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年轻可以一无所有》读后感精选

《年轻可以一无所有》读后感精选

《年轻可以一无所有》是一本由薛涌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14-11图书,本书定价:36.8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年轻可以一无所有》读后感(一):要有一种修养和历练,才像贵族

通过本书,了解到美国近期的一些情况,教育也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perfect.社会的反叛体制和民主体制到是挺好完的,中国有中国的特点,美国跟中国不一样。中国很多东西都是渐变式的,也好也不好,这个都是辩证的,哈哈哈,这个话很搞笑。其实也挺好的。

这个书名字特别好,原来以为是一般的励志读物,翻开一看,内容特别清晰,有阅历,对社会的感知也是针灸时弊。这样的作者是有潜下心来学习和做学问的,不像有的那什么。这个书名还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对中美青年文化的一种对比,老屌丝致青春。青春区区五千天,要有一种修养和历练,才像贵族。

《年轻可以一无所有》读后感(二):青春,我们该怎么理解

第一次读薛勇的文字是来自于他的《一岁就上常青藤》,还作为任务写了读后感,这次刚买到的书,他的新作《年轻可以一无所有》。选这本书,是看了那句话——清贫的年轻时代,是人生的幸福美感所在,你失去了对这种东西的感受力,你就失去了生活。翻开书的第一页,就又看到一句能拂栏到心坎的话——生活中最大的幸运,就是没有把自己的青春贱卖,我觉得这个幸运后应该加一个之一。书的前言里的一种观点,可以为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生活方向提供参考,那就是文章中所说,为什么70、80、90后面对的生活,会如此之事与愿违,我们所经历的生活是如此之艰辛与苦楚,甚至失去希望。这是一种作者(60后)人生经历的观点,从一个角度展现给我们,每当我看到这种能以自己所经历,所学,所悟而表达的拓宽我的心智和眼界,引起我思考的文字,总会让我肃然起敬,并不断增强我想知道更多,想能有更多自己想法的渴望。青春依旧在,诸君共勉力。

《年轻可以一无所有》读后感(三):值得再读的文章

《保住你的牛仔裤》

守好自己的资产:知识和健康

《决不贱卖的青春》

要尽可能把青春投入自己的发展,而不是廉价拍卖。

《青春的陷落》

《挚友如指》

一生中真正的朋友用五个手指头就可以数过来。

《青春应该如何投入》

《成功不值得你投入那么多》

《听人安排的青春》

《中国的品牌何以失败》 Nike与李宁

《为所有人拓宽途径》

《物欲能够塑造成功吗》

《“金钱万能”的国度为什么不会算钱》

《博士生是不幸福的群体吗》

《年轻人,你凭什么住大房》

要什么,自己去挣!

《拼爹时代的恐慌》

《乔布斯:快乐的蜗居蚁族》

《不会跑步,却懂跑鞋》

《生活不是买来的》

《时髦的人难成功》

《还是Out一点吧》

《年轻人正在变傻吗》

《什么是富足》

《怎样变压力为动力》

《承压训练法》

《光读书,没有用》

《劳动是最好的教育》

《习惯界定着青春和人生》

《年轻可以一无所有》读后感(四):思想的束缚与解放

薛涌先生的新书《年轻可以一无所有》是一本杂文的汇集,每一篇的长度差不多都可以在十分钟以内的时间读完。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多半不愿意去读大部头的著作,这些文章正好适应了当下的阅读需求。

薛先生的文章特点就是观点鲜明,语言也很犀利。如果他的观点与你的价值观本就一致,读来是很有酣畅之感的。而如果他抛出的观点你并不赞同,初读多半不太愉悦。细想想,那些你初读起来不爽的观点,恰恰是因为我们的思想被束缚的太多,许多观点不经自己的思考就轻易的接受。在中国教育普遍缺乏的不是知识的讲授,而是批判性思维训练的缺失。

薛涌在美国读书教书了很多年,对于美国的教育体制及教育理念有着比较系统的了解,而他在中国国内接受直到大学教育的经历使他成为比较教育最有发言权的一批人。像我这样从没出过国的教育工作者,正需要读到这样的文字,来解放我被束缚了30多年的思想。

当然,既然是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对于作者的“新”观点,当然也不会全盘接受,特别是这本书的主体受众---年轻人,我相信大部分读者会对作者的观点很赞同,因为书里的世界与我们身处的环境有很多不同,而这些不同会让我们有中国不如美国之感(很多地方的确如此)。但如果全盘接受书里的观点,那我们的思想也不过是从一个束缚走向另外的束缚。

其实年轻本身就是最好的,任何事情都不会是白经历的,希望这本书能够助你摆脱束缚,而不是在教你如何去活。

《年轻可以一无所有》读后感(五):好段

《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戴维·布鲁克斯有一次吐露了真言:大概所有功成名就的中年人,都宁愿把自己的金钱和地位统统放弃来换回年轻。 怪不得有人担心:人类伟大的创造,往往是在孤绝的环境中诞生的。如果你几分钟就收发短信,上微博,怎么可能还有安安静静想问题的时空? 媒体成了全民行为艺术的竞技场,谁还管你权威不权威? 其实,这种通过自拍记录下来的,并不是生活,而是生活的停顿。 自拍也好,他拍也好,有一点是共同的:它们所记录的,都是我们生活消失的时刻。 通过消费而形成的自我和个性,几乎全是虚拟的,消费甚至会把你的自我和个性掏空。 我一直主张,靠文字为生的人,不是说好听的话让人舒服,恰恰相反,文字之所以有意义,在于其总让人有点不舒服,逼着人面对不那么辉煌的甚至不愿面对的自己,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这样才能进步。 泰勒·柯文说到:工业化使体力劳动机械化、自动化。信息时代连脑力劳动也自动化了,有一系列智能机械替你动脑子。但是,这种智能机械,还要由人来设计,被人所操纵,只能在和人的创造性互动中发挥优势。能够发明这些机械的,具有和这些机械互补能力,并与之能够进行创造性互动的,即顶尖10%的创意阶层,会独揽创新的果实。而那些只会享受这些果实的人,其实都属于被智能机器所代替的人,会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或者可以说,创造时髦的会越来越火,赶时髦的则会越来越沉沦。 汉斯·塞尔耶说过“人不要试图回避压力,就像我们不要试图回避食物、爱情、运动一样。真正摧毁我们的不是压力,而是我们对于压力的态度。” 西方有句谚语:留意你的思想,因为思想会变成言辞。留意你的言辞,因为言辞会变成行动。留意你的行动,因为行动会变成习惯。留意你的习惯,因为习惯会变成品格。留意你的品格,因为品格会变成你的命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