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穿西装的蛇》读后感摘抄

《穿西装的蛇》读后感摘抄

《穿西装的蛇》是一本由(美)保罗.巴比亚克(Paul Babiak) / 罗伯特.黑尔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30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穿西装的蛇》读后感(一):职场防蛇术

我一般的阅读速度是一小时50页,可发现这本书读起来很慢啊,尤其是中间段落,基本上只能以一小时30页的速度前进。除了排版的问题,可能主要原因就是翻译了。这本书有大量很长的句子,估计是直接从英文的从句翻译过来的,读起来比较吃力。如果译者可以针对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将长句断成短句,会增加整本书的可读性。

标题起得比较惊悚,其实内容是办公室求生术。当然,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其实公司里会有很多的“类反社会人格者”,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如何与他们相处是很重要的。

《穿西装的蛇》读后感(二):反社会人格者-从业十年+的可以看看,好书

书名不好,太片面,不能概括主题,但是书是好书,非常精彩。

快速读完,有几点想说。

一、这是本好书、为什么觉得枯燥,是因为读的慢,一本书就像一句话,听半句当然没意思,要听全才能咂摸出滋味来。从架构上来讲,作者采用的方式很新颖,用一个故事。引出要说的所有的观点,就像把一个标本肢解了,再拿放大镜看,然后为了给你说清楚,再旁征博引的在旁边放很多图片实物一个意思。

二、反社会人格者其实太多了,作者书中反复强调不要随便给人贴这样的标签,其实是不可能的。按照蒋介石的话说,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一个潜在的反社会人格者,虽然两只尚未泯灭,在公司做过几件好事,但从四维的观点或者再加上人的复杂性上来说,准确定义就是这人,一会儿是一会儿不是,或者是多重人格,里面有“反”的成分,大概占到30%40%或者80%90%.是吧。

三、担忧,作者说很多企业所缺少的正式这种人。很让人担忧啊。这种人难道只祸害公司吗?你怎么知道他就不会把兴趣放在对手公司,是吧。或者有更厉害胡BOSS就是需要有几个这样的搅屎棍来祸害公司的正人君子呢。反社会人格者很聪明,但局限性太大,很容易暴漏。当然啦也有很多不容的段位,这个大家都明白的。但是,如果社会风气或者大环境是正气的,那我们看这本书是教各位读者如何面对反社会人格者,但是反过来,如果社会风气不正,比如当下,能读懂此书的也许就开窍了。心里会想,你愿意做“恩客”“企业警察”“小兵”还是“蛇”。我表示不理解。困惑了。

四、当你不再单纯的时候,这本书是容易看明白的。不明白的是,有时候很SB的事情为什么那么多人看不懂。

《穿西装的蛇》读后感(三):精读笔记|《穿西装的蛇》:剖析企业中的反社会人格

2018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了一部电影《挪威7·22爆炸枪击案》,影片讲述了2011年发生在挪威的一次恐怖袭击,凶犯在被捕后,一直表现的相当冷静,他极其冷漠,却又非常机智,他高度认同自己的逻辑,而对其他人的看法嗤之以鼻。这是一名典型的反社会人格者,如果你认为他们只会出现在犯罪场景中,未免过于主观。

《穿西装的蛇》是当代病态人格研究之父罗伯特.黑尔与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家保罗·巴比亚克共同完成的代表作,本书通过大量案例将各类反社会人格者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两位作者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广大读者免受职场内外反社会人格者的伤害,一方面尽可能多的去了解反社会人格者的特征,另一方面也不要随意给别人贴上“反社会人格者”的标签;而最重要的是不要让自己成为反社会人格者游戏的共谋。

这是一本读起来会让你内心略感沉重的专业心理学书籍,从保护自我的角度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并掌握书中的知识;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每个管理者都应该有意识的在制度和架构上进行完善,杜绝反社会人格者渗透到企业内部,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我已将全书生成6张读书卡片(包含前言)。将书读薄,将知识内化,希望对你有帮助,阅读愉快!

《穿西装的蛇》读后感(四):骗子、霸凌者、操偶人:与你共事的究竟是普通人还是《穿西装的蛇》

说明白一点,多数的精神病态者在体谅的分数明显偏低,在指挥他人的项目得分异常高或者异常低,在责任感方面得分也很低。 不过他们却占了「潜力主管」的显著比例。

「魔鬼老板」?

你的老板冷酷、吹毛求疵、不留情面。 在推论他是精神病态者之前,你应该仔细考量自己的判断出错的可能性,有无可能他的行为反映的是他个人的「领导风格」,而不是精神病态人格。 因为管理风格是脱胎自过去的训练和经验,每个管理者可能都有不同的管理风格。 也因此,自然而然,员工期待老板应有的作为,和老板实际展现的作为往往会有出入,导致了失望、冲突和误解。

员工对管理或领导风格的看法,以及它对工作表现和效率的影响,长期以来是组织心理学家研究的主题。 一份最早期针对主管领导风格的调查研究,虽然进行的时间是在1946年到1956年之间,不过它的一些发现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这项研究里头,员工描述领导在工作上的行为,而领导者也对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作出描述。 这数以百计的描述通过大规模的数学分析,以最少的关键项目将它们分类。 这个由俄亥俄州立大学所做的研究显示,有两大类的行为,或者称「因素」,影响我们对于老板风格的评估。 我们把这两类因素,名为「体谅」(Consideration)和「定规」(Initiating Structure)。

体谅,指的是处理员工和主管人际互动的行为和态度。 体谅人的上司会尊重他人,做决定时会考量他人的自尊和颜面,并以互信来建立工作关系。 在职员的心目中,缺乏体谅的老板不关心员工的感受; 他们显得疏离和冷酷。 不难看出,上司在他人面前斥责员工、忽视顾及对方的感受、无法建立互信和互相尊重的关系,实际上反映的是老板缺乏体谅,而不是真正的精神病态者。

定规,是另一个领导者因素,它的意思是领导者应该要决定工作的目标与要完成的任务,赋予团队成员具体的角色,并且说明工作表现的标准或主要的成功衡量标准—基本上,就是「去领导」(lead)。 在这个因素分数较高的上司会在该做什么,以及该如何做,扮演主动的角色。 传统的主管角色,像是拟定计划、组织、沟通、设定预期,以及勾勒「大方向」,在这因素会落在高分的这一端。 每一个步骤都要展现支配和下达命令的主管,可能是在定规上过度强势,而不是精神病态者。 反过来说,如果主管很少涉入或在意你的工作,她可能在这个因素上面的分数很低—属于「放任式的领导者」(laissez-faire leader)—也许根本不能成为领导者。

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的长官体谅人、信任人,能建立融洽的关系。 至于我们希望上司在定规方面高分还是低分,可能要看我们希望有人告诉自己该做什么、要怎么做(最合适用在新的工作或未受过训练的员工),还是喜欢做好自己的事,尽量不要有长官干涉(老经验的员工最喜欢的方式)。 只要员工的需求和主管的管理方式能够配合良好,这二者同样属于有效的方式。

虽然这个领导行为的两因素模式设计良好且简单明了,不过后续的研究显示,光是这两个变项,并不足以预测谁能成为有效的领导者。 主管与雇员之间关系远比这要复杂,而且牵涉到许多其他事物。 例如:至少要把工作状况考量进入。 不过我们在要求评估领导者「好」或「坏」的时候,多半会用到这两个因素。

「魔鬼同事」?

我们当然不会只听过「坏」老板。 我们也听过许多态度负面、反社会倾向、操纵他人、不负责任、表现拙劣,还常常扰乱他人工作的员工和同事。 显然这类人很难共事,不过要解释他们的行为,可能有比精神病态更可信的说法。 要了解这一点,我们要考量人们评估同事和员工常用的一个因素:产业心理学家将它称之为「尽责感」(conscientiousness)。

有高度责任心的人往往专注于把一件事情做好; 他们喜欢精确、准时以及完整。 他们以把自己开头的事完成为荣,非常尽责并专注细节,喜欢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能力。 责任感低的同事对于在期限之前做完工作、达成目标、把事情收尾,态度可能马马虎虎。 他们可能是无责任心、精神涣散、不连贯、表现不佳。 有时候他们需要别人帮他们把工作完成—其他人可能觉得需要「帮忙掩护」,才不至于伤害团队或部门的整体成绩。 很显然,多数人都喜欢和对自己工作有责任心的人共事。 我们多半也同意,每个人都应做好自己的事才算公平,特别是他们领的薪水和我们差不多。

许多研究显示,责任心是一个基本的人格面向,而不只是风格(style)或个人偏好(personal preference)。 人们在这方面的差异,就和其他人格特质上的差异一样—我们有各自不同程度的尽责感。 不过,这方面人格表现极高或极低,虽然可能让一些同事不安,但是它未必就是一件坏事。 你在工作上的有效程度,同样是要看你的尽责程度,与你所做的特定工作之间如否配合。 需要中等程度尽责工作的例子,包括:艺术家、有创意研究的科学家,或是有愿景的领袖。 因为创造新的艺术作品、追求新知、在不确定的时刻起身领导,都需要跳脱框架和勇于冒险。 设计工程师和核电厂操作员往往需要高度的尽责感,因为他们负责管理,许多关乎他们成功关键的重要细节。

虽然尽责程度与工作需要,在真实生活的配合情况不一定完美,我们没有理由只因为责任感的差异就推论同事(无论是高阶或低阶)是精神病态者。

精神病态者? 或只是难相处:评估的挑战

不管在任何组织里,体谅、定规和尽责的个别差异,都是正常行为的一部分。 不过,有些精神病态的特质的确会在体谅、定规和尽责的评量分数中显现。 说明白一点,多数的精神病态者在体谅的分数明显偏低(粗鲁、傲慢、自我中心等等),在定规工作出现极端分数(不论是毫不在意,或过度关心),在尽责方面也很低(不负责、冲动、傲慢、自我中心、明显不乐于承担责任)。 如前面所述,光是这些因素并不代表精神病态,但是它们的确是个警讯。 那么,我们还需要观察其他什么东西?

一般而言,精神病态者都是自大、目空一切,自以为是地要求权利,这让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显得自私。 他们自我膨胀,坚持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 他们不像我们一般人付出心血朝着目标勤奋努力。 但是他们却常会告诉别人,自己是多么有企图心,并编制(虚假的)故事,述说自己如何克服万难,从贫苦生活或家暴环境里走出人生。 然而,不管是工作上或工作之外,他们对于应尽的责任却毫不在意(例如,不愿去做被指派的工作,或是应允做不到的承诺)。 他们很少会对自己的不当作为感到歉意或内疚,即使是最离谱、最伤人的行为。

话说回来,精神病态者彼此之间也有差异。 有些更冲动和善变。 冲动型的精神病态者需要即刻的满足,会运用短期的掠夺策略来得到他们所要的。 较不冲动的类型在追求满足时,则不是那么有掠夺性,而是伺机而动。 这种差异或许是基于不同的心理因素,不过确实的运作机制,目前我们仍不清楚。 有些精神病态者(应该是是比较不聪明的)寻求最基本的本能需求,例如:食物和性。 而其他人则寻求较高层的满足,例如:权力、控制或名声。 有些人对他人的操纵比较巧妙狡猾,运用魅力和花言巧语让别人听命于他。 有的则手段更直接,以拙劣方式试图欺骗他人,在魅力无法奏效时,诉诸剥削式的要求。 后者的类型以暴力、报复、冷酷无情的方式发动他们的攻势,而前者则不是这么直接——或许较能够控制他们的内在驱力—通过暗示、威胁和被动攻击(passive aggresion),来达成他们的目的。

骗子、霸凌者、操偶人

在我们分析读者和研究计划参与者的案例和故事,并加入我们自己的研究之后,我们发现企业精神病态者有三种不同的风格,似乎可以区分为三种副类型。

有些精神病态者是「企业骗子」(Cooperate Cons),他们善于利用他人,来寻求自己的名声、财富、权力和控制。 他们爱骗人、自大、肤浅、喜欢操控,而且经常说谎。 他们并不会在意本身行为导致的后果,也很少思考之后该怎么办。 尽管他们会承诺达成目标、成果,或给予个人的好处,却从不履行。 面对质疑的时候,他们则把问题怪罪他人,而不接受自己行为应负的责任。 他们对无法给予好处的人冷酷无情,自视高人一等。 他们也从不考量对人或公司可能的伤害,人际的互动往往显得缺乏情感,尤其是缺乏同理心。 他们从不认为需要为自己做的事情道歉,因为他们不曾感受到歉疚或是罪恶。

不过尽管如此,这些骗子和人们相处仍可能出奇地成功,主要是依靠他们施展魅力和编造可信的故事,影响他人的绝佳能力。 他们擅长解读情况和人心,随时调整做法来影响周遭的人。 他们会在适当情况下施展魅力,但也能随时变脸。 由于他们像变色龙一样,隐藏自己的黑暗面,他们可以迅速而轻松地与他人建立信赖关系,之后利用或背叛他们。 操纵者在愚弄别人、控制他人想法,让他人按照他们的意思做事时,感受到玩游戏般的迷人趣味。 这种在心理战屡屡占上风的能力,似乎给了他们个人满足感。

他们或许看起来积极进取—这是他们善于假扮的特质—实际上他们很少有长期具体的目标,凭借天生能力在任何时刻攫取他们感兴趣的机会,之后将它编入向他人述说的故事里。 要是出现更刺激有趣的事,他们马上见猎心喜,这种倾向让他们在观察者眼中显得冲动而不负责任。 虽然他们可能暴怒、对同事大吼大叫,之后又船过水无痕(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只要符合他们的利益,他们不但可以控制愤怒,还会暂时把报复心放在一旁。

另外一类,更具攻击性的精神病态者是「企业霸凌者」(Corporate Bullies)。 企业霸凌者不像骗子类型那般细腻、迷人、能言善道,他们依赖的是强制、虐待、羞辱、骚扰、攻击,以及恐惧来遂行目的。 他们对每个人几乎都是冷酷无情,刻意找碴制造冲突,把错失怪罪到他人头上,在私底下或公开场合对别人做无理的攻击,凡事都喜欢唱反调。 他们不会在意他人的权利和感受,经常违反社交行为的合宜规范。 如果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他们会变得充满报复性,在心里记恨很长一段时间,并随时找机会想讨回公道。 通常他们会选定相对较弱小的对象,做无情的攻击。

若霸凌者感受被侮辱、轻视,会做出强烈的反应。 我们不确定霸凌的行为带给他们愉悦,抑或单纯是他们认定,这是达成自身目的最好的方法。 不过和骗子相类似,精神病态的霸凌者不会有懊悔、歉疚或同情的感受。 他们对自身的行为并没有深刻的认识,也没有意愿或能力做出修正,即便这种调整对他们本身有好处。 精神病态霸凌者的危险之处在于,他们无法理解他们对自己造成的伤害(更不用说对他人的伤害)。

当然,并不是每个霸凌者都是精神病态者,尽管受害人不会在意这其中的差别。 精神上和肢体上的霸凌,有不同程度、大小和形式。 在一些案例中常见的霸凌行为,有深层的心理问题,包括:自卑感、匮乏感,以及与他人相处有困难。 有些人可能从小就学习到,他们的身材、力量或言语的本事,是他们社交行为上唯一有效的工具。 其中有些人可能是在特定情境下的霸凌者,在工作时行为恶劣,但是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比较正常。 至于真正的精神病态霸凌者,不管在何种情境脉络下,都是冷酷无情、报复性强、有控制欲的人,对受害者的权利或感受缺乏同理心。

除了骗子和霸凌者这两个类型之外,我们看过不少更糟的案例。 我们称之为「企业操偶人」(Corporate Puppetmasters),他们以巧妙方式结合了骗子和霸凌者的特征。 他们娴熟于隔空操纵人的技巧—一如提线的操偶师,以此让受他们所控制的人,去剥削或霸凌在公司较低阶的人们。 基本上,他们同时使用了欺骗和霸凌两种策略,就类似于斯大林或希特勒这样的历史人物,围绕他们身边的都是顺从的跟随者,通过这些人来控制他们国家大部分的人。 即使是直接的拥护者,稍有不服从的迹象(往往因其偏执的性格而被放大),也会引来他们的攻击。 对操偶师而言,不论中介的(所谓的「傀儡」或「打手」)或最终的受害人,都是可以舍弃的,因为他并不把他们当成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个人。 在我们看来,企业操偶师是更危险类型的精神病态者。

我们所做的研究显示,诈骗型的精神病态者在商业、政治和其他领域,能一帆风顺,是因为他们有办法让人们相信他们既正直又诚实,才能与经验兼具,还有领导潜能。 在担任主管职务时,霸凌的精神病态者会让对手和下属之间保持距离,借以运用权力获取他们想要的东西。 此外,与日常作业不太密切的经营高层,或许会听到霸凌行为的传言,但是可能认定这是出于竞争和嫉妒的夸大之词,而不予采信,甚至把这类的行为,当成是强势的管理风格。 霸凌的精神病态者,甚至可能被当成业务成功推展的大功臣,而提升了的名声。 因此他们对批评免疫,或是偶尔受到象征性的惩戒。 操偶师可以逃过公司的纪律规范,因为他们本身就控制了多数的员工,以及用来保护公司和其成员的体系、程序和作业流程。

我们最早期对二百零三名高潜力主管(high-potential executives)进行的研究,我们发现大约有百分之三点九,符合《精神病态人格检核表(修订版)》对精神病态者的描述。 虽然这看起来不是很大的比例,但与一般人口的比例(百分之一)明显高出许多,而且应该比大多数公司期待的员工占比高,特别是里面有不少人未来可能晋升到公司的领导职务。 在这些人身上,我们都发现具有欺骗、操控的精神病态者的特征:肤浅、浮夸、欺诈、冲动、无责任心、不愿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缺乏目标、歉疚感以及同理心。 这些人当中,有两人也表现了霸凌的行为。 从我们评估其他人的研究和读者提供的案例来看,这样的发生率大致是正确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