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文稿拾零读后感锦集

文稿拾零读后感锦集

《文稿拾零》是一本由[阿根廷] 博尔赫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54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稿拾零》读后感(一):【春上春树随喜文化】

Ⅵ.践行G(定量) 对东方文学的理解 诗经中的麒麟当作是独角兽 现在的独角兽意指估值10亿美金以上 还未上市的公司 拥有巨大商业价值潜力 而备受余杰推崇的福克纳 也是博尔赫斯的最爱 真实,精炼,留白 这是文字的魅力 至于思想机器 如同新媒体运营的矩阵排列组合 玩弄技巧到极致便是《人生拼图版》 既要设框 又要有红杏出墙的自由: 网络的灵感 线性的演绎 树状的逻辑

《文稿拾零》读后感(二):《文稿拾零》短评

这本不是像《阿莱夫》那样经过精心布局,而是博尔赫斯1936年到1940年发表在杂志上的短评的合集。博尔赫斯在这些外国(阿根廷以外的国家)书籍或作者的简介短篇里表现出来的渊博知识和独立见解令人吃惊,而且文笔轻松诙谐。对每个作家的生平说的基本都很详细。在介绍尤金·奥尼尔一文的开头对诺贝尔奖的看法堪称经典。不得不提的是,介绍《水浒传》一文是从世界视角看待这本小说的。在博尔赫斯的其它作品里也有涉及到中国,比如《恶棍列传》里的<女海盗郑寡妇>一篇。但介绍性的题材难免流于粗枝大叶的不准确概括,以及对外国的某些正常的误解。对于一个文学爱好者来说,这本书就是一个无穷的宝藏。

《文稿拾零》读后感(三):书评

博尔赫斯不写史诗,也不写长篇小说,他擅长用短小精悍的文体,表达他的思考与好恶,比如这部书评集《文稿拾零》。

这个集子的文章大多刊于一份叫《家庭》的杂志,是里面一个专栏的结集,每周都会有一篇,有时两三篇。文章写的都是博尔赫斯最近读的书,而且很可能是新书。书评跟时评在这一点上存在共通性,评论对象总得是时下之事物。

然而,跟时评不一样的是书评不会过时。博尔赫斯这批书评稿写于20世纪30年代,但如今21世纪的我们重读,他介绍的很多书仍深具吸引力,如果有出版社愿意重刊,也一定有读者愿意购买。

作为一名读者,看过博尔赫斯某篇书评后做出买书的行为,除了因为文章写得漂亮外,还因其真诚。他绝不是那种只会说好话的书评作者,在这本五百多页的文集中,虽然为数不多,但我们也能读到几篇他对一本糟糕的书的不满,在第三百四十八页更是怒斥:“诗人兰波‘喜欢拥抱狒狒’,译者蠢上加蠢,竟然加了这样一个注:‘一种猴子’。”

我喜欢这种有料,有态度,有个性的书评,还有他的分享精神:“我明白,它的全部品味,要求和假设了其他作品。但要了解切斯特顿,我不推荐这本书。”

《文稿拾零》读后感(四):文学评论还得看博尔赫斯

这本书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博尔赫斯的人物传记、新闻评论、文学创作以及读书笔记四部分的内容。写到人物传记,除了常规的生平,也会诙谐幽默的加以评论,或吐槽,或惋惜;对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新闻事件,作者也能够以更加冷静的口吻,叙述事件的走向;作为一位写作大家,在创作自己作品的同时结构同行文本,能够更加细致入微的发现一本读者所发现不了的“小巧思”;而读书笔记部分,对于喜欢的书籍,如意味普通读者一般极尽夸奖之能事,如果是一般的作品,也只会如完成任务般平淡叙述,但是如果遇到不与自己气味相投的作品,却也尽可能配上充分理由的委婉表述;如果读书过程中遇到有错误的内容,博尔赫斯也不吝赐教的指出错误部分,其实很多人在阅读书籍的时候,有种“为真理论”的阅读状态,或称之为“尽信书”的状态,即使遇到与自己现有知识不同的地方,也仅会从自身找问题,而不会以探寻的心态判断此问题的真伪。同时哲学观念、理论基础、名家评析也不是一切解读文本的基础。阅读毕竟是一间私人的事情,即使是自己看起来很浅薄的见解,也是自己对于书本的理解,而不至于对于阅读过于神圣化。

当有人说,“读过那么多书,这都不会”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很糟糕的感觉么?其实根本没必要,阅读的目的不同,可能获得的收货也不同,有人外显于工作的写作,有人展现在日常的生活,有人显露于人际的交往,有人内化为自身的气质……所以按照自己的节奏、自己的范式,阅读自己的兴趣所在即可,无所谓别人的“冷眼旁观”。

《文稿拾零》读后感(五):给博尔赫斯的一封信

l990年6月13日

纽约

亲爱的博尔赫斯:

由于你的文学总是被贴上永恒的标签。所以给你写信这件事并不能算太出格。(博尔赫斯,十年没见了!)如果有哪一位同时代人在文学上称得起不朽,那个人必定是你。你是你那个时代和文化的产物,然而你却以一种神奇的方式知道该如何超越你的时代和文化。 这与你所关注事物的开放性和豁达性有关。 你最少考虑自己的利益,是最透明的也是最有艺术性的作家。与之相关的还在于你灵魂的天然纯洁性。 虽然你长时间地生活在我们中间,但是你使咬文嚼字和洁身自好的做法臻于完美,同时也使你成为一个前往其他时代的精神旅行专家。你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时间感。有关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普通观念在你看来是那么的陈腐。你喜欢说,时间的每时每刻都包括过去和未来,引述(据我所记)诗人勃朗宁的话来说,好像“现在是一个瞬间,未来在其中回溯到了过去”。这当然足你谦逊的一部分即你喜欢在其他作家的观点中寻找自己观点的那种情趣。

你的谦逊是你存在明证的一部分。你是时新快乐的发现者。像你那样深奥而宁静的悲观主义是不需要感到愤怒的,相反,它必须具有创造力——而你是最善于创新的。在我看来,你所发现的宁静和自我超越很县确典范性,你的所作所为表明人们没有必要不高兴,即使他们清楚地意识到周围的事物有多糟糕,并对此不抱任何幻想。在某个场合你曾经说过,一个作家——你还特意补充说:所有人——必须这样想,对于他或她来说,所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是一种资源,(当时你正提及自己的失明)

对于其他作家来说,你一直是一种很好的资源。1982年——即你去世的前四年——我在一次采访叫说过,“没有一个健在的作家能比博尔赫斯对其他作家的影响更加深远。很多人都会说他是在世的最伟大作家……当今很少有作家没有学习或模仿过他的。”此话至今仍然是正确的。我们仍在向你学习,我们仍在模仿你。你向人们提供了新的想像途径,并一再宣称我们受惠于过去,尤其是受忠于文学。你说我们现在和曾经有过的一切都归功于文学。如果书籍消失了,历史就会化为乌有,人类也就会灭亡。我确信你是正确的。书籍不仅仅是我们梦想和记忆的独断总结,它们也给我们提供了自我超越的模型。有的人认为读书只是一种逃避,即从“现实”生活的每一天逃到一个虚幻的世界、一个书籍的世界。书籍不单单是这样的。它们是使人实现自我的一种方式。

很抱歉,我不得不告诉你,书籍现在被认为正濒临灭亡。我说到书籍叫还泛指使文学成为可能和给灵魂带来影响的阅读条件。有人告诉我们,不久我们就可以从“书屏”唤出任何所需的“文本”,我们能够改变它的外观,向它提问,跟它“互动”,当书籍变成了我们依据实用性标准跟它们进“互动”的“文本”时,书写的文字将会简单地变为一种被广告所驱动的电视画面。这就是正在创造中的,并向我们保证能够变得更加“民主”的辉煌未来。当然,它只意味着内心世界的死亡——以及书籍的死亡。

到了那个时候,就没有纵火焚书的必要了。野蛮民族无需烧书。老虎就在图书馆里。亲爱的博尔赫斯,请你理解这一点,我无法从抱怨中感到满足。然而如果不和你发牢骚,我还可以向谁去抱怨书籍的命运——以及有关阅读本身的命运呢?(博尔赫斯,十年不见了!)我想说的只是我们想念你。我想念你。你仍在继续发挥重大的影响力。我们当前正在迈进的二十一世纪这个时代将会以新的方式检验灵魂。但你可以肯定,我们中的一些人是决不会因此放弃国家图书馆的。而你仍将继续做我们的庇护人和英雄。

苏珊

张媛 译

选自,桑塔格文集《重点所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