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认知心理学(第三版)(万千心理)经典读后感有感

认知心理学(第三版)(万千心理)经典读后感有感

《认知心理学(第三版)(万千心理)》是一本由E. Bruce Goldstein著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6.00元,页数:55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认知心理学(第三版)(万千心理)》读后感(一):第七章中作者关于学习的一些建议

精细化

用想象 编故事 情景联结等方式,尽可能把阅读的材料转化为长期记忆

生成和测验

用测验和讲解和pre等方式来输出和检验自己的学习

组织

建立可以理解的整体框架来记忆(同时也是减轻记忆负担)

休息

(非特殊情况)不要填鸭式学习--间隔效应

学习之后睡觉会提高记忆成绩,学累了就打个小盹也可以(毕竟我都睡觉不忘学习了,可不是很努力么)

匹配学习和测样的情境

由于编码特异性和状态依存的

用想象 编故事 情景联结等方式,尽可能地把阅读的材料转化为长期记忆

(用自己的记忆和想法的基础改变记忆)

匹配学习和测样的情境

由于编码特异性和状态依存的原理,当学习情景和测验情景匹配是效果最好。

举例就是:假设在A教室考数学,B教室考英语,那么在A教室学数学,B教室学英语的效果最好。当然,如果我们没有所谓的测验。也可以在麦当劳学心理学,在肯德基学哲学。然后在回忆的时候联结着学习场景。

避免学习错觉

(无主动思考的)阅读 做标记这些方法都会给我们一个自己似乎已经学的很好的错觉(实际上结束之后压根不记得多少)

因此需要结合 生成和测验来警醒自己。

《认知心理学(第三版)(万千心理)》读后感(二):《认知心理学》读后感

时隔一年 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

当时看这本书的背景是恰逢CET-6,我深陷单词常背常忘的郁闷之中,所以借了这本书来期望从学术研究角度去了解大脑记忆的机制以提升自己对单词的记忆。

看完后整体感觉,书中结论自己在生活中已经遇到过并也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思考,不过书中以更简明严谨的语言表述了出来,同时配以科学实验,让我对某一现象或行为的印象更直观。

举几个例子,我知道做事情要百分百专注,但以前当我走神时,我只是在心里默念专注专注,而现在我还可以立刻联想到书中涉及到的实验,即在专注和非专注情况下被试表现的巨大差异,从而对我要专注这件事情有更强硬直观的说服力;以及一般人都会受到情绪的影响,所以对做到“不要做情绪的奴隶”的吉普乔戈,我心中更多了一分崇拜,总有一些极度理性、极度自律的人能克服人类“懒惰”的天性去不断挑战人类的极限。

现在回到我的初衷记忆这一部分,简而言之,人们对自己动了脑花了精力的事情或知识记忆更深刻,所以我在以后的学习中更要多思考多理解,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最好还要做合理的输出,后者是我的弱处,不过近两年在有意改进,已取得一定成效,获得了小导师的肯定,我要继续加油。

在这本书中还看到很多和《社会心理学》一致的观点,比如前者中人们实际的情绪会低于自己的预期情绪与后者中的人有一定的心里自我防御机制在心理学这一大类里自洽,这种感觉还是很舒畅的,这也是大导师和我在追求的结论自洽,也是物理学吸引我的原因之一。

anyway,心理学我认为是一门社会学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而人类作为群居性动物,与其他人打交道是不可避免的,心理学让我从科学的角度思考自己所处的环境,并且对自己的日常人际有更清晰的理解和认识,让我不再排斥并能自如地应对集体活动,可能这也是一种变相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心理学的其它专业书籍,我还会继续读下去,相信正如我已读过的两本一样都会让我受益匪浅、更理性地去面对这个世界。

《认知心理学(第三版)(万千心理)》读后感(三):了解自己的极限

都快忘了什么时候买的这一本书,躺在办公桌上大概有两三年了吧。读完这本书内容暂且不论,本书读这个行为就很令人感慨,没想到毕业十几年又读起了教科书而且是主动自愿,也没想到这可能是至今读的最投入也是最完整的一本教科书,单纯的兴趣和求知真是最好的驱动力。

作者首先对认知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大概就是心理对外界刺激的接受及处理过程吧,这本书最值得其他大学老师学的一点就是作者充分使用了启发式的办法,将科学上的实验内容融入本书之中,还穿插一些想一想及回顾的内容,读起来不仅不枯燥满足感还比较强。

但这种系统的教科书读后最大的问题在于不知道自己的收获在哪里,毕竟教科书一方面追求全面,另一方面追求客观,因而是对整个学科的全面介绍,读完的感受是内容很多、覆盖很广、基本全忘。当然,这个学科本身离日常生活非常近也是原因之一,何况很多点以前都读到过。

虽然基本没有倾向性,但作者还是有点对行为主义心理学针锋相对的,实话讲我并不清楚这两者有什么根本区别,毕竟作者在介绍认知心理学时,也主要采用了人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如果不是核磁共振这样的先进手段,行为之外有多少可以印证认知的部分。

这也是本书最大的思考吧,自古希腊时,人类便努力去了解自己,不仅是了解自己的身体,更去了解自己的精神。前者可以说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在后者,我们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而这有限的了解更多是以人类的异常行为为切入点来进行的,这里面有大脑脑区受损个体认知出现的异常,也有人类本身认知与常理的差异。总的来看,我们知道的仍然很少很少,这与大脑神经元数量太大以及量子化运行机制有关。关于神经元的机制,有一个知识倒有所更新,原来在思考人类思维之复杂及转变之快时,是使用神经元数量之多有无限种组合方式产生不同的意识(作者这里称为表征吧)。但作者提到在接受刺激后,刺激不同不仅使不同神经元发挥作用,某一神经元放电的频率也会不同,想象一下,这种组合的可能性又大了多个数量级。

回顾到这里,突然有一个疑问,人类研究本身的认知的出发点是什么呢,单纯的求索,有限的治疗,还是人工智能。不论是什么,我们总想更好的生活着,而更好的生活,应该无法离开更好的了解自己。

《认知心理学(第三版)(万千心理)》读后感(四):你误解了什么是「认知升级」

去年傅盛真的是把「认知升级」这个概念给带火了,以至于,后来的成长类的博客主不强调认知升级好像都不好意思了。

而傅盛对于认知升级的概念,其实就是在知道与不知道的四象限里打转。

如果你真的读读《认知心理学:心智、研究与你的生活》这本书,你就知道,这完全是两个概念。那些通俗易懂的文章,其实真没让你生活和工作有多大改变。

书中的定义:

也就是说,认知其实是大脑一系列运作的结果。

现在大火的人工智能,其实源起也是对于人在心智的探索。在1956年的达特茅斯学院组织的会议上,才第一次出现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当时的定义就是,让计算机模拟出人类的智能行为。

所以,如果讲到认知升级,其实是在「感知、注意、记忆、语言、解决问题、推理和决策」,这7个方面进行优化和提升。

书中其实对于7个方面都有详细的介绍,尤其这其实是一本教科书,概念相关的解释都很全面。

这里只单独拿关于解决问题这个部分来聊一下。现在很多人强调的认知升级,主要是在解决问题以及推理和决策这几个方面。

问题的定义:

听起来比较抽象,举个例子,一个公司今年业绩定了10个亿的目标,而当下只有5个亿的业绩,那么剩余的5个亿就是差距,这时如何来弥补这个差距就是个问题。

如果当下状态是在一个公司年底,目标是10个亿,结果只完成了8个亿,那么这时候的问题,就会变成股民的问题,二级市场的公司股价会出现下跌。股民的问题是,目标想要盈利,但是现状是公司状态表现不佳,那么是不是要斩仓,就是一个选择问题。

听起来这个定义特别简单,但在实际过程中,还是挺复杂的。主要是因为目标的界定上。往往目标不是一个,而是多个。尤其是目标是大于4的时候,对人的决策压力是极大的。原因就是人的工作记忆只能处理小于等于4的组块。如果超过4,就必须把目标进行合并。

还是以上面的举例:公司业绩目标10个亿。

这个其实只是结果目标,结果目标其实是最有欺骗性的。也就是说,一年的时间内可以增加5个亿的方法有哪些?

所以,任何一条路径的选择,必然会带来新的问题。如果只是单一的以结果目标为导向,甚至还会出现造假的现象,比如,A股有些公司就通过财务的复杂手法来实现目标。

当然在具体情况下其实还需要具体分析,因为不同的「当前状态」决定了选择路径的不同。

经常看到一些小故事,比如苹果砸了头,就顿悟了某些世间的规律。

顿悟是指,突然间发现能够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素。

先来看看问题中的一个常见障碍,就是固着。我们经常会只关注问题特定方面的倾向性,而忽略了其他可能性。

有个小实验:

往往第一反应是把,拿着图钉直接固定就好。但是图钉太短,钉不住。即使钉上了,燃烧蜡烛也会造成一定的风险性。

这时的突破口,就在于火柴盒,可以把火柴盒作为蜡烛的支撑物,只要把火柴盒(内盒),先钉在墙上,然后再放上蜡烛即可。

这个就是那个「啊哈」时刻。

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说,由于大脑为了节省能量,往往会先检索到脑海中出现的第一个答案,然后就停止检索了。如果这个答案无法解决问题,人就会陷入困境,感觉压力很大,苦思冥想,但是一直卡在那里。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这时候要做的就是「构型转换」,这个问题是不是可以变更成其他的描述方式,里面的材料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可能性是自己没想到的。这样就有了更切实可行的思考路径。

而不是只是告诉你,想不明白就出去到大自然走走。这种瞎碰式的思考,确实有可能有顿悟经验,但是效率并不高。

其实书中这部分有更详细的介绍,尤其是如何拆解当前状态和目标之间的中间状态,这个也往往是我们能否找到问题解决方法的关键思路。

用一个不是很精确的分类模型,世界上的问题分为三类:

①是有明确答案的。学校时代经常教的都是这类问题。

②没有明确的答案。往往哲学还有一些宗教都想尝试解决这样的问题。

③有更好的答案。作为商业组织往往追求解决的是第三类问题。想想诺基亚和苹果的案例。同样是手机,但是对于手机到底在解决什么问题,完全是两个层次的思考。

科学其实一直在尝试解决第三类问题,也就是说科学找到的答案也许并不能保证它不会犯错,但是追求的是提供了一种尽可能消除错误的方式,不断消除我们认识中的错误。

而认知心理学就是来消除我们对于自己如何思考的一些认识错误。

-----

结论:五星推荐这本教科书。

《认知心理学(第三版)(万千心理)》读后感(五):个人笔记,仅供参考

印象笔记链接:https://app.yinxiang.com/fx/5e39ef27-0347-48ec-8359-d10377ce3ff6

第1章 认知心理学概述

第2章 脑与认知

第4章 注意

第5章 记忆

第9章 知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