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像自由一样美丽》读后感精选

《像自由一样美丽》读后感精选

《像自由一样美丽》是一本由林达 编著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 元,页数:2015-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像自由一样美丽》读后感(一):像自由一样美丽

这是一本二战时犹太人集中营遗存的儿童诗作和画作合集。

前半部分作者介绍了当时纳粹和位于捷克特来津的犹太人集中营背景。

后半部分是遗存的儿童诗作和画作。

当时,集中营中有一些著名的艺术家,他们关心儿童,为集中营儿童争取各项权利,并全力保护和教育他们。孩子的诗作、画作中能看到集中营阴郁生活给他们的伤害,看到更多的是他们对美好的憧憬和对过往家庭温馨时光的回忆。大批的犹太人被杀害,“可是,特来津犹太人在默默坚守的他们民族的文化,在坚守的一种精神,纳粹却没有力量扼杀。”

《像自由一样美丽》读后感(二):关于“二战”有太多说不完的故事

《像自由一样的美丽》讲述了犹太人在面对纳粹法西斯欺压中的不屈不挠,身体被禁锢,但是精神和思想保持积极健康。

捷克中一个叫特莱因的小镇,被划为模范犹太人村,被纳粹冲锋队,管制着犹太人的各种行为,出门必需带着象征劣等民族黄河六角形标致的徽章。犹太小孩在这种不正常的环境中长大,经历家人死亡,随时被遣送东方奥斯维辛集中营。但是还有一批犹太艺术家继续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信念,用各种方式努力的教育孩子们,保持乐观。用画画,用诗歌,用舞台剧等等。关于二战,我确实被文章独特的视角所感到震撼,不同于正面战场的枪林弹雨,一群无法主导自己生死的人,在用顽强的精神维护着人性最基本的理智。

关于反战,我先说没有哪个民族的人都完全是崇尚暴力,就是野心家在作祟,在人性面前只有善与恶。

图是幸存下来的犹太人孩子在集中营所创作出来的画。

《像自由一样美丽》读后感(三):和平和自由,实在是太可贵了。

二战大背景下,纳粹掌控下,发生在特莱津的故事。很少正面接触写二战的故事,除了战争,权利,还有一场隐藏在黑暗中,与战争并行的“反人类运动”。人种卫生运动,是希特勒的愚民政策。希特勒抓住人性的弱点,控制人民的思想,限制他们表达的自由,鼓动那些“纯种雅利安人”,组建最忠实的冲锋队,去残害犹太人,进行所谓的“人种净化”。

集中营里的故事更是令人心酸。被塑造为“模范居住区”的特莱津集中营,被黑暗笼罩的“死亡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前者留住了一丝丝希望,在集中营学习了艺术和掌握了知识的孩子,有个别得以幸存下来。后者代表了生命的终点站,数不清的犹太人被运送到这个集中营,死在了毒气室。1944年,绝大多数特莱津的孩子,都被运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年幼的生命在恍惚间就消逝了。

许多涉及二战背景的文学作品里,或多或少都会出现集中营这个场景。脏乱、拥挤、物资稀缺,在《美丽人生》这部电影里也有直观的感受。里面有一段就是说孩子们被送去“洗澡”后再也没有回来,其实也就是被送去了毒气室。每每读到看到这个情节,都是无奈的,悲哀的。纳粹的“反人类罪行”,在和平年代,也应该铭记。反法西斯的胜利,是全世界的胜利。

这本书,除了讲述了集中营里孩子和成人的部分生活,很大一部分是在讲集中营里的“教育”故事,以及孩子们的画作、诗作的刊载。大批的艺术家、学者,被关在了特莱津集中营,他们排除万难,偷偷传授知识给孩子们,守护住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孩子们在死亡阴影的笼罩下,勇敢表达痛苦,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在伟大艺术家们(特别是弗利德)的帮助下,孩子们得以把正常健康的精神,坚持到了最后一刻。

纳粹的内在是不堪一击的,他们害怕孩子们接触知识,害怕艺术,所以极力扼杀孩子们求知的天性。之前看过一本叫《山顶上的男孩》的书。年幼的皮埃罗,在希特勒身边深受影响,被权利深深吸引,最后演变成对权利的盲目崇拜,飞蛾扑火般投身于黑暗罪恶之中。他对强权的向往,吞噬了他善良的品质,最终皮埃罗成了皮尔特,一个“全新”的他。年幼的孩子,最容易被影响,这也是希特勒为什么要控制孩子的思想,限制他们表达的自由的原因。同时也是集中营里那些艺术家、学者、教育家,尽力保护孩子们的精神世界的原因。幸运的是,特莱津集中营里的部分孩子,受到了保护,他们的心灵没有被腐蚀,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健康的,他们饱受罪恶的侵害与摧残,但他们仍有赤子之心。

后半部分刊载的孩子们的一些画作和诗作,能感觉到,有些孩子真的很有艺术天赋。画作和诗作的后面,作者都附上了小画家小诗人的简介。不外乎两种结局,“被杀害”和“幸存”。特莱津集中营一万五千多名犹太孩子,最后幸存人数只有一百多名。已经逝去的生命,我们无法挽回。正如作者所说,理解过去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那就是历史感。铭记历史,不再酿造悲剧,是每个人应该做的。孩子们留下的“人类文化皇冠上的钻石”,也是最宝贵的财富。和平和自由,实在是太可贵了。

《像自由一样美丽》读后感(四):我会记得他们,在内心最深之处。

人生有着无数多个巧合,在我这里,昨日与今夜交织在一起。

在昨日读完《等待野蛮人》后,打开备忘录只写下了一句话。

人们曾记得,丘吉尔罗斯福等卓越的国家领袖,或者诺曼底登陆,斯大林格勒战役诸如此类的经典战役被后世津津乐道。

当然也清楚关于犹太人屠杀的纳粹种种惨绝人寰的反人类罪行。

但那些被囚禁在各大集中营们的犹太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究竟在做些什么,是对未知的恐慌?等待死亡的降临?还是艰难却无力的反抗?人们似乎刻意回避残酷的事实与真相所带来的冲击,害怕以此打破自我在太平盛世里安稳的假象。

那些刚领略到家庭的温馨、世界的奇妙的孩子们,又是怎样看待这样一场大人们发起的残酷战争,他们就这样被卷入,人生就此改写。他们本该获得快乐,长大成人…

茨威格曾经在《昨日的世界》一书中写到

那么,艺术到底能带来什么?它无法像扛着枪炮的战士、引擎轰鸣的战机一样改变战争的局势。

「战争是野蛮的文明」

艺术是无尽的黑暗中照亮孩子内心世界的唯一光源。就像书中弗利德对其中一位孩子所说:“你要用光明来定义黑暗,用黑暗来定义光明”。

「只有当门离关上只有一尺时,才会发现微弱的光格外的耀眼」-艺术是那微弱却又格外耀眼的光芒,照进每一个儿童的内心世界。

“保存孩子们对这个世界留有的希望” ,因为儿童是这个世界的未来。

书中收录的每一幅画作,每一首诗歌,不仅仅是一件艺术作品,更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微不足道却是永恒存在的宝藏。

和技巧与结构无关,和流派与风格无关。艺术在这一刻超越了艺术定义的本身。直面死亡,这些仅仅来自于一群稚嫩的儿童。

于我而言,这本书将在我的书柜里永久的保留。将来有一天,我的记性越来越差。即便如此,我仍然会每隔一段时间翻开这本书,告诫自己,不能忘记这些可爱的名字,这些美丽的画作,这些纯粹的诗歌。

特别是那位名叫哈努什·哈申布尔克的小诗人写的诗,这可能是我这辈子读过最令我动容的几首诗,不会忘却。

在我写完这些话时,我的心情仍然十分沉重。在那样的条件下,艺术创作的空间仍然存在。

因为,艺术创作是自由且神圣的。也是唤醒人类良知最好的方式之一,当然,我们不希望代价是残酷的。

「人类与自我和解的方式是,跨越种族的障碍是不再有种族之分,否则历史的悲剧会再度重演」

犹太人大屠杀不只是犹太人的历史。

那是全人类的浩劫,再这之后是人类最后的一次反思和喘息的机会。

记住他们,记住历史。是和平年代的人类使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