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血色姜饼屋》的读后感大全

《血色姜饼屋》的读后感大全

《血色姜饼屋》是一本由[瑞典] 凯琳·季哈森著作,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1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血色姜饼屋》读后感(一):那些终生无法释怀的创伤

姜饼屋,即用焗好的小酥饼组合成迷你小屋形状,再用糖果和装饰品装饰,是一种与圣诞有关的甜品,象征美好、平安。

这本《血色姜饼屋》,一看名字,相信每个人都能想到,染血的甜品,象征血腥与残酷。的确,这是一本犯罪小说,讲的是连环杀人案。

犯罪小说中,有过许多经典的连环杀人案,比如,《沉默的羔羊》、《开膛手杰克》、《黄道十二宫杀手》、《德州电锯杀人狂》等等,很多都取材于真实事件。

这本《血色姜饼屋》中的暴力场景,据说也基于作者自己真实的童年经历。

但这依然是一本很独特的犯罪小说。

从一开始,作者就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校园暴力场景,甚至算不上校园暴力,因为施暴者是一群六岁的孩子,他们只是在上学前教育班,只是一群学龄前儿童。二十多个孩子合起来“欺负”一男一女两个小孩子,老师漠不关心,装作没看见。

那两个小孩子遭受了难以想像的凌辱。

一望即知,这样熟练的暴力行为,不止一次。

然后,镜头一转,时间来到三十八年后,凶杀案开始了。

相信每一名读者都能马上明白,这是报复杀人案。当年被校园暴力伤害的人,来报复那些曾经伤害过他的人。

但是,为什么这些凶案会发生在三十八年后?

属于六岁儿童的暴力,为什么会让当事人念念不忘,继而大开杀戒?

书里的诡计并不复杂,作者也算不上特别刻意地引导作者误解,而是将目光放在心理的探索上,杀手的心理,受害者的心理,详细探究“ta为什么杀ta”的问题。

特别是对几次行凶过程的描写,极尽详细。

当然,作者并不是在宣扬作案手法,而是在详细探究凶手心理——曾经受到严重的校园暴力,从而形成严重童年阴影,噩梦挥之不去,非常严重地影响了成长。

不止如此,作者还对行凶者心理进行了探究,ta们为什么那么严酷地对同龄人施以暴力,施暴之后,他们的人生又有什么不同?

作者没有完全概括说,受到暴力、有童年阴影的人肯定会成长为凶手,而是探讨,为什么有些人会正常成长,有些人会有严重心理问题,而有些人会成为凶手。

这不是什么心理后遗症,而是,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其实都是一个“蝴蝶效应”的过程,经历过的每一件事,都会对成长造成影响。

因为是小说“哈玛比警局侦探系列”,所以作者对探案过程的描写十分细腻,对几位警探的刻画尤其深入。他们或许不是波罗、福尔摩斯那种一切了然于胸的绅士型侦探,但他们能对每一条线索进行细致探究,抽丝剥茧,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找出凶手。

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人物的刻画,虽然只有冗长的西式名字,但因为作者出色的描写,书中每一个人物的形象都很鲜明,即使只看文字,也不会“撞脸”,分不清谁是谁。

《血色姜饼屋》读后感(二):头号书迷的感想

首先我承认写下以下这些文字有些不理智,超出了理性范围,这篇不算是完全意义上的书评,而是我作为《血色姜饼屋》书迷的感情发泄。在斯蒂芬金的《头号书迷》中,安妮因为对作家谢尔登小说中人物设置不满意,逼迫谢尔登重新续写小说,把她心目中的苦儿救活。而我在读凯琳•季哈森的《血色姜饼屋》这本书时,就有种“头号书迷”的感觉,看完后,立即网上搜索“哈玛比警局侦探系列”和季哈森的作品,才发现手中的这部《血色姜饼屋》应该是出版社推出的第一本,其后续《公主等待救援》、《男孩的口袋》等作品还没有出版,心情顿时凉了半截,因为真的好想再读续集,想看哈玛比警局的故事。

自己对于推理、犯罪相关的小说也看过不少,但是第一次读到像《血色姜饼屋》这种人物设置如此丰满的侦探小说,比如有着近乎完美家庭生活的警长西奥伯格、爱看玩笑的警探长山登、漂亮迷人的女助理警官彼特拉、刚刚离婚的助理警官哈马德、认真严肃的检察官罗森等等,所有的人物都是立体的,比较让人称道的是周六晚上的警局聚餐,作者对于人物动作、语言等描写特别到位。读《血色姜饼屋》给人一种观看香港经典侦探剧的感觉,通俗易懂,一气呵成,所有的警员都是各有性格和特点,其中似乎还暗藏着暧昧的情愫。我个人比较喜欢检察官罗森这个人物形象,在彼特拉的眼中,罗森是个“有头脑的人”,“从不飞扬跋扈”,“身材高大,从来板着一副庄重面孔,让她自己就像个小学生”,目前为止,对于检察官罗森的描述近乎完美,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有一定的权威,但是又懂得关心人,比如在得知警察在搜查罪犯获得大量强奸的录像时,他为了保护彼特拉,坚持由个人“从头到尾”审查证据。其实,在《血色姜饼屋》这部书里,并没有透露出罗森和彼特拉有任何暧昧迹象,而且对于罗森是否结婚、年龄等个人问题统统没有涉及,但我这个八卦女读者真的很喜欢罗森这个人物,希望罗森能够与彼特拉在后续的故事里产生爱的花火。

回归到《血色姜饼屋》这部书本身,它运用了分镜头方式,将破案与犯罪过程交叉讲述,一桩桩连环杀人案的背后是多年前校园暴力的恶果,这个由校园暴力引发的案件让人深思,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连环杀人案中,作者还穿插讲述了女警员彼特拉遭到迷奸的案子,这应该是为下一部作品埋下了伏笔,这种写作方式真正使季哈森的作品变成了警局系列,持续揪着读者的心。

所以说,我最想问的一个问题是:“第二部什么时候出版啊?”

《血色姜饼屋》读后感(三):【柒书坊】谁之罪?

《血色姜饼屋》是瑞典作家凯琳•季哈森的第一部英文作品。她曾研读数学,一度是位计算机科学家,深厚理科背景,使她的罪案小说逻辑性、缜密性都很强。这本小说是她“哈玛比警局侦探系列”中的第一部,故事以斯德哥尔摩警探科尼•西奥伯格与其团队为破案核心,一经出版便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引起轰动。到目前为止,该系列的五本小说已经在瑞典相继出版。

小说原题“The Gingerbread House”(姜饼屋是放在圣诞树下作装饰用的甜品)有期望美好、平安的寓意,但显然我们读到的故事与之背道而驰,充满着血腥的报复与杀戮。季哈森笔下的杀手,背负着儿童时期严重受虐的心理阴影,踏上了复仇之路。于很短的时期内,在斯德哥尔摩及其周边城市犯下了几桩残忍的谋杀。很快,哈玛比警局的警探们发现了这是一个连环杀手所为,但接踵而至的问题是,谋杀是完全随机的,还是受害者之间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彼此联系。

这部完美的犯罪小说,情节可怕而残酷,但即便如此依旧反映出赤裸裸的真实。作者使用“叙述性诡计”的手法炉火纯青,且在很多方面,故事发人深省。它探讨了向来为我们忽视的儿童不羁的残忍本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不智的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的深远伤痛。而此类童年的身心伤害会久久难以愈合,甚至会侵蚀成年时期的心智。在这点上,季哈森观察细致入微,她的描述准确、真实,据说书中惊人的暴力场景是基于作者自己真实的童年经历。

那么,这一系列惨绝人寰的谋杀究竟是谁之罪?我认为首当其冲该归罪与成年人,如几位小霸王的父母,如学前学校的老师英格丽•奥尔森。当卡塔利娜最后去奥尔森家,讲述了她在学前班遭遇的痛苦经历和体验到的恐惧。她认为老师清楚当时发生的事情,而且本来可以跟那些孩子们谈谈的。但奥尔森依然只有冷漠,回应道,“我是个学前班教师,不是医生,也不是儿童心理学家。”可以说老师、家长们的袖手旁观,目睹孩子们摧残另一个孩子,为最终的悲剧埋下隐患。书中的警探曾说,“我赞成孩子性本恶的观点,是父母后来让他们改邪归正的,这个过程就叫作养育”,非常有见地,一语道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警长西奥伯格曾说:“许多孩子都有过痛苦的经历,但大多数都能以某种奇怪的方式转变成正常人。”因此,孩子自己也有责任。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存在校园里的暴力。要么是霸凌者,要么是受欺人,要么是默默无声或幸灾乐祸的旁观者。当然我们需要有制度的保证,尽可能的避免校园暴力事件,但个人的努力和抗争亦不可少。其实施暴和受虐的双方都急需走出校园暴力的阴影,都要学会自我修复、自我成长。和学校、家庭教育一样,自我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英格丽•奥尔森有一句话还是说对了,“我是自己幸福生活的创造者,你呢,你的幸福要由你自己去创造。生活就是这样运作的”。

总之,在我看来,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的不作为,加上自我救赎的无力,都是罪恶发生的恶因。

《血色姜饼屋》读后感(四):被遗忘和冷漠的

瑞典文学第一次读,因为诺贝尔,一直很喜欢瑞典这个国家,北欧三国,一直给我高冷的印象,可能是人高,气温低的缘故吧。

满心欢喜地翻开这本《血色的姜饼屋》,抱着认识另一个福尔摩斯的念头。

结果开篇就带着灰色调,阴郁得够可以。一堆孩子围攻2个孩子,老师冷眼旁观。彻底毁了斯德哥尔摩在我心中的形象,那果然够冷,漠视小孩子的生存啊。

进入正文,看44年后孩子们的结局。小时候霸王的,发泄掉了青春的荷尔蒙,完全无阴影长大,一个个生龙活虎的,有着美满的家庭,直到死,也想不明白原因。对于多年前的行为,在他们看来,只是小孩儿的玩闹,永远没人记得挨揍的孩子眼中的怨恨。

看到最后明白这是个想要挖掘犯罪根源的小说,看看童年阴影对人成长的影响。

因为开篇提到了2个小孩子,好的作者不会浪费笔墨写一个无关紧要的人。所以,多半能猜到凶手是谁了。

其中一个是托马斯,全书的线索,另一个小女孩,出场就不同于托马斯的软弱,甚至庆幸遭难的不是自己的同时会在旁看热闹,看了让人心里发凉,这姑娘够狠啊。

这小说是犯罪小说,并不侧重推理破案,也不需要福尔摩斯或者柯南一样的高智商,因为罪犯也没有说多高明的伪装,她处理老师那段,是经过观察发现老太太几乎没什么来往的朋友和亲人,决定住到她家的,罪犯固然是大胆,也说明孤身老人的境遇,果然还是个冷啊。

案件发生后,托马斯在受审的时候说过三种小时候受虐的孩子的成长轨迹“假如你性格坚强,可以装作没事,以后的生活中自信心并不受影响。假如你懦弱,就会变得孤独胆怯。”第三种途径没明说,就是性格扭曲到犯罪。同是弱者,托马斯最开始就不想牵连那个倔犟的小女孩。托马斯是善良的,真正破案的线索也是他的内心表白,对人性的思索。他在多年后还能记得当年小霸王汉斯的模样,可见伤害的烙印有多强烈。那个女孩呢?怎么会善罢甘休,所以有了这一系列的报复行为。

都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那反过来,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怜之处吗?无论是犯罪的,被害的,旁观的,调查的,读者们都有过童年,书中说的暴力事件即使没有经历过也有耳闻的,那如何看待?读完这本小说,还会觉得是简单的小孩子玩闹吗?自家的孩子如果遇到了会怎样?警官有想象过自家6岁孩子如果遇到同样的校园暴力,会怎样?他没给出答案。

换作是你呢?会怎么解决?家庭?学校?教育?

多数人长大后会选择性遗忘童年的一些回忆吧,毕竟比困在过去更要紧的是活在当下,家长们忙碌着生活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小孩子的心理诉求。对于孩子们来说学校里发生的都是天大的事儿,家长给没给他们空间和时间来沟通呢?看完这小说,我想,多少放下手上的活,跟你的孩子谈谈天,聊聊学校的生活吧。

最后说,读完这小说,没有一丝温暖感。除了书名姜饼这个圣诞节常备食物,吃起来会暖暖身子以外,只剩下托马斯最后的解脱,给人带来点儿希望,虽说这解脱有血的代价。

推荐家里有娃的,从事儿童教育的看看这本犯罪小说,提醒自己,教育孩子的责任有多重。

《血色姜饼屋》读后感(五):不落俗套的作品

自从英年早逝的瑞典作家斯蒂格·拉森所创作的《龙纹身的女孩》系列三部曲横空出世,瑞典乃至北欧的当代文学作品尤其是犯罪小说这一体裁被重新审视、评估继而在全球范围内受到狂热追捧。尽管在此之前,瑞典就拥有如马伊·舍瓦尔、佩尔·瓦勒夫妇与亨宁·曼凯尔这样世界级的优秀犯罪小说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斯蒂格·拉森重新为瑞典犯罪小说家们打开了一扇门。全球阅读者们惊讶的发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除了丰富的物产资源以及美丽的风景之外,还拥有如此迷人的通俗文学作品。

受其影响,瑞典犯罪小说的引进在中国也呈现出激增的状态,马伊·舍瓦尔、佩尔·瓦勒夫妇与亨宁·曼凯尔的系列作品自不在话下,如今能够有幸欣赏到的还有包括英格尔·弗瑞曼森、约翰•希欧林、汉斯•寇培尔、卡米拉·拉克伯格在内的诸多名家的作品。当然,还有今天的主角凯琳·季哈森及其创作的“哈玛比分局系列”之《血色姜饼屋》。

尽管名字看上去略显陌生,但是凯琳·季哈森却是近年在瑞典声名鹊起的犯罪小说家,以斯德哥尔摩运河区哈玛比警察局为其创作主题,《血色姜饼屋》是该系列的第一部。本书讲述的是斯德哥尔摩城陆续发生凶案,虽然死者的性别、生活背景甚至被害场所各不相同,但是在运河区哈玛比警察局探长科尼·西奥伯格及其同僚们的不懈努力下,还是根据有限的线索找到关联点,他们发现最新被害人都是四十四岁,幼年时都曾就读同一所幼儿园。至此,无头绪的凶案发展成为骇人听闻的连环凶杀案。与此同时,无亲无故的中年邮差托玛斯浮出水面,凶手究竟是不是他?哈玛比警察局的探员又会如何应对?最终的结局会给出合理的答案。

小说人物刻画细腻,既表现出探长科尼·西奥伯格温和睿智的一面,又有女警员彼特拉坚强勇敢的战斗。实话说,这位女探员的形象刻画甚至让我想到杰夫里·迪弗笔下林肯系列中的女干探阿米莉亚。除此之外,小组中其他的成员如黎巴嫩的哈马德和山登等等警员也各有特色,虽然性格各异却能融洽相处,在血案织就的迷网中与阴险狡猾的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浓厚的人情味与友谊、工作和生活状态,使得这个小团体给人留下鲜活生动的印象,或许这正是哈玛比警察局系列小说能够创造到第五部的缘故吧。

情节方面也无可挑剔,在充满悬念的连环凶杀案背后植入校园凌虐的社会话题,同时加入迷奸案这一副线,让人欲罢不能。据说本书中那些骇人听闻的暴力场面基于作者真实的童年经历,继而演化成为她笔下一桩桩令人发指的血案。案中案的设置不仅极富阅读快感,也留出足够的空间让读者去关注案件背后的社会世情。相信这正是作者创作该小说的主旨,对于人性、对于犯罪的发生及其动机多一些了解。毕竟,只有谋杀的故事已经过时了。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非漠然的将情节文字化,或是具有倾向性的加以谴责,而是保持着耐心与同情心去叙述这个故事,找出犯罪的真正动机,令读者感同身受。

事实上以警察局为创作主题的犯罪小说并不少见,例如美国作家艾德·麦克班恩所创作的“八十七分局”系列小说,就是犯罪小说史上的经典系列。让人愉快的是,凯琳·季哈森创作的“哈玛比警察局“系列小说与之相比,也没有让人失望。作者在类型小说的框架内依旧发挥出超群的实力,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与细腻的书写风格相得益彰,强烈的个人风格与瑞典文学传统并行不悖。具体的来说,就是在保持警察团队合作破案的同时,又忠实于瑞典作品对人性的犀利剖析与现实主义的传统。使得作品本身成为反映现实的载体,在个人特色的演绎下不落俗套。如此精彩的作品还仅是该系列的第一部,这让我迫切期待后续作品的出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