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读后感1000字

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读后感1000字

《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是一本由张晓风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读后感(一):散文,是生命的故事1

·小时候,拦着爸爸妈妈多陪伴;

长大后,盼着上帝天堂多停留。

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父母是归途,父亲在,我们还有山路;父亲走了,我们只剩水路。”

长大后,才知道,父母在、父母健在、父母不在,只一字之差,但失之毫厘。

父亲老了,痴呆了,而我假装他回到了孩童时代,像个家长一样迁就着他的小情绪。

他希望我们趁着假期好好放松,不用担心他的情况,那我就假装在附近办事,顺便来看他。但其实,不是因为要办事才来看望他,而是要来看望他,才会选择到这来办事。

我们小心翼翼地护着他们狭小的自尊,不愿意去戳破那层窗户纸,生怕纸破了,人就没了,生活也成了泡沫。

“我一直刻意闪避的字眼,这老妇人竟直截了当地道了出来。如此清晰如此残忍。”

但熟悉的亲戚,往往会送上最致命的伤害。眼泪夺眶而出,便仰起头让泪水慢慢滑下,等着清风来擦干,然后继续择菜,听着父亲开着的电视声音,继续维系着生活,让最后的时光流淌在这平淡的日子里。

但是张晓风却用她温暖的文字来浸润,她说:“我所挽留不住的,只能任由永恒取回。而我,我是那因为一度拥有贝壳而聆听了整个海潮音的小孩。”

诚然,我曾经拥有过似水年华,也终于失去,但是时间不会磨灭烙在心底的记忆,且以未来感恩生命的馈赠。

《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读后感(二):平凡的生活也可以被童话

粉红的书面,粉红的书名,在没有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它是否也是一本描写爱情的相遇和离别的书。散文我很少接触,它是深邃的,优美的,它是文艺的,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字,它是让我不敢碰触的。看完这本书,我发现,原来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可以反射出如此大的气场,可以成为如此美的文字,可以延伸出如此强大的含义。

在她的文章中,总是会出现我们身边常见的事物。可是,当那些事物在纸上出现时,它们似乎就变成了一则童话,变得那样美好,美得甚至有些不真实了呢!微云掠空,在她的眼中是一首短诗,一阕不规则的小令;雄伟的阿尔泰山于她,则如古代恐龙一列长长的背脊;而变幻的星光,则是在互相追逐的孩子... ...那些在生活中被我们遗忘了的美,此刻就在你眼前的纸张上闪耀,就在张晓风的笔下重现了它的魅力。

张晓风的散文有一种诗的美感。她的文字清淡、素雅。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的话,就是茉莉的白。为什么是茉莉?因为茉莉的香很清淡,不如栀子那般浓郁,但却令人心旷神怡。可是,她的文章有时却又有一丝哀伤之感。

此刻委地的尘泥,曾是昨日枝头喧闹的春意,两者之间,谁才是那花呢?

今朝为蝼蚁食剩的枯骨,曾是昔时舞妒杨柳的软腰,两相参照谁方是那绝世的美人呢?

你所爱的,和你所恶的,其实只是同一个对象,只不过,有一个名叫“时间”的家伙曾经走过而已。

《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读后感(三):【雨枫试读】在生命的历史长河中穿行

初识张晓风,那是在很早以前的《读者》(之前叫《读者文摘》)杂志,摘登了不少张晓风的文章,这也是很多大陆读者读张晓风的共同途径。

作为有些阅历和经历的读者,看这个题目就很吸引人。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和离别。回想我们从小而大的历程,一些人到来,一些人离开,有的人留下了痕迹,有的人无影无踪。如同坐公交车,上上下下,有的乘客有点印象,有的乘客只是路人甲,很少有人能陪你到终点。

我关心的几个主要的内容依次用关键词表述为:惜物,古今,角度。

先说惜物。张晓风回忆了老一辈人特别是父亲的俭朴,知物力之艰,不敢丝毫奢费,一个竹子做的衣服架子,用了几十年。其实,我们现在也知道惜物,但就是贪图享受,不知适可而止,也不是惜福,正所谓“福不可享尽”。

再说古今。张晓风由一首诗、一个地方、一个历史人物写起,让人感觉只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比如《不朽的失眠》写“枫桥夜泊”作者张继,高考落榜,返乡不能衣锦,凄惨之状不可名。如此之境,半夜写下传世不朽诗,谁又能说考上大学就比落榜者更好。

最后说说角度。无需讳言,台湾和大陆尽管同根同源,毕竟隔绝近半个世纪,看问题的角度、深度都有所不同。比如《你为什么拿这一颗》一文,同样的价钱,当然要挑个大点的水果,这是大多数人的认识,但张晓风就是挑了一个小的,水果摊主的问题就来了:你为什么拿这一颗?读者也急迫地想知道张晓风选择这一颗的理由。张晓风解释说适合自己的就是做好的,够自己解渴的椰子就是最好的。最后的结果是,摊主少收了一个香蕉的钱。这样的篇目,还有很多,尤其是值得处于急剧转型期中我们的深思。

抛砖出去,盼玉而来。

《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读后感(四):人生的栈道上,我是个赶路人。——张晓风

现在出书热,很多年轻的80、90后新人都有在出新书,有的甚至一年可以出两三本,内容大同小异,即便是一些稍微年长的人,所写内容也与此有很多类似,看过几本之后觉得挺失望,所以像张晓风这类的纯叙事抒情散文已经很难看到了,也极少有人会花心思去出版这种可能不会大卖的书籍。

我觉得80后对张晓风这个名字应该是熟悉的,她的散文进过教材,也有被当做过考试的素材,像《敬畏生命》和《不朽的失眠》。我几乎没怎么写过散文,上学的时候老师常讲行散而神不散,所以在阅读张晓风的文字,非常能体会到她的这种功底,她通常都会在文章的最后给出一个让你为之一赞的见解或答案。

看这本书,你会非常惊讶于她对于生活中细节的观察和思考,作者的文化底蕴很深,文章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诗词,无疑给文章增添了一些明亮的色彩。她的拟人手法,一些动词的使用,时常让我不禁啪手称好,也正是这些简短的词汇让整片文章不会因为大篇幅的叙事而感到乏味。

她写过很多文集和戏剧集,并且身上有着属于台湾那个年代文化女性的一种特质,就像席慕蓉和龙应台,当然大陆也有,只是台湾和大陆的背景到底是有些许不同,所以你看这些人写出来的东西,那种差异感也很明显。

这本书里大部分记录的是作者生活中的琐碎,但是于琐碎中融入了一些人生的哲理和感想,而且字里行间有一种古典的味道。书的背后有余光中和席慕蓉对于作者文字的评价,而余光中的评价,让我觉得更为贴切。

书中的四枚书签做的挺漂亮,第一次看凤凰含章出版的书,字体略小,其余尚可吧。

《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读后感(五):那青春中不朽的风

那青春中不朽的风

年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真的是一件好事,比如读书。

也只有在年轻时有那么多的时间与心情去慢慢地读各种各样的文字,然后遇到、发现喜欢的作家。而年轻时读过的文字多多少少都会成为自己成长的印迹。

其实已经记不起,究竟是在哪里读过了那些文字,但是再遇到时,你会发现,原来你对它的印象是那么深刻。比如这位叫做张晓风的女子的《一个女人的爱情观》〈我喜欢〉〈妈妈的羽衣〉。这样的文字一见便会倾心,再读依然意味悠长,大抵是那文字道出的是自己心底的柔软,唤醒了自己沉睡的文字情结。

上面提到的文章都收在《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逢与别离》文集中,再次重读经典,不禁感慨,时光流逝,而美好的文字不朽,就像年华增长,而青春不朽。

只要爱读书,只要喜爱散文,我想少有人不知张晓风这位台湾女子的大名吧。她的文字情感细腻,温婉如春风,可是你又分明能读出许多文字中的风骨,这样的女子有思想有见地,有风格,就像是舒婷所描述的橡树一样,虽然向往爱情,但是从来没有忘记自己也是一棵树。

晓风的文字落笔到实处,同学朋友家人路人,只要所见即有所思所想,恰正是滴水里见世界。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在写作路上不辍笔耕的人,这是一个于生活细微处认真生活的女子。当然她本身就是大学的讲师,家学背景深厚,工作与文字有关,她的文字源泉自然有不竭之理。

女人写文,往往会不自觉地流于狭窄,但是张晓风的文有豪气,有底气,这与她自己的强大的文学功底有关。当然她也是柔软的,就像她的名字一样,透露着对人性的悲悯与关怀。她的文字只消读者自己去细细地读去细细地品。

当然除了散文,她所涉猎的其他题材也非常广,戏剧,杂文,说她是才女丝毫不过。

只有一点,不知是不是台湾的文字习惯与大陆的不太一样的缘故,或者是她对于古典的研究所致,她的文字有时带着明显的古文味道,稍显艰涩了一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