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们的朋友胡适之》读后感摘抄

《我们的朋友胡适之》读后感摘抄

《我们的朋友胡适之》是一本由唐德刚 / 夏志清 / 周策纵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372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1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的朋友胡适之》读后感(一):关于这本书

这本书就像一个短评里说的像是一群亲友在开追悼会。

这批传记文章都不一而同的赞颂了胡适的人格,并通过各种史料有力澄清关于网络上胡适的黑料(对我而言是这样的)从不同方面如文学教育思想等肯定了胡适的功绩。

有偏文章把胡适和艾略特做比较,看到作者觉得胡适也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我竟然相信了。

我对于胡适诗评价是不高的,但看到文章里摘的一篇打油诗,竟也觉得胡适若也有志于文学创作也能有一番事业

《我们的朋友胡适之》读后感(二):谁的朋友胡适之?

从传记文学的严谨性来讲,至少本书收录的文章强过《南渡北归》,从师友、学生的角度回忆胡适先生,至少没有令人夸张的戏说成分。

研究胡适看似容易,毕竟作为近代风云人物,史料众多;但国内研究胡适却是不易,因为不同时期史料散落各地,有在台湾地区,有在国外,很难有人统摄全部而对其下史论。本书有师友、学生的记忆,那么从政者、当权者是如何看待、评价胡适?期待相关史料的进一步披露。

全书内容有的地方略有重复,建议可以先看胡适与北京大学一篇,了解生平贡献。希望借此书走近真正的胡适,而不是停留在历史课本中“问题与主义之争“的那个胡适。

《我们的朋友胡适之》读后感(三):多角度看胡适的一本好书

近期连续读了《胡适留学日记》、《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和此书,对胡适和那个时代有了更多更进一步的了解,此书有如下优点:

一是史料翔实,信而有征。取材于台湾的《传记文学》月刊,岳麓书社精心编纂而成。这个确实很难得,正如总序中说:“这是两岸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华民国史研究的大事、喜事”,幸甚,幸甚。

二是内容虽多,编排合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也就是三个角度看胡适:之一先生胡适之,多为执弟子礼的晚后辈所写,情意漫天,令人感动;之二朋友胡适之,多是同时期同时代人眼中的胡适之,多方面反映那个时代的胡适之;之三知行者胡适之,主要叙述胡适之践行王阳明“知行合一”的事情。

三是条理清晰,文笔舒畅。书中作者多为某一领域专家、学者,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知识渊博字里行间感觉为人朴实低调、敢于求真直言,令后辈汗颜。

《我们的朋友胡适之》读后感(四):西风东渐浓,大师辈出新

从晚清开始,确切说是从乾隆开始,西方世界科技迅猛发展,中国以中央帝国自居,实已近皇朝末路。太平天国起事,帝国残败,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臣的联手打击下,太平天国没了,帝国得以苟延残喘。西方海洋霸权崛起,叩国门而令通商,守旧人士节节败,有识之士开始提倡学习西方科技。西方思潮不断涌入,令人眼花缭乱,此时,留学派异军突起,各举大旗呐喊,无非是要唤醒专制之下麻木的民众,为中国未来谋划一番以强国,免受西方欺凌。思潮之多若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只不过时期之短不足以成为一家之言。在此情形之下,留英美派与留日派各有所长,长远看来,留英美派是大势所向。

胡适恰是留英美派的杰出代表,有国学功底,有英美思潮,涉猎范围之广,望尘莫及。在今天看来,胡适有几个长处:一是敢于提出问题,摆在明处大家辩论,越辩越清晰,在论战中不断修正完善自己思想。二是利用西方科学来研究整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三是不拘一格推人才。这方面书中有不少感人的例子,为中国未来保留人才。四是避身于政治之外,无党派立场,便于直言进谏。

《我们的朋友胡适之》读后感(五):先生胡适之/朋友胡适之/知行者胡适之

这篇短文的标题就是这部书的三个部分。此书是先后在《传记文学》刊载的与胡适有关的文章的结集,和《民国三校长》相比,内容要更加丰富,人物立体感强很多。

先生胡适之。刊文11篇,其中信息量较大且好看者三篇。一篇详细追述胡适抗战期间在美国做大使阶段的人和事,可助对国家危难之际文人从政、以及中美关系的认识;另一篇通过信函讨论胡适与吴晗的师生关系,面对传统师承和现实政治之间巨大矛盾的无奈和后期际遇,读来令人唏嘘不已;还有一篇是千家驹“谈胡适“,评述他的生平、与陈独秀的关系、与鲁迅的关系、对学潮的看法、对苏联的认识,作为文人从政等等方面,可谓公允中正。

朋友胡适之。刊文12篇,最有意思的是其中两篇。一篇讲梁启超与胡适,两代巨擘往还,有争有谊,几个回合下来,不仅关系到学术代沟还涉及到风度。另一篇讲蔡元培与胡适,二人年龄相差二十四岁,没有学术和政治上的竞争,只有蔡对胡的推荐、肯定和保护,一直“站在第一线,为他的小兄弟们做守护神”。主要此外还有胡适与周作人、与章太炎的两篇也可以翻翻。

知行者胡适之。刊文10篇,其中有两篇比较有意思,一篇讲胡适的“态度与方法“,也就是所谓风度与品格,作者周纵策用“平情顺理、清浅流丽”形容胡适的作品,“虽然也颇好同,但并不恶异”评价胡的人品。一篇全面追述胡适在北京大学的印迹,五四时期做教授,三十年代做院长,四十年代做校长,满满都是故事。

书中回忆当年人事,有很多情节让人或喷饭或会心或哭笑不得或心痛不已。这里特摘录若干。

驻美大使期间,胡适以自己独特风格开展工作,其中包括在美国到处演讲。第一次演讲立意设辞煞费苦心:通过历史追述1)美国当年为达成独立目标曾经艰苦奋斗2)法国的物质和精神援助非常重要,以此类比1)当下中国抗日有决心在坚守2)美国应该大力支援中国抗战。

从中国公学进北大、转以明史为志业并成名,吴晗得到胡适多方照拂和指导,尽管后来政治上有了左右之分,但在1950年代大批胡适的风潮下吴晗一直“沉默不语、一言不发“,直至吴晗被清算,其与胡适论学的函件也被列为罪状之一。

林纾致书蔡元培,反对胡适等所倡导的文字改革,认为“水浒、红楼作者,均博极群书之人”,方能做白话文。蔡回应道:北京大学教员中,善作白话文者,为胡适之、钱玄同、周启孟诸君,公何以证其非博极群书,非能作古文,而仅以白话文藏拙者?无独有偶,书中两处提及胡适对学运的看法,“青年思想左倾并不足忧虑。青年不左倾,谁当左倾?只要政府能维持社会秩序,左倾的思想文学并不足为害”。即使到他当了校长,还说“对学潮应有一个历史的看法……千余年来,凡有革新运动,总是有青年”。

胡适之与陈独秀一起提倡“新文学”,往来信件中,胡认为“绝不敢以吾辈所主张必为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陈则说“改良中国文学以白话为正宗之说,是非甚明,必不容讨论之余地”。

梁启超与胡适,两者年龄相差十八岁,一先一后都曾是文化革命的领军人物。胡适以晚辈态度事梁,梁也就毫不客气地以长辈自居。梁对胡有很多称道之语,但严厉的批评也确实不少。“胡适对梁的批评当然很不愉快,常常日记中发泄,但绝不公开反唇相讥”。胡适认为梁氏的学问是“博学有余而系统不足”,在治学方法上胡显然超越了梁氏,但梁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张元任曾经编一个小册子《中华民族的人格》,列出十余位“杀身成仁”的古代人物,邀胡适作序。胡适序中说:单单一个“士为知己者用”,已经不能叫现代人心服了……要注重一些有风骨、有肩膀,挑的起天下国家重担子的人物,选荆轲不如选张良,选张良又不如选张释之、汲黯……最后还给出来他自己的一个单子。

胡适在北大的任课表:17/18学年:中国哲学史大纲(哲学门第一学年必修,周3),伦理学(哲学门第一学年必修,周2),西洋哲学史大纲(哲学门第二学年必修,周3),中国哲学(四)(哲学门第三学年必修,周3),英文学.戏曲(英文学门第三学年必修,与陶孟和合开,周2),共计5门13学时。此后各年(略)逐年减少。

民国是个有故事的年代,从传统到现代的剧烈转型,内忧军阀混战外患日本侵扰,随后就是国共缠斗主被动翻转;胡适是文化引领者,身兼多种特征可以串联传统与现代、中国与美国、大学与政界、教师与学生等等,更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此书来自《史学传记》这样一本存在多年、专讲人物故事的杂志,所以还是有很强可读性的,特此推荐。

最后补一句:尽管此书作者以唐德刚为首,尽管唐德刚确实是后期胡适身边最近之人,为胡适做口述史,写《胡适杂忆》,但此书中这位第一大弟子贡献的一篇却不咋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