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俄国革命史(全三卷)》读后感100字

《俄国革命史(全三卷)》读后感100字

《俄国革命史(全三卷)》是一本由[苏] 列夫·托洛茨基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8,页数:132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俄国革命史(全三卷)》读后感(一):托洛茨基的书之前读过两本

一本是他的自传,一本是《斯大林评传》。

这本书刚刚读完第一卷。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的理论水平和文笔确实都非常好,逻辑也非常清晰。这样的人写这样的历史,具有可看性。

只是从现在的观点来看,纵使他的描述是客观的,可是他的很多评论无可避免地会带上时代的烙印,比如阶级斗争的立意和分析等。

依然值得收藏。

《俄国革命史(全三卷)》读后感(二):读托洛茨基《俄国革命史》

很久没有读书了,最近的状态确实不行,好在已经基本恢复

p306 无论是按照自己的心理气质,还是根据自己所从事的党的工作性质来说,斯大林都代表着完全是另一种类型的布尔什维克--坚强的,而理论上和政治上都很粗浅的组织者。

P315 列宁归来的凯旋仪式--仪式感很重要。其他装甲车都关了灯,列宁乘坐的那辆车子聚光灯射出的明亮光柱穿破了黑暗。

p1179 托洛茨基没有看到苏联的毁灭。

p1208 简短的法令:取消了土地私有制。

《俄国革命史(全三卷)》读后感(三):有感于斯

我们老头子――托洛茨基――的这本著作是我的马克思主义和托洛茨基主义的入门书,也是我目前为止读过的仅有的两本几乎每章都有独立价值的著作,另一部是考茨基的《基督教之基础》。

我是在今年一月份开始读这本书,大概读了半个月而读完。说了惭愧,我的马克思主义入门书几乎都是在这半个月里读的。这本书几乎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各个领域,从基础理论――也包括不断革命论,到民族、组织、心理,还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争论的一段历史。虽然如此,也并不意味着这本书本身的叙事并不重要,革命青年需要教材,但不只是理论,还需要活生生的例子,而不是官僚战无不胜的神话。俄国两次革命便是绝佳的例子。

顺便一提,也正是这部著作确立了列宁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至于本书绚烂的文笔,便远非我所能描述了。

《俄国革命史(全三卷)》读后感(四):谁的历史特权?

这本名著中最要紧的是,我下面要提到的一句话,即:

“[……英国至少有好几个世纪让自己支配。它是资产阶级文明的先驱。它没有处在外族的压迫之下,相反它把越来越多的其他民族置于自己的压迫之下,它剥削整个世界。这种境况缓和了国内矛盾,滋长了保守主义,促使大量脂肪以大地主寄生阶层、君主政体、上院与国家教会的形式稳定地沉积下来了。由于英国资产阶级发展与众不同的历史特权,因此与弹性结合起来的保守主义也就从制度发展成了风尚。……]”

为什么?因为,这段话可以从多个角度与维度解读出许多的东西。当然,由于时间的有限,我在这仅提一点,即:

我们现在都知道USA的“历史特权”来自于大英,那么这是“启下”。那么,依照这个“启下”(英传U)的实践,与物理上的理论(“物质不灭定律”),那大英的“与众不同的历史特权”也必然是“启下”(相对来说是“承上”),那这个“承上”中,这个“上”是谁呢?!

《俄国革命史(全三卷)》读后感(五):【转】张建华:托洛茨基《俄国革命史》的历史思考和史学价值

【作者简介】张建华,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世界现代史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化交流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俄国(苏联)思想文化史,俄国(苏联)外交史,中俄关系史与俄国汉学史等。近年来出版的专著有:《帝国幻象:俄罗斯“国家形象”变迁与他者视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帝国风暴:大变革前夜的俄罗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思想之镜:知识分子与苏联政治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俄国史(修订本)》(人民出版社,2014)、《苏联知识分子群体转型研究1917-1936》(,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