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干校六记》读后感1000字

《干校六记》读后感1000字

《干校六记》是一本由杨绛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6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干校六记》读后感(一):读后小记

改造实是没有什么用途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除非能剧烈的共情或是发自内心的羞愧,不然大概只会愈发痛恨吧。

象牙塔有七情六欲,会心痛,会怜悯,这是人的基本,不过有些高级知识分子所怀揣的怜悯总是高高在上,总感觉永远都站不到群众这一块。虽然说现在这个时代,我们现在都追求物质享受和精神富足,但是是否我们可以在自己追求物质享受的努力中去发觉这些高级知识分子难以反思这种奋斗背后的存在的不公平性所留下的文字其中的嘲弄

《干校六记》读后感(二):先生,终于回家了

杨绛先生今日逝世,享年105岁。昨晚也梦见母亲和奶奶一起仙逝,我哭着对在厨房抽烟的父亲说我们都没有妈妈了。不想在下午第一节古代汉语课间,新闻说您凌晨走了。我悲恸大哭,可又不想人发现,心里说,您终于回家了!您终于回家了!和默存 阿瑗团聚了,一人在人间太孤单。虽不舍,却宽心。每每看您的书都有一种淡然之气,觉着跟您生活能在一个时代同一片天下覺得不可思议 荣幸之至。两小时看完干校六记,无戾气又纯真的你们,永远怀念,一路走好。

《干校六记》读后感(三):干校六记

这是第二次读了 第一次读的时候可能没认真看,就觉得只是记录十年浩劫的一本书,就像一本日记,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留给自己看,留给史学家去研究。现在重复第二遍,读出来杨先生的豁达与隐忍。十年浩劫后,多了懊悔 反思 批改 感怀感伤,杨先生却另辟蹊径,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像是道家常一样,把一件件小事娓娓道来。虽是小事,也能让人从侧面看到了这个荒诞的十年的概况,感受到残存的温情,耐人寻味。 杨先生是一个伟大的女性,她坚强 洒落 朴实

《干校六记》读后感(四):干校六记

读此书,感受到的是那一辈知识分子对所遭不公正待遇的控诉,当然,不会是直白道出,而是通过种种劳动、种种经历记录着那段岁月,留下自己对它的认识。也不尽是愤怒、埋怨,而更是一种极其平和的描述,把这些记忆讲给后人听,而亲历这种种的作者本人呢,竟毫无波澜。这个感觉,之前读《万历十五年》也有,很是惊叹黄仁宇那审视、描述历史的平静。难得的是杨绛先生是亲身经历者,却依然能过滤掉主观的成分,或者将那主观成分隐藏在文字之中,等待读者的发现,从而做出自己的评判。 印象比较深的有与老大娘挑选疙瘩菜一段,还有收养“小趋”以及冒险与锺书会面几处,都是如实景在眼前的,令人难忘。读者自可体会。

《干校六记》读后感(五):先生。

听了道长的《一千零一夜》觉得该来看看这本书。书名以《浮生六记》为源应该是很有趣的,当然,也确实是“有趣”的日常,干校的日常。和看老周的书一样(每次看老周的书,都不自觉地忘记他是个盲人),看这本书总是容易忽略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杨绛先生书里的钱钟书先生是那个戴着眼镜精神干练的学者,是拆字解梦用小聪明安慰妻子的丈夫,带着骨头喂小趋的先生,是一个善良的有趣的为从没如此受欢迎而无措的大男孩……只有些一笔带过的内容告诉我,他是受尽迫害的疾病缠身的老先生。书里反复提到的“我们”“他们”“”咱们”这些令人不舒服的字眼,让人难以忽视这特殊历史背景,先生只用一句话就标明了态度。“我们只是舍不得祖国,撇不下‘伊’——也就是‘你们’或是‘咱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