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修订版)》的读后感大全

《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修订版)》的读后感大全

《《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修订版)》》是一本由[法]弗朗索瓦芭布-高尔(Francoise Barbe-Gal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19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修订版)》》读后感(一):艺术的世界

这真心是一部教育题材的读物,教育为人父母的我们如何引导孩子来接触艺术,并使之喜欢上这个东西。它不仅仅强调我们要学会以孩子的眼光去欣赏艺术,而我觉得这本身传达的内容也是我们和孩子沟通的艺术:如何用孩子们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心的方式来引导他们走进丰富多彩的艺术领域。

这是一本关于艺术和欣赏艺术的教科书,第一部分讲述我们应该运用何种方式激发孩子绘画的热爱:第二部分介绍了绘画的使用材料,画作的类型以及画作历史背景。既阐述了画作的丰富内容形式,也告诉我们一些画作的保护小常识。也许我们也只是纯粹的喜欢某类画作,从而引导孩子们加入,这些阐述的内容,既对我们的所知做了补充,也提供了我们和孩子交流的内容。

我最喜欢的这本书第三部分:作品赏析。有木板油画、布面油画、三连画等,作者来自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美国等。每一个画作都各自有鲜明的表达。喜欢艺术的人总是能看到画作最细微的部分,也总是能通过最细节的东西看到作者所表达的东西。画作是很神奇的精神的交流:于作者和欣赏者。不管是色彩的运用,还是场景的描绘,还是故事的表达,都有很深厚的时代背景,或者强烈的宗教信仰,甚至也有故事背景。画作总是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孩子本身是一件艺术品,我们在学习如何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的同时,也要学习怎么样去看待和发掘孩子身上的艺术特质。我们永远只是一个引导者,孩子自然是拥有他们自己的世界的!!!

《《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修订版)》》读后感(二):开启艺术之眼,深入艺术世界

什么是艺术?不同阶段的人们对于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信息反馈。但是无论何种解答,艺术的精髓值得让每一个人们感知,感悟和感叹!“开启艺术之眼,欣赏精彩艺术世界”无疑很是值得引领今日的孩子们去徜徉其间。

但是毕竟很多的时候,我们很多的人们实在是归属于艺术内容的门外汉。如何才能积极,正确,有趣,生动地引领孩子们欣赏艺术之美呢?借助有意义的艺术类书籍对孩子们进行相关知识内容的熏陶无疑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和方法。

以前为了启蒙孩子走近一书,我选购过《孩子的第一本艺术书》。随着年龄的增长,哪怕是身为家长的我都觉得那套图书早已经不适应孩子的阅读需求。《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则在此刻脱颖而出了。尽管它同样定位为写给孩子看的艺术书,但是我在翻阅之后更觉得这本图书其实老少咸宜地适合艺术内容上的普及和学习。确切而言,这是一本分层次,分阶段性的艺术学习启蒙图书。对于这本书册,封面首先选取了色彩感明艳的西方名画《维纳斯的诞生》带领我们共同步入艺术学习的殿堂。全书最初并非直接分享名作名画,而是别有用心地通过文字的形式开启着这个全新的艺术学习过程。第一部分关于良好开端的解说引领着我们家长知道该如何培养孩子对绘画的兴趣,以及如何启发孩子们学习艺术。第二部分着是对那些名作的欣赏注意事项逐一进行阐述。直到全书的第三部分,我们才真正进入作品欣赏的环节。因为有了前面2个部分的深刻学习,读者在欣赏作品时便可以有角度和侧重点地赏析名画,品味作品的精髓。针对各个作品,编者很是有心地通过各个不同的标示提示着不同年龄阶段的欣赏重点。初级,中级和高级的三个层次确保着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们有选择性地观赏着这些传世的名作。除此之外,优美的画面,精彩的解说,生动的文字表达,精美的纸张都是本书出彩的所在。

有着这样一本非常地道的艺术启蒙书册,无论是小读者还是大朋友们都可以从中领略到进一步深层次的艺术之美,培养艺术之眼。事实上,我觉得这类的书籍应该更加多多地推出。那样的话,全民的艺术欣赏水准势必也可以因势利导地普及和提高。将无声的艺术老师请回家,《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的确帮忙不少!

《《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修订版)》》读后感(三):艺术知识普及,老少皆宜

我记得我在小学美术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临摹名作,我们把很透明的纸附在美术书的名画上面,然后就出来各种四不像的《向日葵》、《蒙娜丽莎》等,那个时候其实不能理解艺术的价值,更不能理解它们为什么是不朽之作。

其实,现在也是一知半解的,我去看草间弥生的“我的一个梦”展览的时候,我是不太能理解那些圆点艺术的,我不知道她所呈现出来的东西想要表达什么,这就是看客跟艺术家的差别。蔡康永的一篇名为《自愿住进精神疗养院的艺术家草间弥生》博文中这样比喻道:“草间弥生不知是在哪面墙上钻了一个洞,窥知了造物者的某个手势或背影,她从此寄居这面墙上,在两个世界间来回顾盼。”

层次太高,我一直觉得艺术离我很远,甚至可以说完全没有艺术细胞。虽说书是写给孩子看的,但是同样让我受益匪浅。

这是“粗制滥造”、“画得不好”。“这没画完吧?”、“小孩都能画!”“管他是什么!”、“所有人都能画?”……大多数人进博物馆或者看画展的时候,内心或多少会有以上的念头出现吧。但艺术家才有对这些作品的解释权,每一个艺术品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有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有他们成熟的思想和情感,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而那些高仿品缺少了那份执着与情感。

这样对艺术的简单知识和对艺术的尊重都可以在本书中得到解答,它用一种自问自答的方式,浅显易懂的方式让孩子理解,也让大人能够理解。培养孩子对艺术的认知,首先得对艺术的范畴和常识了解,才能对艺术尊重。

书中的名画,我们应该在很多场合看到过,或书上,或一些展览上,但多数情况下我们是囫囵吞枣过去了,看完了书中一问一答的解析,才觉得一幅画原来有那么多的情感要表述,没有一个东西是累赘或多余的,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比如一个点,都有可能是代表了星光。那幅《乔凡尼.阿尔诺菲尼夫妇肖像画》,从我的角度根本没去多想镜子里反射出来的人物和场景,书里的解释让我重复看了好几遍,才描出一点头绪。为什么很多画家在死后才出名,更多是因为去世前的作品已经是绝响,所以才会是炙手可热的吧。

通常提起艺术,往往想起的是西方文明,写到这,有种悲哀之感,美学似乎离我们文化一直很远~

《《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修订版)》》读后感(四):艺术应该是可以接近的

“艺术”一词听起来总是那么高深莫测,几乎成了一件阳春白雪、等闲人物不能轻易靠近的方物。历史上也出现过一些像白居易一样为了贫民而创作的人,然而大多数名垂青史的仍是那些“不走寻常路”的“天才在左”们。

自古以来能让一般人乍一看就接受的还是一些大量写实、有典可循的作品,西方可能以圣经故事等一些耳熟能详的作品为主,中国大概就是取材于《山海经》的神鬼故事、民俗画儿等等,这些画儿一般挂在或者画在寺庙、集会甚至个人家中的墙壁上,一般具有宗教教化或者约定俗成的导向功能。之后慢慢地画家们开始重视个人生活,将日常生活的东西表现在画作中,作品变得更私人更有个性,深刻的宗教或者莫衷一是的评价性价值观越来越少,这时候已经是一批有一定艺术修养的人在追求艺术了。等到后来“印象主义”,“后现代主义”作品大量问世以后,艺术终于彻底变成了曲高和寡的东西。

然而,任何一门技艺,总还是有它的门路,不可能天生就是浑然天成的,它一定有它的条条框框、心路历程。我们过多的把“意义”、“作用”挂在嘴边,有时候忽略了很多浅显的蛛丝马迹,艺术被我们剥离了简单的快乐,硬生生拉开了与生活的距离。作为视觉上最能给人以震撼的映现,画儿可以有深层次解读,也可以有浅层次解读。让他们专业人士去挖掘“意义”和“隐喻”,我们不如简简单单地做一个陶冶情操的欣赏者。一个孩子对艺术的天然感受,才正是我们应该重温并唤醒的。

这本书名义上是给孩子看的,但是中国人的艺术修养普遍偏低,我看给成年人当科普读物也没什么不可以。事实上放下“深刻绑架”,我们才有更简单的快乐。画儿们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应该如是。书中给人最基本的概念,从最浅层次上、却又力争全面的“看懂”一幅画。大多数好的作品,都是能够雅俗共赏的东西、也更是值得回味的东西。

书中选取的三幅画儿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一幅名字是《红黄蓝的构成》,第二幅是《3号,虎》,第三幅是《蓝色单色画》。它们简直是太过于反常了,我没什么专业背景,直观感受就是“这是画吗?”,“三岁孩子都能画吧?”但没想到,这三幅画儿居然成为了我印象最深的三幅,那样的配色想起来就觉得很舒服。或许,是因为我心心念念,最终使潜意识接受了这样的作画方式,又或许,这就是名画的魅力,貌似粗糙,实而不漏。

《《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修订版)》》读后感(五):孩子的艺术书

在这个博物馆、艺术展品越来越容易接触的时代,似乎艺术熏陶变得越来越重要。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打出培养美感的旗号以吸引民众。但艺术品向来是阳春白雪,很多人都被那高冷艳的外面拒之门外了。

除去功利主义的宣传,我们的生活确实需要艺术的渲染与美感的熏陶。而在作家笔下这本《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它告诉我们小孩子的世界不一样,他们不懂分阳春白雪或者下里巴人,但他们天性使然,对一切美的东西都感兴趣。因此应从另一个角度欣赏艺术。

法国作家弗朗索瓦芭布·高尔笔下的《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从小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一副艺术画作在他们眼里最初是什么样子,最初出现在脑海里的疑问又是什么。在一副色彩鲜艳或单调的画作前,成年人第一想到的也许是作者、创作的背景、意义或者是创作时用的技巧。而小孩子的关注点却在画本身。例如在看佛朗西斯科 戈雅1746年创造的《巨人》,孩子会问巨人叫什么名字或者他从哪里来之类“幼稚”的问题。

书中前两部分主要是写给父母的一些关于艺术教育的建议及基础知识,例如什么是版画、风景画;或者是给予了一些在博物馆参观的一些建议:如最好下雨天不要去参观,又如参观的时间一次性不要太久等等。这些宝贵的建议平常并不能从博物馆获知,而作者一一给广大读者倒出来了。而第三部分是名画鉴赏,都是一些比较闻名常见的著名画作,如《维纳斯的诞生》,《蒙娜丽莎》,《受胚告知》等等。这些画作赏析放弃了原本规规矩矩讲解的套路,而才用了简短的一问一答形式形式,问题当然就是从孩子的“幼稚”问题开始。

对父母来说这是一本极好的艺术教育书,而对孩子而言,这是一本解答问题的书。在书卷首,作者说明了孩子看待艺术的特殊方式,也告诉了广大父母在艺术教育上应该如何引导,而不是强加自己的看法在他们身上,从而扼杀或者剥夺他们发现的乐趣。在孩子提出那一连窜“幼稚”的问题时,父母可以尝试着回答,但要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

作为一本致力于小孩子都能看懂的艺术书,作者还细心地将书里一问一答的问题都标上了适合几岁的年龄段,例如一个星适合3-4岁,两个星适合5-6岁等,父母可以根据这一划分作为讲解的参考。

艺术熏陶固然重要,但小孩子如何按照自己的思维欣赏艺术更加重要。孩子应该有孩子的艺术书,这本书就是你要找的那本了。

——日落之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