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隔壁的中国人读后感锦集

隔壁的中国人读后感锦集

《隔壁的中国人》是一本由[日]内山完造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隔壁的中国人》读后感(一):在轻松中蕴含很深的意义

非常喜欢鲁迅,连带对他的好友也很感兴趣,这位内山完造就是鲁迅的朋友之一,而且对中国的感情很深。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轻松,能够感受到尽管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个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感情,而且我还特别喜欢书中流露出的对中日不同之处的对比,在轻松中蕴含很深的意义。无论是作者还是译者都很棒,阅读体验非常好,每天睡前读一两篇已经成为习惯~要特别赞一下扉页的字符画作者像,真是匠心别具呢:)

《隔壁的中国人》读后感(二):隔壁的中国人你真的是这样吗?

这本书是朋友责编的一本书,作为同行认真仔细研读后,收获与建议一并如下:

1. 内容有趣,一个日本人能把对中国人独到客观的见解写得如此生动,确实很佩服。真的好像你隔壁邻居评价你一样,现实客观,又不失羡慕或者嫉妒。

2.翻译的这个家伙功底了得,有点天使字幕的逗比风骚,我喜欢。

3.封面再好点就更好了,扉页做得很用心,封面有点工艺会很提亮。

希望我的朋友越做越好。

《隔壁的中国人》读后感(三):内山完造:依旧是个外国人

鲁迅有个好基友叫内山完造,他1913年来魔都开了个“内山书店“,鲁迅经常过去买书,一来二去两人便勾搭上了。内山在天朝前后生活了三十余年,写了好几本书,包括这本《隔壁的中国人》。

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看时代剧一样,脑海里勾勒的是民国图景。但其中的天朝国民性贯之如一。内山这人观察力挺强,善于以小见大,得出一些关于天朝的结论精辟又准确。但土生土长的天朝人看得出来,其中有些难以诉诸语言的微妙偏差,无论内山在天朝住了几个十年,归根结底他依然是个外国人。

比如,他洋洋洒洒写了两页纸“中国人是通过很长时间的磨练,才获得现在的坚强意志。”但这篇文章根本就文不对题。就这句话本身来说,也是个悖论,一方面,民国的贫下阶级身强体健,但那是长期辛苦劳作不得已锻炼出来的“强健”;而向上观察满清那些抽大烟、戴长长指甲套的贵戚们,横草不动竖草不拿,“强健”在哪里。”中国人身体强健“这个结论放在鸦片横行的清末民国时期,是最让人哭笑不得的。而类似的偏差,书里不止一处。

无论历代组织多么大规模的交流,外国人视角总会出现无法避免的误解。

《隔壁的中国人》读后感(四):【雨枫试读】内山先生眼中的中国人

这是一本由生活在中国三十多年的日本人的视角写出自己对中国的了解。内山先生有两个比较特殊的身份,一是书店老板,二是鲁迅先生的朋友。

所谓每个人对事物跟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就看谁对这个事和人给出独特全面的看法。比较符合当时的国情和大多人的看法。在日本作家中这种书是蛮多的。但是这本书却是用一些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写出了一些中国人独有的一些性格。另外书中不但写中国,作为日本人的内山先生也举了一些日本人的生活习性来跟中国人的习性做对比,这样的区别下来更好的了解。

内山先生比较善于观察,从对中国人的性格的描述上,对中国人的语言,对中国人的习惯爱好,对中国的经济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当时的中国人的生活习性,内山先生都用很独特的对比手法来讲。区分出日本人与中国人的比同之处。

对于内山先生里面对食物的描写。很多我都没听过。但是内山先生描写得很是详细。可以说他已经是半个中国人。

我是用一星期的时间翻完。文章写得很轻松,比较像流水文。比较客观的表达自己的看法。

从中国的建筑的观察,古代传说,交际聚会,食物等方面来写出中国人的性格。内山先生是个谦卑的人,始终吸取无数正面的眼光及态度。

比较有趣的描写中,有西游记跟桃太郎的故事的对比这个视角来写中国人的性格还有日本人的性格的对比。《西游记》《桃太郎》分别是中日两国家喻户晓的故事,每个人都再熟悉不过,内山桑却能这这两个故事中看出了中日两国民族性的区别。而且故事的本质的不同,看出了中国人和日本人对生活的需求。另外是对喝醉的看法,另外一个是日本人对河跟长江的理解。

《隔壁的中国人》读后感(五):他们眼中的我们

第一次看以日本人的视觉写中国人的书。而年代,还是民国时。内山先生,初中开始起对这个名字就很熟悉了,而却至现在才拜读他的作品。偶尔逛到四川北路时,都要去内山书店的旧址看一看,能否从外观追溯到那么多年前的留下的蛛丝马迹呢。

本书从生活者的角度,用其独有的笔致为读者介绍了中国的庶民文化,并对中日两国的国民性和文化进行了比较。散文以版块、时间顺序编排,合情合理,读起来不会跳跃思维,而是有了一条很好的时间线,从战前的1920年左右到战后1950年左右的时间段,你都能看到再这30年中,在中国发生的那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而且因为作者是日本人的缘故,我们能更好地看到从旁人的视觉是如何看待我们中国人的,尤其是那个时代的中国人。

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对待事物的时候会有很大不同的看法。例如在公共场合和私人场合的应酬,日本人通常不会把这两个场所分的很清,而中国人则可以在这两者之间游刃有余地转换,这点倒是至今都没有改变。还有就是事物的看法,一群孩子站在一棵桃树下,讨论树上还有没有桃子。日本的小孩说有桃子。因为树上还有一个桃子。而对于这个情况,中国的小孩说的是没有桃子。因为这一个不算数,在数量上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确实像这样的沟通困难也会发在现在的平时生活中,而只要我们能想到只是我们看问题的方法不一样就好了,这样,也可以少些无谓的争吵了。

小聪明成就不了大事业。说到了当时中国的船上是桨舵兼备,所以非常实用,进可攻退可守。而当时日本的船没有桨也没有舵,还只会顺风扬帆。而且他们只重视名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所以日本军队在战争中惨败。这让我想起了上两个星期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还聊到,在唐朝的时候,和日本打仗,根本不怕他们,一点儿兵就能把日本的军队给打赢。这,也许就是原因吧。看完这段简直真是太佩服我们的先辈了,怎么可以那么聪明,那么有智慧呢。

看到书的后几章节,也有写到战后的情况,经济问题,货币问题。当时中国为了稳定经济,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1951年开始,经济便开始稳定了,不得不说当时政府的执行力是相当好的,也建立了坚若磐石的经济基础。

看完这本书,我们可以更详实地了解近现代中国百姓的生活情态以及中日两国思想文化本质差异。我上述只是举了两个例子而已。我们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不要一味的排斥、有时候,必要的吸取也是需要的。在面对中日问题的时候,也请理性看待。

我们对他们来说是隔壁的中国人。

在那个年代,在内山先生的眼中,我们是积极向上的,我们是智慧的,我们是朝气蓬勃的中国人。

所以,现在的我们,也请继续做一个蓬勃向上的中国人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