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躁动的日本》读后感摘抄

《躁动的日本》读后感摘抄

《躁动的日本》是一本由[日]小代有希子 著 / 翟新 审读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9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躁动的日本》读后感(一):如何安抚历史的伤口

“躁动的日本”,我觉得日本是一时半会也停不下它的躁动了,这本身与此处于岛国是有关系的,正是因为岛国以及地震海啸等天灾使得日本人的心态是物哀以及惶恐的,使得他们躁动不安,时刻想要扩张。《躁动的日本》是一部对日本历史认识问题的讨论思考之作,主要时间是集中在二战的时代,这也是日本一段始终试图篡改的历史,东亚民族之间的历史和解一直没有停止它的脚步,但是日本却一次次地选择遗忘,这真是令人失望。作者找到了日本内阁、外务省和《大本营机密日志》等一手资料,通过对其整理和编写,还原了战前日本与俄国的亲密关系、战时日本与美国的关系,以及对朝鲜、中国等的关系和评价,日本称霸全球的野心在书中昭然若揭,日本的残暴行为令人触目惊心。

看过《东京大审判》的我始终在想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二战的战犯进行审判之后,是否有作用,因为我看到的是他们毫不悔改的面容,甚至是微笑,那么历史惩罚哦他们的肉体,但谁来审判他们的野心,谁来审判日本帝国的野心,而且保证这个世界以后都没有帝国或者法西斯这种政权的出现呢。这是很难找到答案的,我唾弃用高尚的言行来掩盖残忍的行为,特别是说什么侵华战争是为了确保中国在世界文明这一大框架下完成死亡到新生的周期这样荒谬的理由,实在是令人生畏和讨厌。日本在二战时候的军事行动都是经过秘密策划的,而且周密,书中第一章写的是日本和苏联建立假意的友好关系,在拉拢关系之中实施自己的帝国野心,使得苏联也被打个措手不及。我不认为谁可以代表“大东亚”精神,这种理想蓝图根本就是一派胡言,侵略便是侵略,怎可用其他伟岸的词语来修饰。我们都知道到了最后,日本是自食恶果,这个历史故事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停息战争,爱好和平的道理,而且包含了我们如何去面对一个国家的历史,如何去面对昔日的错误等等。

By江焕明

《躁动的日本》读后感(二):巧读日本史

关于日本,中国人都是很憎恨的,因为日本近一百年来的行径在中国人民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曾经他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使日本成为中国人民不共戴天的仇人。而《躁动的日本》这本书被誉为“日本史学界的深刻反省之作”,书中作者提供了诸多不常见的视角和观点。作者小代有希子是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博士,日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借助日本内阁、外务省和大本营的机密文件等一手资料,她全面公正地剖析了日本帝国的野心。通过看本书,可以了解当年的日本侵略历史,认识真正的日本,应为只有学习历史、牢记历史,才能避免历史的再现,通过不断强大自己,来遏制日本这个亚洲的“麻烦制造者”。本书的正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讲述二战前日本和苏俄及美国之间复杂多元的战略关系,展现出日本和苏联之间并没有因为对于共产主义的而妨碍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因为日本政府来说苏联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因为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危及其国家政体,另一方面日本人民憧憬苏联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所以一定程度上摇动了流行于民间和学界的自甲午、日俄战争之后苏联一直被日本视为宿敌的看法。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日本对于中国、朝鲜东亚大陆的霸权争斗及其归趋,其中讲述了早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政府就对中国共产党充满兴趣,并且日本高层认为极有可能将来由中国共产党主宰中国命运,并且早已有意识日本会在侵华战争中的失败。及关于朝鲜,日本高层则希望日本帝国灭亡后美苏能够在朝鲜形成权力的平衡。第三部分,讲述了在连续战败的情境下,日本当局如何谋求战后美苏在远东对立的局面。其中写道,日本当局在当时的情境下,不仅制定了避免同时与苏美两军对决作战的策略计划,还制定了保全朝鲜半岛而体面退出战争的战略计划。这又要动了民间的美军一颗原子弹打蒙了日本的说法。其实并非日本没有精神准备。第四部分,虚构的战争史:欧亚的销蚀,作者解说了日本在历史问题上难释重负的症结所在。显然,本书通过详细的史书资料来再现19世纪到二战结束时期的历史过程,带给读者对于二战和日本欧亚——太平洋战争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可以说是一部富于探索特色和能激发讨论的著作。

《躁动的日本》读后感(三):日本•角色

如果说《躁动的日本》只是在讲日本的历史,那就错了。看过本书才知道它是在讲日本参与的战争,在战争中日本与各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国在战争中的角色。

本书围绕着欧亚-太平洋战争、二战前的复杂大国局面、以及二战日本战败后的生存来展开。可以从历史角度看出,日本是一个很“倔强”的国家,它清楚各个国家的关系厉害,它明白自己国家的强弱,随着大时代的改变,懂得顺应潮流的改革。

1868年,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废除了武士政权,迅速建立起了现代化国家,工业快速发展,与西方签订不平等条约,目的用来保护自己,不仅可以不受帝国主义的侵略,而且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这个时期,美国忙于内战,并且从地理位置上,苏联更加贴近日本。日本与苏联的认识要比美国早,苏联也一直影响着日本的发展。

苏联的文化吸引着日本人,从沙俄帝国时代就开始了,而俄国文化也是距日本最近的西方文化,俄国从经济、艺术、音乐、文学、体育等都深深地影响着日本。但是在欧亚-太平洋战争中,苏联直接对日本帝国主义发动进攻,直接抹掉了日本与俄国的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

而对于美国,个人觉得日本还是认识得较少,从偷袭的珍珠港事件来说,是日本最大的错误决定,而这一事件几乎造成了日本战败的结局。对于中国,日本忽略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在整个二战中,中国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毛泽东说过,“中国革命的胜利将会点燃其他国家和地区广大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的火花,从亚洲的柬埔寨、越南、菲律宾和印度开始,最终蔓延至整个世界。”二战最终的胜利也印证了这句话。中日战争与太平洋战争同时进行,构成了更大的“欧亚-太平洋战争”。

无论是在欧亚-太平洋战争中还是在战后,有一个国家是不可遗忘,那就是朝鲜。朝鲜是连接太平洋和欧亚大陆的战略通道,而且日本战后的生存也要关注于朝鲜。日本对朝鲜的剥削是惨目忍睹的,书中有描写,朝鲜并未沦为日本的战场,但它为了给两个战场提供资源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劳工和兵役被迫使大约400万朝鲜人背井离乡。有的被派往战场士兵或安慰妇……战争后期,日本对朝鲜采取了双重的策略,抵抗美国,抵抗苏联,济州岛成为朝鲜抗击美国防御备战的重点。

从书的制作来说,延续着《中国,被遗忘的盟友》《你没有被遗忘》的风格,目录是书的指引,让我更加清楚和明白章节的主题和内容。

从日本在战争中角色,个人觉得是扮演小丑,它很弱小,但是“不可或缺”。看完书后,我还是久久不忘掉欧亚-太平洋战争中的日本,更不能忘记那些大国扮演着的角色。

《躁动的日本》读后感(四):历史的真相

即使在看一本书的过程中,想法也会逐渐改变。这是我看这本书的一点感慨。 书中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都是讲述日本在战争期间决策层以及民众对俄美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日本方面对于各个国家情报收集分析、战略对策的变更,初看前两个部分,感觉日本一直在下一盘棋,美国、苏联、中国都是其中的棋子,在饶有兴趣的观看博弈的过程中,微微有些不屑,因为毕竟日本不具备下这盘棋的能力与实力,却依然在顽强的做着努力。待看到第三部分谋求战后苏美在远东对立的局面这一部分,开始觉得日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结果,在不断的收集分析中得到谋求最大利益的政治合作与斡旋,即使战败帝国将倾的时刻,即使两颗原子弹已经颠覆了日本的时候,他们依然能够冷静的选择自认为投降的合适时机,间接促成了现在国际间的新秩序,也为自己战败谋求到了想得到的利益,我想这是一个冷静坚忍而又可怕的对手,之前历史宣扬的疯狂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缜密的分析与灵活的变通。这是即使在今日,我们依然要警惕的对手所具备的能力。 我想这本书最想强调的部分无疑是苏联对于世界局势、亚洲局势以及欧亚—太平洋战争走势的巨大影响,之前与日本签订的《苏日中立条约》,与美国的竞赛,宣布投降之后的长驱直入都为我们描写了一个复杂但真实的苏联形象,以及日本对于苏联策略的不断变更带来的深远影响,但更让我们看到的是国际局势表面平静内里暗涌的实质,在环环相扣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利益的均衡状态。而苏联以及之后的俄罗斯做为一个大国,注定在国际事务中占有重要的角色。 最后一部分虚构战争史则让我们看到了日本的回顾与反思,以及对于美国的清醒认识,亚洲人民一直以来对于日本回避侵略战争都是深恶痛绝的,又有多少人会想到这其中也有美国的原因呢?美国驻日本的军事政府为日本人描绘了一副太平洋战争的画卷,其中所有亚洲国家不论强大的还是被侵略的都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美国的部分则被大书特书,并且以教科书的形式不断灌输到日本国民头脑中。这是一种更大的犯罪吧,因为自己的利益关系,而篡改历史,最终可能造成二战的胜利被消弭,而真正的历史被掩盖,我想这是一种更为可怕且后果严重的侵略战争吧,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所幸,日本的部分人民还是愿意探究真实的历史的,所以才有那么多的人去搜集资料、去研究、去各个国家做补偿、去演讲,也才有这样一本书的诞生,这本书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日本视角的战争历程与国民心理,也让我们在数据的罗列中、历史的尘埃中看到历史的真相。就像后记中作者所说的,在纪念仪式上,他们庄严的承诺:将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起码,要让他们了解,曾经犯过什么样的错误。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躁动的日本》读后感(五):日本的心思

日本的心思

——评《躁动的日本》

文|杜子腾

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即将迎来,而我们这一代对于老一辈人感同身受的战争经历是否记得?我们眼中的二战史又是以何种姿态呈现?

看一看当前主流史观片面的陈述在教科书、电视剧以及宣传领域的表现,不得不说我们的了解和认识还停留在意识形态的桎梏里,难以从更加宏大的历史环境与背景中还原历史的原貌。“手撕鬼子”只是艺术领域渲染仇视的感性化表达,除了激起民族主义的“幽灵”外,无益于对历史真正审视。

二战之于中国人,似乎就是日本的侵华战争,这样的视角,无疑是缺乏全局认识的。进一步说,我们大陆的教育更是在这种侵华战争的背景下刻意回避了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历史功绩(虽然,近几年有所好转),所以,我们的历史认识在多大程度上是被塑造的,每个人都值得思考一番。

《躁动的日本》可以说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作品。究其原因,其一是著者小代有希子对于战败前日本战略观的有理有据之分析;其二则是机密文件和绝密档案的一一曝光。除了这两大原因,还有颇值得一提的战前日苏关系、日美关系以及日本分别与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关系。这几大关系的梳理是整个日本战败前决策的关键点与权衡所在,同时让战争以一种日本决策高层的视角还原,这对于了解战时日本以及战后日本都将是不可多得的材料。此外,将“太平洋战争”的提法抹去,重新还原“欧亚—太平洋”的历史原貌,则是本书在层次上的拔高之处。今天是昨天的儿子,而下梁之歪则源于上梁之不正,今日日本的历史史观之形成完全拜昨日战略决策所赐。若要探析今日日本之行为,回归二战时的日本以及更久之前的日本是不是更加明智?

小代有希子的观点综合而概括之,则是日本对于一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对于英美国家控制下自己作为亚洲国家主体性身份的不被认同。重建世界秩序,以其庞大的“大东亚共荣圈”为战后亚洲秩序的设想,联合德国、意大利组成了轴心国。“亚洲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与“让亚洲人管理自己的事务”成为“最好”与“最坏”的目标打算。显然,排除欧美势力的渗透是日本的当务之急。在这样的构想之下,日本与苏联的关系理应是“惺惺相惜”,互有支持。但亚洲主体性的构想在当时不得不面对意识形态上的难题,这就是苏联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渗透,这加剧了日苏关系的复杂性。但是,对于社会主义苏联亚洲身份之认同始终大过了意识形态领域对苏联的阻击,这也是小代有希子通过历史与大量数据使我们嗅到的一股清新之气。

除此之外有关对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判断,同样不离日本亚洲主体性的构想。依附美国的国民党政权之胜利显然是有悖于其战后亚洲的构想,所以你会看到日本对共产党延安政权的支持。而对延安政权的支持则基于其与社会主义苏联和而不同的立场以及共产党领袖毛泽东政治强人的判断。这一点很耐人寻味。

而日朝关系以及基于朝鲜半岛的苏美中日的力量博弈,小代有希子都有着极为卓绝的回顾与论述,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总而言之,以单一的视角与回望历史,后果只能是脑残式的叫嚣。与其冲着日本飙国骂,不如捧着本书看国势。什么时候理智胜过了肾上腺激素的分泌,什么时候你才能坐下来真正议事。读懂了战败前日本的心思,我们再来回望我们的历史,你有什么新发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