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伊斯坦布尔孤儿读后感1000字

伊斯坦布尔孤儿读后感1000字

《伊斯坦布尔孤儿》是一本由(土耳其)埃利芙•沙法克 / Elif Shafak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斯坦布尔孤儿》读后感(一):人性

深切地感受到了宗教对于人们思想的禁锢作用 在社会宗教大背景下挣扎下的各种灵魂 似乎活成了一个木偶 好在有追求自我的存在 我在书里看到了大屠杀的惨无人性 亚美尼亚人的无声的哭泣 想象他们惨死的场景 不禁心中一紧 我渴望和平 渴望更包容的文化 乱伦的强暴梗在那些地区的确存在 不过还是很扎心 很不解的一点事如果巴努没有放毒药 她弟弟会死吗

《伊斯坦布尔孤儿》读后感(二):读《伊斯坦布尔孤儿》

故事的设计和穆斯林的葬礼有点像,从几个不同的角色中进入,开始看的有点不知所以,但是思路逐渐清晰,这一点和电影《低俗小说》也有点像,每一章都用一种食物命名,一直到最后才知道,这是制作八宝布丁的材料,而八宝布丁又是这个故事的关键和结局。 阿斯亚的父亲从开始就一直是个迷,后来的铺垫也能得知是他的舅舅,而作者也没有在这个方面作太久的埋伏,真相来的快速且突然,而又不失预料。

巴努阿姨这个灵婆的角色,也是十分有趣,为这篇文章添加了一些神秘色彩,开始觉得荒诞而可笑,后来知道历史的真相的时候又觉得神圣而伟大,最后她能勇敢的杀死自己的唯一的弟弟,也是有些意外。

历史总是充满戏剧,也许没有当初就没有现在,可也是这些巧合构成了生活,有些真相也许永远成为秘密,而有些真相则永远不会被掩埋,生活就像是轮回,上一代带着苦痛的记忆影响着下一代人,而下一代人在憎恨和不情愿中又成为了和父辈一样的人。

《伊斯坦布尔孤儿》读后感(三):《伊斯坦布尔孤儿》人物关系

“人类的命运像格子花布中的针脚相互关联。”

“或许是真的,或许不是真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块不远的土地上,当筛子放在稻草里,驴子是镇上的宣告员,骆驼是理发师的时候……当我的年纪比我的父亲老,于是我听到他哭时就摇晃他的摇篮……当世界被颠倒,时间是一个不停旋转的循环,未来比过去古老,而过去和新播种的田地一样清新。

或许是真的,或许不是真的。上帝的造物多如谷粒,说得太多是一种罪恶,因为你会说出你不应该记住的事,你也能记住你不应该说出的事。”

《伊斯坦布尔孤儿》读后感(四):谁是伊斯坦布尔的孤儿

身为一个超级大的民族的一员,我们很少思考归属感的问题。而作为一个被迫害被驱逐的民族,亚美尼亚民族显然有着深深的伤痛,这种伤痛带来的影响通过两个家族的故事娓娓道来。

流亡在外的亚美尼亚家庭对土耳其有着深深的怨忿,他们极力保留着自己的民族性,并对过往的伤痛耿耿于怀。

留在原地的土耳其家庭则选择遗忘,他们试图将过去的痕迹抹去,假装历史已经翻过一页。

当年轻一代的小姑娘试图追寻自己的根源时,历史的幕布被徐徐拉开,两个家庭的隐秘联系慢慢展现出来。原来,历史从未翻过,“时间是旋转的循环,未来比过去古老,过去则和新播种的田地一样清新。”,所有人都没能逃开历史的诅咒,大家都有一样的伤痛,施虐着并不比被害者幸福。到底谁是伊斯坦布尔的孤儿?或许大家都是。

最后,温热的雨一滴一滴的落下来,“这是关于雨的一点事实,可以把它比作悲伤:你尽力想不被它所扰,保持安全又干爽,但如果你失败了,就出现这么个情况你开始看到问题不是点滴地出现,而是持续不断地涌出,于是你决定还不如让雨淋湿透。”

希望眼泪可以洗刷掉沉重的过往,所有人可以慢慢走出来,迎接新的生活。

这本小说写得很流畅,结构很精巧,翻译也不错,可读性很强。伊斯坦布尔是一个复杂又迷人的城市。

最后,希望世界和平。

《伊斯坦布尔孤儿》读后感(五):谁是孤儿?

谁是孤儿?

埃利芙沙法克的《伊斯坦布尔孤儿》,这是我第一次看土耳其人的小说,我在先锋买这本书,只是因为封面这个具有异域风情的女孩儿,那让人动心的脸庞,对,我就是肤浅地向往深刻。

小说的时间地理跨度,从1915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到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亚利桑那图森市,再到2005年的旧金山、土耳其共和国的伊斯坦布尔,关联的人物代际关系有四代,反映在社会动荡、族群仇恨的背景下,伴随着家庭伦理悲剧,个人命运的沉浮。

苏珊奶奶,由于父亲哈瓦纳斯·斯塔姆布利安作为亚美尼亚知识分子,遭到奥斯曼政府的迫害,变成流离失所的孤儿,辗转被自己舅舅的徒弟,土耳其人勒扎·塞利姆·卡赞西娶为妻子,生育了儿子莱文特,但是由于放不下家族记忆,选择跟随流迁美国的哥哥们,抛弃丈夫和幼小的儿子,在旧金山另行组织了家庭,加入恰卡马克基安家族。

而被抛弃的卡赞西父子,遭受了永远的心理创伤。这种创伤,通过家庭生活,传递给了下一代,这直接导致了卡赞西家族五个兄弟姐妹有着天壤差别个性、信念和生活态度,间接使这个家族出现穆斯塔法强暴妹妹泽丽哈、继而生下阿斯亚的人伦悲剧。

穆斯塔法因为这桩罪责难赎的恶行,避居美国亚利桑那图森市,在那里偶遇苏珊奶奶的儿子—巴萨姆前妻萝丝。萝丝出于被恰卡马克基安这个亚美尼亚大家庭排斥的报复心理,与穆斯塔法结婚,共同抚养与前夫的女儿阿尔曼努斯。

令人惊奇的是,从奥斯曼土耳其流亡到美国的90年后,亚美尼亚家族对于奥斯曼土耳其的仇恨竟然鲜活无比,这令阿尔曼努斯困惑不已,于是回到了2005年的伊斯坦布尔——仇恨的源头,了解真相。最后,真相是,国家和社会都遗忘了过往,而选择默默折磨从过去走到现在的人们。

那么,书名所指是谁呢?是失去了父亲的苏珊奶奶,以及流亡他乡的恰卡马克基安家族吗?是被母亲抛弃的莱文特,以及没有丈夫、爸爸的卡赞西家族女儿们?似乎他们都不是拥有完整的爱的人,在国家动乱、族群仇恨的祸乱下,所有人都会流离失所,变成孤儿。

另外值得玩味的两点,一是我发现拥有伊斯兰教背景的土耳其,普通人的生活,与我们也没有什么大的区别,都很世俗化,这点卡赞西家族的日常生活演绎得很细腻。

另一个是,阿尔曼努斯在伊斯坦布尔,向卡赞西家庭陈述土耳其人90年前迫害她祖母一家的事情,在没有等来卡赞西家庭承认历史并道歉时,她认为是她面前的土耳其人根本不知道,他们和当初犯下那些罪行的人们有什么关系。

是的,我也想知道,人需不需要承认自己的祖先犯下的罪行并为之向受害者及后代道歉,这个社会和国家有没有义务传承这项罪行的记忆。小说在这个问题上,以一个人伦悲剧的出现,戛然而止。

沧浪之友

江苏 沧浪公园

2015年8月17日

(没想到一年后土耳其发生了政变,死伤很多人,而且社会动荡才刚刚开始,又不知道小说描述的人们流离失所的场景会不会再出现)

(我有小说人物关系图噢,需要的可以发豆油给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