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梵高的耳朵》读后感1000字

《梵高的耳朵》读后感1000字

《梵高的耳朵》是一本由[英] 贝尔纳黛特·墨菲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页数:4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梵高的耳朵》读后感(一):回复送书哦

得到,喜马拉雅,樊登读书会,混沌大学,功夫财经,新生大学,唯库,十点课堂,荔枝,知乎,千聊,馒头,高高手,腾讯课堂等平台的课程都有售哦。众筹各平台课程,超值。 帮助你少花点智商税,不到一折就出售哦,新手还有赠送课程。 有各种音频读书课程 微信:zhishiwu123 加微信赠送书籍哦,常来转转

《梵高的耳朵》读后感(二):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最开始想研究的为什么会割下自己的耳朵,其实这是一本述说一个已经生病的人是如何被逼上绝路的。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罹患心理疾病的人的后期治疗都非常关注。都知道一旦进了精神病院,康复的机率微乎其微。而能令他们有所好转的只有家人好友的关怀。但在那个世纪,加上碰巧亲人自身要处理的一些事,使他们无暇再分身去处理梵高的事,突然觉得有些可悲。不仅对梵高,而是所有身处困境需要帮助的人却没有帮助甚至被排斥,怎么可能不逼到一个崩溃的边缘。梵高还是一个太过心善的人,不忍成为别人的包袱。一人独自忍受所有痛苦。这样究竟该不该呢?作为亲人,不就是应该在你需要帮助时挺身而出,给予关怀一起度过难关吗?为什么都怕麻烦呢。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用作者的话来说梵高是一个善良,敏感和极具同情心的人。他会不断崩溃走向毁灭性的一步,不过是因为他不想成为至亲的负担。在后世的眼中,梵高是一个旷世奇才,但却不知,生前的梵高,却因为自己的才华对艺术的执着,而不能获得生活的保障。人类,总是那么的可笑又可悲。

《梵高的耳朵》读后感(三):《梵高的耳朵》

“两位艺术家计划着一起共享黄房子、作画、就餐、聊天、生活时,他们都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文森特与高更几乎互相不认识。” 我们对于志趣相投亲密无间的友谊总会有无尽的想象,孤傲的艺术家也不例外。 “昨晚,我睡在黄房子里了,虽然还有些东西需要完善,但我在这里很开心……有着红砖白墙、胡桃木的家具,透过窗子能看到一小片深蓝色的天空和绿色的风景。现在这样有公共花园、夜间咖啡馆、杂货店的环境,虽然还不能媲美米勒(Millet)笔下的画,但已经完全是杜米埃(Daumier)、佐拉(Zola)的画中之景了。” 最近好喜欢读信件看日记,脱离作品,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很让我好奇。这本书看的时候除了始终困扰于梵高的耳朵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外,一些逸闻趣事比较让我感兴趣,比如在梵高时代,他们那儿pc是合法的,jn有定期的健康检查有还不错的生活待遇。再就是提奥文森特的兄弟情、艺术家之间的友情,是我一直往下翻的缘由。

另外,做一件成功的事,时常不会一下子成功的,作者把探寻梵高耳朵真相的过程写出来,那些失败、无功而返让我觉得很治愈。

《梵高的耳朵》读后感(四):这善良又可爱的人

单纯用“疯狂”来形容梵高的一生是否太过片面?他还有清醒的时候完成他的杰作,就算是崩溃时他也未有过真正的恶意,他是如此善良,敏感,丰满,他在艺术上的投入远远不止那些涂抹,而是不停地燃烧着自己的热情与情感。 他送出的耳朵也并非出于他的爱慕,而是对那位女孩深切的同情,那不是什么承诺,只是一个礼物,出于他心底无论何时都闪耀着却往往由于离奇遭遇而被人们忽视的高贵品格——无私。 如今他出现得太过频繁,是否反而会模糊了他真实? 不能否认,《渴望生活》成功地将梵高这位画家小说化和艺术化,但在家中他拿起剃刀割下自己的耳朵,慌乱无比地找着碎步条想要止血——他的形象突然变得无比生动。 梵高拥有的不止是那些疯狂的时刻,从他的画作,书信里表达出来的也不止自己的痛苦和悲伤,他的创作从不停留在阿尔勒,而是走向广袤的地方去了。 由于自杀,没有牧师为他举办仪式,牧师的孩子——文森特·梵高在去世时未能得到神的祝福,他被葬在一片阳光能够照耀的麦田,和他喜爱的颜色,灿烂的金黄一同生活。 提奥思念他至深,提奥写到——“世界如此空洞,每件物品都让我想到他。” 在梵高去世后六个月,提奥也离开这个世界,他们葬在一起,兄弟的合葬坟墓迁到了另一个小镇。 没人知道梵高那些混乱和崩溃的夜晚到底发生了什么,时日太长,也不再清楚那些医院的日子以及最后那颗子弹如何打入他的胸口。 然而,人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 梵高给我慰籍不止因为我十分喜欢那一副《盛开的杏仁花》,还有他是那么可爱的人,会对着一只偷食的鸟儿快乐地微笑。

《梵高的耳朵》读后感(五):真实的梵高的模样

对于梵高其人其实了解的真不算多,在我印象中,梵高最著名的莫过于他的那张《吃土豆的人》的油画与他的那只被自己割掉的耳朵了。在一般人的眼里,梵高的画是绝对要比他的耳朵要吸引人的多,因此,当我发现有人竟然对那只被割掉的耳朵感兴趣的时候,我的好奇心不免也被她给带了起来。 《梵高的耳朵》是英国作家贝尔纳黛特墨菲的作品,她对于梵高的兴趣使然或许真是一种天意,她的居所距离梵高生前居住的阿尔勒只有50英里,因此墨菲得以从很小的时候便不断的造访此地,听着阿尔勒的民众讲着那些有关于梵高的或是真实或是离奇的故事的墨菲也在不知不觉中对这个处在世界艺术殿堂顶尖的人物产生了极大的好奇。由于时间的久远与信息的闭塞,墨菲发现有关于梵高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扑所迷离难辨真假,因此,她决定做一些事情,以期来为人们还原一个真实的梵高,而不仅仅是一个处于迷雾中的天才画家。 其实,我们在查阅有关于近代美术史的时候,作为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的梵高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人物。不仅仅是由于其在绘画上的卓越成就,更是有关于他的充满争议的一生。由于梵高不为人知的原因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与其行事的乖张,因而世人大都传言,梵高其实是一个精神疾病患者。墨菲的调查也从这里开始。 在《梵高的耳朵》一书中,我们会发现墨菲为了像世人还原一个真实的梵高所做出的努力。她事无巨细甚至有些繁琐的想我吗叙述了她在阿尔勒是如何在存世本就不多的档案中找寻有用信息的过程,她为1888年生活在阿尔勒的超过15000人做了人生档案,找寻了大量当事人的后代,有梵高兄弟的后人,也有曾经为梵高治疗过的医生的后人,在这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墨菲努力找寻着有关于梵高生平经历的蛛丝马迹,抽丝剥茧般的将梵高在世最后几年的情景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关于墨菲的结论的正确与否,在本书付梓的那一刻我想已经不重要了。最重要的寻找真相的过程已经完成,墨菲用她的足迹与笔迹带着我们走进了一个真实的梵高的内心世界,让我们近距离的感受到这位伟大艺术家在最后日子里的生命轨迹。 墨菲最终用详实的资料让我们认识到梵高最终结束了自己一生的那一枪,是在自己完全清醒的情况下扣响的扳机,至少在那一刻,他不再是世人眼中的精神疾病患者甚至疯子,有此一点,我想墨菲便称得上是梵高的知己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