安静独处的我与热爱旅行逛街的妻子不可避免的发生矛盾最终离婚。我于是走上一条相反的道路,一直在路上不爱再呆在房间。当我和往日妻子分享旅途见闻,才发现她不过是热衷于声色犬马。偶遇一位丈夫坐冤狱的女子,听其诉说有感于她不幸的经历。后来来到她的城市,她再次诉说了自己对丈夫无罪释放后今朝有酒今朝醉放荡生活态度的不满。小说最后她穿性感内衣对我怨愤的说:“你来不就是想和我做那事吗?你们男人不都喜欢这样吗?”让人感慨成年情感世界里的种种无耐。

另一篇是《夜归》。他带着妻儿回家乡,在寒冬夜里接送的车熄火。父亲不顾严寒借来了牛车解局。他想起以前上中学也坐过牛车。然后父子在雪地里的对话揭示了往事。他曾因父亲固执于农活而错过上县城里中学的机会与理想大学失之交臂。这以后他也怨恨过父亲。但最后留在凛冬里给我们回味的是父子间的理解和关怀以及彼此深深的情感纽带。

读完后,觉得《如果大雪封门》是可以慢慢回味的一本书,至少自己还是很喜欢的。

《如果大雪封门》读后感(三):北京北京 故乡故乡

2014年初识徐则臣,他的作品《耶路撒冷》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当时特别想看有关耶路撒冷的小说,又是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品,简介都没看就买回家。读过才发现,整本书跟耶路撒冷没半点关系,但这并不妨碍我开始关注这位文坛新秀的作品。 徐则臣的小说标题都特别有意境,比如《如果大雪封门》,比如《王城如海》,比如《水边书》,细细翻来你会发现,他所有作品都围绕着两个主题展开:故乡与北京。1978年出生在运河边的少年,在十七八岁的年纪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随后在这片土地扎下根,开启了漫长的割裂与重建过程。他的作品呈现的就是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花街上演的悲欢离合分明是故乡父老宁静饱满却平凡的一生,而北京每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所承载的不仅有北上青年炙热的梦想,还有隐忍的坚持。 《如果大雪封门》收录了徐则臣17篇短篇小说,“北京”篇章意在探索奋斗的价值,尽管大多奋斗过程卑微如草芥;“花街”世界浓墨重彩描绘人间情感,虽然众多情感中分明夹杂着几分违背世俗观念的不堪与低贱。 徐则臣笔下的人物是隐忍与克制的,情爱与理想就算早早在心底扎下了根,也会被时光冲得支离破碎。作者爱用细腻手法铺陈一个漫长的开场,然后冷不丁一个硬生生的结尾,像极了命运无常的人生,幸福来得突然,悲剧也往往让人措手不及。 实话实说,徐则臣的作品还没好到让我如痴如醉的地步,但他的文字确实有触动人心的力量。相比“北京”,我更喜欢“花街”,或者说,我尤为喜欢从“北京”回到“花街”的那几个故事,比如《夜归》,风雪夜归人分明吟唱着那熟悉的旋律: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

《如果大雪封门》读后感(四):挨个故事说两句

徐则臣的小说基本上都描写女性出轨、性、花街展开。 《我们的老海》海生,总觉的这些作者起名字都很有意思。大刘给他的女主起名程心,徐则臣的小说中名字也透露着故事。如果要给我自己起一个名字,大概要在人生大半,给自己立一个小传,才能起一个稍稍满意的名字吧。结尾关于海生其人反转两次,有意思。 哦,物是人非,老海也会变。 《古斯特城堡》 不管春夏秋冬,一个车队浩浩荡荡向世界尽头进军。哈雷摩托十分性感,是阳刚那一路的性感。 孩子就好得多,没那么多过去。 老约翰为了见儿子强银行。 《镜子与刀》 我这四海为家的人,在哪都一样,有口饭吃就是家。 九果杀了父亲倒没什么惊奇思考的,我喜欢慢慢的年代少年人的友谊,一句话未说,但情深意重。 《养蜂场旅馆》 尽管多年来跑了不少地方,但却很少能够安静地坐在高处向远方长久地眺望。三十多的人了,也许需要常常做这样的眺望。那么高那么远,让我想起倏忽已过的岁月,一晃就三十多了,马不停蹄,两手空空,还是个孤家寡人。 其实八年来,乃至三十多年来何尝不是如此。怪异,不确定,甚至是懵懵懂懂地活到了现在,想把一生清醒明白地说出来是多么的不容易。 怎么会一点不记得呢?没太看懂。 《露天电影》 年代造就。 《大雷雨》

冯半夜从杀狗到杀人,最伟大的是爱,最恐怖的是欲望。 《伞兵与卖油郎》 看久了觉得欲望、出轨都很乏味,唯独范小兵这种执着令人珍视,果然我们都长大了啊。 《梅雨》 所有可耻的人一起讨伐你的时候,他们似乎就清白了,干净了,而你成了唯一可耻的人。 《这些年我一直在路上》 拿起毛笔他觉得自己丰富安宁,仿佛需要对生活感恩。 离原来的生活越远内心就越安宁,城市、人流、噪音、情感纠葛、玻璃反光和大气污染等等所有莫名其妙的东西,都像盔甲一样随着火车远去一片片剥落,走得越远身心越轻。 《老默》 人年少的日子到底有多珍贵呢?这么多人为了年少的日子蹉跎回忆大半生。

《如果大雪封门》读后感(五):场景描述出彩,主题有些寻味

短篇小说集,最出彩的还是《如果大雪封门》这篇。

最惊叹于徐则臣对环境和场景细腻的把握和感受,通过“我”的听觉视觉触觉感觉来描写场景,各种生动的比喻实在很有增强现实的感觉。“一夜北风掘地三尺,屋顶上比水洗的还要干净”, “那种陈旧的变成昏黄色的明晃晃的声音,一圈一圈地绕着我脑袋转,越转越快,越转越紧,像紧箍咒直往我脑仁里钻”,“他穿着滑雪衫,头发变得像张雨生那样柔软,在风里颠动飘拂”,“煮熟的鸽子味道的确很好,在大冬天玻璃一样清冽的空气里,香味也可以飘到五十米开外”,“这个冬天的确很冷,阳光像害了病一样虚弱”,“风把屋顶上的天吹得很大,烧暖气的几根烟囱在远处冒烟,被风扯开来像几把巨大的扫帚”,“门外的北京一夜风声雷动,夹杂着无数东西碰撞的声音。我们喝多了,觉得世界真乱”,“当时我们头顶上天是蓝的,云是白的,西伯利亚的寒流把所有脏东西都带走了,新的污染还没来得及重新布满天空”,“他觉得积雪覆盖的北京更加庄严,有一种黑白分明的肃穆,这让他想起黑色的石头和海边延绵的雪浪花”。

至于文章的主题,我理解的是在诺大的北京城里,奋斗不是打鸡血,生活不是白开水。小说的主角是卑微到你平时忽略他们的存在的那群人,既有如行健和米箩这样给点肉欲就灿烂的狂徒,也有单纯到只想看一次鹅毛大雪银装素裹整个城市的慧聪,还有敏感又多虑的“我”。他们单纯又复杂,过的艰辛不易却又知足简单。鸽子代表就是他们在北京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它们那么瘦小,还随时可能被人偷走,可是慧聪们还是要日复一日地溜养着它们。大雪是慧聪最初最单纯的追求,因为大雪一落,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每个人都是对方的亲戚。也许这也代表了一种隐喻,主角们看起来是大老粗,没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对于平等,对于自在地融入北京这座城市,却有着内心深处的渴望。

这本书其他的小说绕不开“花街”,很多篇都描写了出轨、背叛、貌合神离、不可告人的往事牵挂。读了后,只能说,好吧,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