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死亡如此多情Ⅱ》读后感锦集

《死亡如此多情Ⅱ》读后感锦集

《死亡如此多情Ⅱ》是一本由生前预嘱推广协会 /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01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亡如此多情Ⅱ》读后感(一):死亡也很无情

逝者如斯夫,人的一生其实很短,若遭遇不测,可能更短,甚至于连短短的1分钟想给家人告别都来不及,甚至有时候看到一些猝死的文章会变得很忧郁,可能自己突然就会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了,那我的家人怎么办,爱人怎么办,我还来不及给他们一个拥抱,一些话,哪怕只是一些文字。。。。。。。。。。。。。。。。。。。。。。。。。。。。。。。。。。。。。。。。。。。。。。。。。。。。。。。。。

《死亡如此多情Ⅱ》读后感(二):无情多情

死亡无情,何来多情?

这是一本推荐大家去看的书,它是多名医护工作者口述面对名为“死亡”事件的实录,视角独特,专业真实。更重要的是,读后面对死亡,你会拥有真相与更多选择。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本书主要阐述了两件事,一是人在面对死亡要有知情权,有权利知道自己的终日。二是我们有权利选择如何结束自己的人生,是选择在痛苦甚至昏迷中勉强维持生命,还是选择在减轻痛苦、实现愿望中有尊严地离开;是实现他人意志,还是实现自我意志。

当然这并不是一本好读的书,它终究涉足“死亡”,而“死亡”离不开“离别”与“痛苦”。在甜甜那章里,我在公交车上泪水奔涌,止不住对孩童善良真挚的触动。

死亡无情,人却有情,情情相映,便是多情。

《死亡如此多情Ⅱ》读后感(三):一本世俗书

这都是写给没有预设宗教立场的普通世俗人看的。

很多在宗教界不是问题的问题,被摆在这本书的序里。

生死问题谁做主——当然是“我”呀!参禅参的不就是这些个,参出个“无我”来。

修行解决的是什么,就是生死问题。

死亡多情吗?死亡不多情。死是一个相貌、相状,死本身不是有情,更不多情。这是一个文学修辞手法,多情的是死者本人和死者的家属和医护人员。

人间挚爱好吗?不好呀!涅槃经指出,爱是一种伪装狡诈的贪欲和亲善。(“诈亲善者,名为贪爱。菩萨摩诃萨深观爱结,如怨诈亲。若知实者,则无能为,若不能知,必为所害。”宗文版P367)

为什么说人间家属之间的这种爱不好呢?因为它具有难以舍离的特性。(”爱之为病,难舍离故,如怨诈亲,难可远离。“宗文版P367)

且这种难以舍离的爱,能造成一个不利的后果。什么不利后果呢?就是令人远离一切出离生死的途径和门路,亲近一切生死轮回的去处。(“爱亦如是,令人远离一切善法,近于一切不善之法。”宗文版P367)

看不出反复投胎出生和反复必经死亡这事儿的可怕性。(“如凡夫人,见生死过,虽有智慧,以痴覆故,后还不见”)为什么看不出呢?因为被这种爱提供的瞬时美味给蒙骗了,愿意忍受长时间的生死之苦。(“何以故?以爱心故”)

所以我们不要被临终之时家属的爱心所打动,所眷恋,所依依不舍,珍重难忘,许下来生再怎么相见的愿望……临终就念佛就好了呀!

《死亡如此多情Ⅱ》读后感(四):秋叶归根如此含蓄

泰戈尔曾做过浪漫的比喻:“生如夏花之绚烂,逝如秋叶之静美”,短短一句朴实无华,却道出生命的真谛,轮回不息,永无静止。“花生于苏醒的春雨,花开于绚烂的夏月,花落于凛冽的秋风,花葬于皑皑的冬雪。”人的一生源自尘埃,昙花指缝间,便灰飞烟灭,最终归于尘埃。 邂逅这本书是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我为了一些琐事而感到闷闷不乐,想在图书馆里打发时间。或许是种缘分让我与这本书不期而遇,从书架里随便抽出一本,《死亡如此多情》?怎么会有这么晦气的书名,按照中国传统意义上对死亡的认知,应该是对“死亡”缄默不言、闭口不谈的,这部作品居然反其道而行之,题名之歌颂之。有些随意的读完书中的几篇故事,竟然感触良深,改变了我对这本书的既往印象,因为这本书用非常有针对性的视角去描绘死亡,不仅诠释了生命的真谛,还将死亡书写的那么抒情、如此含蓄。 大多数人都是忌讳死亡的,不敢也不愿面对,这是人性没有是非对错,但是有一种人不仅要天天面对甚至要和死亡作斗争,这个职业就是医师。医师们必须要正视死亡,才能完成救死扶伤的使命,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死亡如此多情》这本书汇集了百名医师的临床日记和就诊记录,对每则故事主人公的诊疗过程都进行完整的还原,对医师自身的心灵活动和情绪变化都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我们可以聆听医师们的心声,近距离的感受他们的所思所见、所闻所感。这是我首次借助医师的眼睛去审视患者,医者仁心,感同身受。医师们见证着一例例患者康复重生的喜悦,也见证者一例例患者告别人世的心酸,他们背负了太多的责任。面对死亡从容不迫,工作起来略显无情,对离别已经司空见惯,这是我之前对医务工作者的第一印象。其实并不是他们冷酷,为了继续理性工作,他们只能掩藏住悲伤、痛苦和无奈。 死亡,本身就极富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参悟人生,催人泪下,不由自主敬畏生命。死亡是自然界永恒的规律,也是艺术家们最有韵味和意犹未尽的主题。回顾古今可以看到,死亡如此多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用《江城子》歌颂与亡妻的生死长别,将对妻子的思念描绘得淋漓尽致,成为历代抒情词话中的千古佳话;死亡如此豪情:“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在生与死的一瞬间,依旧满怀了对祖国万里江山的眷念,饱含了未能平定山河的孤愤,这种置之生死于度外的豁达让人神往,这种无以言表的爱国豪情让人悲恸;死亡如此超然:“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神霄绛阙,功成名就,曹玄德依旧老当益壮,词载青云之志,暮年壮怀九歌,虽然已经悟透了生命的规律,确向苍天倾诉长叹。 有部电影叫做《入殓师》:落魄潦倒的大提琴演奏家大悟无意中找到了入殓师这样一份看似高薪水并且清闲的工作。初出茅庐,因为对工作内容的恐惧、妻子的指责、亲朋的冷嘲热讽,消沉沮丧的大悟一度想放弃这份这份工作。生活总是无巧不成章,在一次入殓仪式中,大悟解开了和父亲几十年的误会,父子间的隔阂也涣然冰释。妻子和亲朋也渐渐理解和支持他,大悟愈加珍惜这份工作。看似平淡的剧情中确透漏出入殓师的匠人精神,将入殓看作成一件神圣的仪式,让逝者入殓变成富有尊严的事情,也许这样的主题思想,正是该片自上映之后提名和获奖无数的原因。 生命是一种偶然的机遇,而死亡是一种必然的过程。《死亡如此多情》作为一本日记,她略有几分伤感;作为一本实录,她却过于真实露骨。这本书很容易就唤起读者内心的良知,重燃起对生命的渴望,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人生的旅途中,有太多的坎坷和无奈,但是只要能够拼搏就一定要珍惜寸刻光阴,让每一滴凝聚的时光变得富有价值,让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变得绚丽多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