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梵高传》读后感精选

《梵高传》读后感精选

《梵高传》是一本由史蒂芬·奈菲 / 格雷高里·怀特·史密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页数:89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梵高传》读后感(一):人非完人

很久也没读过这样的大部头书了,花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每天看一点,总体来说非常不错,内容十分详尽,人无完人,大家欣赏他的艺术,但不一定能做他的朋友。不过文中提了很多有关艺术的知识,对于没有任何绘画艺术基础的我,只能粗略读一下,更多的关注到人物的关系。

有点小建议,最好就能在介绍画作的段落加插一下彩色的原图,这样更容易理解,除了这个,有没有其他有关梵高的书,可以解读一下他每个时期的作品。

《梵高传》读后感(二):《梵高传》打开我西方艺术史的大门

【作】史蒂文·奈菲、格雷戈里·怀特·史密斯

【译】沈语冰 等

【出版】译林出版社

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称这本书为“未来数十年间权威的梵高传纪”

之前在我开箱视频里,就分享了我下单这本书的原因,除了对于梵高生平的好奇,还有因为在众多梵高相关传记和作品里,这部是z全、z权威、z科学的著作。

历时10年,筛选了海量资料和信件,推翻了无数有关梵高的谣言。比如他为什么要g掉自己的

《梵高传》读后感(三):关于一个热爱画画的双向情感障碍抑郁症的一生。《渴望生活》和《梵高传》的比较。

我并不认可《梵高传》译者对《渴望生活》的评价。《渴望生活》这本书深刻描写出了文森特 梵高作为一个典型、重度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患者的一生遭遇,这种心理活动过以及自我的认知是正常人难以理解的。在十九世纪保守、封建而又拜金的欧洲,梵高的结局是必然的。《渴望生活》中表现的梵高所有的行为和思想都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典型特征。尽管梵高肯定不知道自己其实一开始就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作者也不可能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书中的描写确实非常准确。《渴望生活》的第一章的确是虚构的,明显感觉像是上世纪初期黑白电影的效果,但是梵高的反应和心理活动确是真实的。

《梵高传》读后感(四):我和《梵高传》

妈耶,非常有必要介绍,这本书是15年还在玩贴吧的时候被吧友安利的,心心念念因为太贵毕业后才买,5月份到手直到10月份,900页89万字,断断续续读了四个月,从知道它想读它到读完用了四年,我第一次读传记类的书,感觉那么厚还很艰涩,可真正读下来才觉得可能90万字也不足以描述文森特的一生(毕竟因为注释太长人家在网上挂了4000页)。 不过如果文森特是我家亲戚的话,分分钟想打死他,写随读标记的时候真已经,恨铁不成钢啊,到后来的提奥,隔着书都想把他晃醒,喂,看看你哥哥吧,你俩真是相爱相杀,互相成就,互相折磨。可作为艺术家,无疑,文森特是优秀的,独一无二的,甚至是无可超越的。好多人都说艺术家内心是敏感的,内心极其细腻的,我不清楚。可文森特的一生,太难了,令我感慨的是即使他的人生被上帝那样蹂躏对待,在生命最后一刻他仍然选择善良! 看完这本书,抬头看见文森特的星空觉得更美了!

《梵高传》读后感(五):父母必须爱孩子吗?是不是也是一种道德绑架呢?

读了梵高传里面梵高和他母亲关系那一章,忽然感觉很迷惑。梵高母亲与梵高应该是两种截然不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彼此无法互相理解,母亲觉得儿子是“异类”,儿子觉得母亲无法理解并终身寻求母亲的认同。母亲对儿子从喜爱到不解,到疏远,到冷漠,到无法忍受,最终儿子去世也未曾再见一面。我觉得他们彼此都尽力了,尽力去了解对方,可是真的无法互相理解。我想到现实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父母与子女,尤其是坚决反对同性恋的那些同性恋者的父母,当子女出柜后,双方的矛盾爆发。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过分强调了子女的感受,父母难道因为自己的父母身份就要一定去接纳与自己信念不同的子女吗?如果两者没有血缘关系,我们可以选择不去与对方交往,但是就因为有了血缘,就要去爱孩子吗?我其实不太理解。现在很多人在强调原生家庭,要父母爱孩子,如果这个孩子生下来就与父母不同,父母要强行去适应和爱他吗?抚养归抚养,照顾归照顾,可是爱,是发自内心无法伪装的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