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亦摇亦点头读后感精选

亦摇亦点头读后感精选

《亦摇亦点头》是一本由刀尔登著作,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亦摇亦点头》读后感(一):未知的和已知的同样迷茫

《亦摇亦点头》这本书读下来其实并没有肺多大力气,书页不多,行间距和页边距都不小,不知道编辑是不是为了让它看起来要有点“厚度”。作者笔名刀尔登,这位作者出名有一段时间了,曾经读过他的《中国好人》,无奈每页不认识的字都有几个,没能读完便束之高阁。这本书倒是没有几个不认识的字,看来还算通俗。书的内容我大概归纳了几个层次,一是整体是在讲读书,二是讲读书人的心境变化(这里的读书人指的就是读者),三是时代对文学整体环境的影响,四是读书的哲学问题,五是作者读书的个人感受。但是就个人感觉来说,作者的犀利在于谈笑间遍把一些个人的历史观点表述了出来,而且在不断的强调着作为读者的主管思维的重要性,这一点来说,感觉作者功力还是很深的。但是,不足的地方就是本书没有序言,而且文章篇数不少,但关联性不好,感觉像是作者的专栏作品大集合。不过也无妨了,刀尔登的作品确实还是值得一读的。

《亦摇亦点头》读后感(二):读书

同样是刀尔登,那个北大中文系的才子,几年前读过他的《不必读书目》,那本书里的抨击与犀利在这本里面没有了。同样是谈读书,不恰当的比喻来说,上本的姿态是“你应该怎样”,而这本的姿态是“我是这样的”。同样是深刻的谈古论今,上一本是急切地替读者操心、替社会操心,而这一本是温和得有些冷漠,冷漠得连序言都没有了,大概是作者已经进入或“升华”到“不以格己的尺度度人”的境界了吧。尽管表述的姿态有别,书中的几个观点和上一本一样,梳理一下即:

1.读书是私人的感受,好书坏书不宜人云亦云;

2.书越读越少,因为读的越多,“已知的未知”部分就越多;

3.不要讨论读书有用还是无用,这个问题提出来就是错的;

4.读书要趁早,有些书错过了合适的年龄段,就错过了享受的机会,例如让我现在去读《金银岛》,可能并不如一位小学生来得愉悦。

当然,刀尔登在观点的表达中,并未如此直白,而是抽象随性,模糊与明晰浑然天成。

《亦摇亦点头》读后感(三):有点小失望

从某宝上买了这本书,为了提早取到它,赶了好几家快递公司。拿到手的一刻很激动,期待着它能一如既往地给我带来惊喜。

刀尔登的大多数书,我都买了,如《不必读书目》、《旧山河》、《七日谈》、《中国好人》等,个人觉得写得最好的是《中国好人》,而这本《亦摇亦点头》,无论是标题,还是网络上资深媒体人的“力荐”,都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

可惜,我还是有点小失望,没有《中国好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也许,这本书是刀尔登写给自己的随笔,也许,是我没能看懂,好吧,就当我没看懂吧。

本来想给7分的,可惜只能评6分或8分,好吧,给8分。

《亦摇亦点头》读后感(四):亦摇亦点头

刀尔登的《亦摇亦点头》是本关于他读书的散文集子。豆瓣评分好低呀…..刀尔登在书里都写了:读书是求同的呀

喜欢有过大量阅读的人写关于阅读的书,真就淹没在阅读里。可以点头可以摇头。

阅读是一种能力,不可能教会。刀尔登写了波普尔的三重世界:物质世界,精神世界,知识世界。知识世界就是书的世界。

书里讲了一个故事,雪天一个人被困,最后只剩书了,先烧什么书。还真是有点纠结,想起年前给一个山村图书馆捐书,咬咬牙才舍得捐了两箱。

喜欢读书的人跟不喜欢读书的人是两个世界的人,这两个世界隔着一堵厚厚的书墙。一面是孤独安静充实。一面是热闹(不至于无知,但大约是浅薄的吧)

解读梭罗跟鲁迅的两篇挺好看。梭罗是反现代性的,反的极端。鲁迅是反压榨的,无法反的彻底,终究还是忍受着。

写维特根斯坦找不到莎士比亚的伟大的沮丧,写尼采酒神精神对颓废生活的挖苦。短短几行字就看到精髓了。

《亦摇亦点头》读后感(五):读书匠人的心得

#碎碎念#读书的乐趣之一在于可以透过一名作者的视野去结识另外的作品,另外的一部分人。刀尔登就是这样在我零星及胡乱的阅读中跳进我眼帘的作者。这是我第一本阅读他的散文集,满满都是一个认真读书人的即视感。我相信阅读本身和其他任何技艺一样,熟一定能生巧,量最终蜕变为质。但是思想系统的建立与整理后通过语言输出真是需要一定的天资。技艺高低就在于此!

王尔德说:“我们都在阴沟,很少人抬头望向星空”;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 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 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我想刀尔登字里行间勾勒出的正是日常行走在“江湖”的我们,希望能够挣脱枷锁抬头仰望星空的愿望吧!正如他说的:“我们要活在真实的世界里,也要睡向另一个世界,更好的世界。”

没有给满分,主要有2个原因。1)我希望我的读书原则是“入世”。我承认我目前读书的动机还是很功利。倒不是说一定是“有用说”,如标的为“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但一定可以在现实中起到”直接的”应用作用。为啥有这个原则,以后有机会再表。2)很期待阅读他的大作“中国好人”,留点盘缠吧!综合来说,以作者60年代的生人,光是阅读量,已经佩服的五体投地!

以下书摘,乃取自观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