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品质国家战略读后感锦集

品质国家战略读后感锦集

《品质国家战略》是一本由大前研一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18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品质国家战略》读后感(一):简述一下品质国家的关键词:

为何研读日本的经济,理由很简单,因为具有很强的参考性。

翻完该书后,简述一下品质国家的关键词:

人口少、

政策自由度高、

优质人才集中、

依靠国际化的市场、

语言交流通畅。

最后一章,更是略像“分裂”主义,主张日本各道州府自行运作,以变为小的品质国家,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论点。这与他的“无国界经济学”和“地域国家论”有些类似,感兴趣的书友也可以一看。

《品质国家战略》读后感(二):看大前研一教我们如何提高竞争力

正如作者所说:生活的品质、社会的品质、教育的品质、自然和街区的品质、政治制度的品质等所有层面都必须实现世界标准品质。本书便是为达成以上目标的指南之书。

大前研一是学界熟悉的日本著名管理学家。在日本逐渐失去竞争力的今天,作者提出迈上品质国家道路的新国家模式。这是一种大胆的建议,但看完这本书就会发现,作者的设想确实可以推动国家实力的增长以及竞争力的提高。

在这本书中,作者展示了一些品质国家的具体案例,比较了许多典型国家的典型政策,让我在感叹作者的专业的同时,也学到了许多关于人才、发展、税收等方面的知识。无论是对于我这样入门级的童鞋,还是经济管理的专业人士,都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书中的第三章中关于事业战略国家新加坡的介绍让我印象深刻。以前印象中的新加坡是一个环境美经济发达的国家。对其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很浅显的层次。作者通过分析新加坡的事业战略型的发展,在亚洲的枢纽地位,引进人才的战略,为我们展现了新加坡成功背后的努力与明智的政策。

瑞士、新加坡、芬兰、瑞典就是典型的品质国家,而这些国家以提升品质为目的,在国际竞争力排行榜中占据第一至第四名的,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品质国家的力量与重要性。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丹麦独特的教育和医疗。丹麦的学校剔除了teach这一概念,正因为有答案才能够teach,才会有teacher的存在。丹麦的教育者们将学校定位为学生learn的场所,将教育者定位为facilitator。这种方式注重了学生的思考,这种教育更是培养了许多人才。

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清了国家和国家应该走的方向。

《品质国家战略》读后感(三):一点读后感

大前研一是日本管理学家,他对日本目前处于不上不下的状态感到忧虑,因为日本世界第二大经济规模被中国超越,国际竞争力在2012年跌至第10名。因此写了这本书,试图提一些建议。

战败后的日本在教育中打出“赶上欧美、超越欧美”的口号,民间流传一句“四进五落”,就是每天只睡四小时的人能考进,但是睡五小时的人就会落榜。当时采用的模式是加工贸易国这一模式,因为资源有限,不断从国外进口原材料或者半成品加工贸易,然后利用进出口贸易的盈余再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半成品和粮食。

作者认为日本如果要继续走加工贸易立国的模式,就需要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朝着专业的工业化国家模式发展。也就是朝着品质国家前进,构建全球性人才的国家模式,让企业、人才和品牌走向世界,从全球吸引人才。

提到瑞士这个榜样国家的时候,瑞士大学的升学率不足三成,瑞士人认为,如果从大学毕业开始到接受职业教育能熟练工作需要10多年,成为独当一面的人需要等到35到40岁。但如果从中学的时候就开始接受职业教育,高中毕业后工作马上就能学以致用,那么到25岁左右的时候,就已经成专家了,并且专业技术人员也非常有尊严,社会地位高。

这可能也解释了,目前为什么我们国家中考要求一半的孩子无法上进入高中,而是要走职业教育这条道路。

书中还举了一个案例国家是新加坡, 全民清楚知道国家策略是什么,政府从全世界吸引优秀人才,英语定为官方语言,居住环境优良,吸引了很多全球性企业在新加坡设立亚太中心。

作者认为邻国的中国今后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日本要通过中文理解中国的文化、推出面向中国的产品。就这一点,以我以前呆过的日本公司来看,完全没有一点这方面的意思,还是纯粹高高在上,日本人来做任何决策,推向中国的产品往往就是日本的产品改了个名字,节约一下成本,改动的幅度非常受限制,完全不懂中国的人会被派来中国担任比较高的职位,这样的情况下,说推出专门向中国开发的产品其实有点言不由衷。

作者给日本下的良方是组织机构小型化,实行道州制,各州需要自力更生。避免中央管束太多。

此书读完,虽然对大国该采取何种策略没有想法,但深刻感觉到目前的英语教育要不断加强,有条件的话,第二外语、第三外语都应该跟上,提高大家与国际交流的便利性,国际化已经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了。

《品质国家战略》读后感(四):学学日本人的忧国忧民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历史原因使得两国关系一直在纠结,或者说一直不好。日本一直不肯低头承认历史的过错,中国则难以忘却历史的伤痛。今年是抗战胜利70年,各地都在搞纪念活动。它在提醒每一个中国人勿忘历史。

我们恨日本这个国家,恨日本人,然而,日本的经济发展却不得不使我们认真看这个国家。它的经济,技术,国家发展模式,人文精神等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大前研一这本《品质国家战略》,表明了日本人对当前国家发展的忧患意识。“进入21世纪后,世界范围内的国家模式已经出现大幅变化。但是,日本却因为20世纪后半叶的工业国家模式太过成功而执迷于过去的经验,难以脱身。”“发展成熟但是人口不断减少的日本如今成不了巨量国家了。因此,日本如果要再次繁荣,就必须迈上新的道路,转变成品质国家”。并号召国家应“立刻开始,事不宜迟”。作者提出,“日本要想获得新生,重点不在于日本维新会代表、大孤市长桥下彻倡导的重建统治机构,培养人才才是重中之重。”这些观点,都值得我们借鉴。

同时,本书还通过分析瑞士、芬兰、新加坡、瑞典等国家的发展状况,与日本作对比,提出向这些国家学习的建议。虽是一家之言,但极有道理。

有一个事情和我们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就是新加坡有魅力的企业环境和生活环境。居住环境无论对于一直在新加坡居住的人来说,还是对从海外前往新加坡的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品质国家,如果让人觉得不想居住,不想去的话,那是不行的。新加坡国家小是小,但是居住的地方和工作的地方紧邻,公寓一般都在距离办公楼很近的地方。而且,公寓几乎都有配套的健身房和游泳池,房租还惊人地合理。看到这里,对比我们当下,真是无以言对。从这个角度,也反映出日本这方面的水平在我们之上。我们的目标呢?还差太远。

芬兰,作为北欧一个人口只有540万的小国,仅仅封闭在本国狭小的市场是无法生存下去的这一危机感,2003年阅读能力世界排名第一,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强国。我有一个朋友在芬兰读的研究生,他也遍游北欧其他国家。他对我们说,那些国家的社会福利太好,人们生下来就有各种各样的福利。即便不工作,也不会挨饿。甚至,有的人因为此生无追求而感受不到生活的意义而自杀。

我觉得如果我们有条件,可以到作者提到的那些品质国家去旅游一下。芬兰,挪威,瑞典,新加坡——绝对会学到很多,甚至会颠覆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们期待,在未来,中国也要向品质国家迈进。但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

本书的分析是实实在在的,很透彻。反观我们自己,在向品质国家迈进的道路上还差太远。作为一名公民,作者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说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也应该有忧患意识,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品质国家战略》读后感(五):居安思危才是发展之本

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读完这本日本学者所写的日本未来立国之策,心情真是五味陈杂。以当今日本国力实力之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强,作者仍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无处不在的危机感,时时刻刻讲述的都是别国的进步和长项,却直言日本臃肿迟缓、不思进取,正在迅速失去竞争力。

反观国内,学者们大肆鼓吹的是大国崛起、中国不高兴等等论调,从里到外观点都透露着膨胀的骄傲,正如我同时期在读的《大目标:我们与这个世界的政治协商》所言,作者一番论证之后得出结论,未来中国仅凭人多势众之姿即可称霸于世界民族之林,坐收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之利,却丝毫不提及国内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均衡及吾国本身的政治危机。相比于大前研一,这些国内学者的论调,或者可以帮助国民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却丝毫无益于国民深入思考国家未来的发展局势,无法像大前研一所论启发人民正视问题、预演危机,深入并且学习别国别民族发展之成功经验。

回到本书,大前研一最先论述的即日本加工贸易立国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但紧接着即阐明该模式已没有出路,日本需开辟新的国家模式,即品质国家战略。第二、三章,详细分析了品质国家的实例代表瑞士和新加坡,尤其在瑞士篇,作者不仅分析瑞士兴盛的秘诀,更加将瑞士的各项政策、优势与日本国内同类立法、民意一一对比,极言两国之差距。第四章则是各个品质国家的优势合集,如挪威之政府积富于民、丹麦之思考教育、韩国之狠抓国民英语水平、台湾之强化理科等,在这章的末尾,作者也并不忘强调日本教育之弱、改革之尾大不掉。

正如本书整体的观点他人强而日本弱,第二、三、四章所有品质国家的例子,仅以中国而言未免有所夸张,试举一二:

1、在 “低税率吸引企业、人才、资金” 一节中,作者提到的一系列低税率国家中中国赫然在列,但在十年税率调整对比表中,在列的仅为中国台湾及中国香港。最主体的中国大陆实际上向以国民高税而著称的,即便台湾与香港能称为品质国家的典范,也拉不动大陆臃肿沉重的身躯。

2、在 “美国和中国实际上是品质国家的集合体” 一节中,作者称中国的各省市拥有极大的自主权,几乎可以不受北京中央集权限制而自力发展品质经济。以我所了解的事实,中国各省市虽然可能有相当程度的地方自治权,但却既没有来自下层民众的有效监督,各省市领导人也远远缺乏李光耀那种独裁的能力和善意;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上不仅欠缺中央集权的效率,在品质国家发展方向上也缺乏百花齐鸣的活力,腐朽体制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害处,远甚于日本加工贸易经济模式的衰退。

以上仅是我作为中国一介小小国民的一点感慨,其实抛开身份的囿见,本书可取之处甚多。大前研一作为日本公认的国家战略之父和全球五大管理师之一,观察视角既广布全球,各项研究亦深入细微,文字表述更是精炼而切中要害。短短187页,内容涵盖各个优势国家及其世界级企业,分析深入而细致,且附有各种图表照片,以帮助了解。因此,即便不是为了了解国家层面上的知识,本书也值得社会各界人士审读,从细处观察学习别国他业之长,以兴我国我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