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读后感锦集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读后感锦集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是一本由《巴黎评论》编辑部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6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读后感(一):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

大江健三郎是最后一位。“我并没有信仰,我也不觉得将来我会有,但我不是一个无神论者。我的信仰是一个俗世之人的信仰。你可以把它叫做道义。”读完这个之后我翻到某篇fengtang的访谈,他说,我想要的都要到了,比如钱,和好玩。隐隐感觉到哪里是更高更好的境界,并且在对比中愈发珍惜这本书中那些竭尽全力的写作者。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读后感(二):好书趣书

斯坦贝克的密友本奇利为他写的序太有趣了,翻译也很棒。斯坦贝克是个有童真,有柔情的汉子。从他那本带着狗狗横穿美国开始喜欢上他。 斯坦贝克说,海明威的写作只有一个主题——人跟世上的所有强力(所谓的命运)互搏,鼓足了勇气去会会它们。 博尔赫斯认为卡夫卡认为世界是复杂的,同时也是无意义的,卡夫卡在寻找什么,但是没有找到。 博尔赫斯自认非常迷信、喜欢看电影。 博尔赫斯认为马克吐温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不应该让汤姆索亚出场,我也这么觉得,好无聊! E.M.福斯特总是在人们人为应该浓墨重彩的地方轻描淡写。 虽然不太喜欢赫胥黎的重返美丽新世界,但是特别喜欢他的人性,准备再尝试一下他的其他作品。 看不上弗洛伊德和柏拉图的作家真是一把一把的。甚合吾意! 赫胥黎说,严肃的人比比皆是,而我更喜欢往主教屁股上扎大头钉之类的东西。哈哈,甚合吾意!

赫胥黎认为通过小说历史传记传达和诠释的哲学社会宗教观念,比单纯的哲学书高级和深刻的多。甚合吾意!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读后感(三):与神之间的鸿沟真的很大

耗费大半个月的时间,我终于把这本书磨完了,书都让我看抽吧了。 我也没啥资格评论这本书,毕竟他也不是一本小说也不是社科,他是一本采访,将话记录下来,或许将大师的语言记录下来,只能说,大师的书是这么写的,是因为大师平时就是这么说话的。 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性格,有的认为文学就是文学不为政治服务,有些人认为文政不分家,就要用文字引导人民;一些作家人为他们只是写出了心中的故事,写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多想法,有的作家认为我的作品就是影射社会,要给人们警示;有些人先有句子甚至书还没写已经有了结尾,有些人逐字逐句要仔细推敲琢磨才敢下笔;有些人是天才,有些人是热爱。 这些作家的词语我大多数看的都是一知半解,只有冯内古特,他是一个黑色幽默作家,他说话的方式也是简短有力,非常清晰幽默,不绕弯,在这一众作家中显得格外平易近人。 当然看完这本书,你也不只是离作家近一点,其中也有一些历史背景,美国、日本、法国等等,他们有的在历史下,有的在历史中,有的创造了历史。 足看出文史不分家。 遗憾的是,看完整本书,我只对其中一个作家产生了兴趣,那就是胡里奥·科塔萨尔,貌似他的书挺有趣,准备购买了!这本巴黎评论终于结束了。 另:有的作家玩的真花,嗑药、出轨、犯罪,还有大江健三郎和三岛的关系,人生真的丰富多彩,大概这样才会有故事写吧。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读后感(四):作家们的日常

作家们的日常

文/青禾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书评

接受巴黎评论访谈的作家,都已闻名全球。在访谈中,他们聊自己的写作习惯,圈内秘闻,写作方法,脆弱的时刻,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这是一本既可以了解作家的创作状态,又可以学习写作技巧的书。

开始写一个故事之前是否要写大纲、如何虚构角色、如何构思一个故事、如何为写作作准备,这些统统可以在这本书里获得。

每个作家都有其写作习惯。赫胥黎认为,虚构的角色永远不如你认为的人复杂。伊恩.麦克尤恩是个安静、苍白、喜欢梦想、非常依恋母亲、害羞,在班里是个中等的孩子,他的《梦想家彼得》中的小男孩就有他自己的影子。而博尔赫斯,他坦言,年轻的时候总是尽力寻求新奇的比喻,然后发现真正好的比喻总是同样的,比如,把时间比喻成漫漫长路,把生活说成是梦。萨冈甚至为自己的小说作了一个精准的描述。她希望自己的小说是那种让人物可以从情节中解放出来,从小说自身和作者中解放出来的小说。

在创作第二部小说时,萨冈说,她不再拥有创作第一部小说时的王牌——创作《你好,忧愁》时的自由,海边阳光的度假气氛、编织错综复杂的情节天真浪漫地推进到高潮,西西里玩世不恭的欢乐。到她开始创作第二部小说《某种微笑》,一切变得困难。

在这本作家访谈录中,也不乏一些尖锐的问题,比如:博尔赫斯如何评价詹姆斯.乔伊斯,如何评价T.S.艾略特?伊恩.麦克尤恩如何摆脱早期亮相文坛以极端小说闻名的“恐怖伊恩”称号?E.B.怀特,写《夏洛特的网》和《精灵鼠小弟》是否需要换挡,写作有没有针对某个特定的年龄群?又或是,E.M.福斯特如何看待自己的成名作《看不见风景的房间》,他如何给小说中的人物取名字、如何根据现实中的人塑造小说人物。

面对这些犀利的提问,作家们似乎能从容应对。博尔赫斯认为,乔伊斯和艾略特都想让他们的读者感到迷茫,然后绞尽脑汁去理解他们。E.B.怀特则以此告诫写作者,任何人若有意识地去写给小孩看的东西,那都是在浪费时间。“你应该往深里谢,而不是往浅里写。”

隔着半个世纪,所有这些依然可以成为现今写作者的经验。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读后感(五):巴黎评论2

整体访谈的内容不太系统,是碎片式的。记录几个印象深刻的部分。

奥尔德斯·赫胥黎是后天的努力型选手,他会大量订正、重写章节,打磨好一章后再进行下一章,再耗费大量的精神,把它们写成前后连贯的文字。这与他的经历有关:十七岁时他将尽失明,凭借指法用打字机敲出了一部小说,写作是他尽全力去做的事。他谈到小说的艺术:陀思妥耶夫斯基用具体形式赋予深刻观念,这比单是唠叨“抽象的人”要令人兴奋多了。

哈罗德·品特谈戏剧比电影更复杂,一旦角色站在舞台上,就要对他负责到底了。他认为讽刺性的剧本是对角色的一种伤害,人物是恶心的纸板,没有真正活起来

博尔赫斯是浑然天成的,他认为年轻的作者急于证实自己的才华,用奇异的比喻特意去联系从前未曾联系的事物,而好的隐喻通常是经典的。他讨厌欧亨利的写作技巧,如果仅仅只有惊奇和意外,那只要读一遍就够了。他这样充满创造力和哲思,也很幽默。

麦克尤恩认为电脑比纸笔的文字处理更具有私密感,更像是思考本身,喜欢字句和段落可以无休无止地重新加工的这种方式。他曾与朋友达成这么个协议:如果我们俩中间有人开始罹患类似老年痴呆的病症,为了避免自己的朋友陷入屈辱的境地,另一方就要把他带往阿姆斯特丹接受合法的安乐死。后来他就构思出一部小说:两个人闹翻了,两人不约而同地引诱对方来到阿姆斯特丹,都想把对方给谋害了。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他的作品还被评价为既变态又黑暗,他答“或许我们是在利用这些最坏的案例去丈量我们自己的道德极限。又或许我们需要在想象所构成的安全范围内释放出我们的恐惧,希望当作一种驱魔的方式来应用。”

在作家的所有特质中,我最喜欢快乐的滑稽角色,既显得亲近,又有灵动的天赋。不仅是作家,所有的创作者都是一样,当你看到贝聿铭与安藤忠雄的影像时,也会马上有果然如此的想法:他们毫不费力地就能展现幽默又轻快的才能。你就明白,拥有这样特性的人的创作是不会差的。

另:作家们好像都喜欢清早不吃东西开始写作到中午,这是灵感的必要触发条件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