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无知》的读后感大全

《无知》的读后感大全

《无知》是一本由米兰·昆德拉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0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知》读后感(一):孤独,流亡,回归,故土

不喜欢米兰昆德拉说成是文艺,他的笔锋更像是探索心底世界的利刃,米兰昆德拉的作品的确是不好读,故事浅显易懂,但,再深入,往往很容易迷失。印象深刻的是《无知》中对孤独的解读:孤独一词具有更为抽象更为崇高的意义:独自穿越生命而不用任何人关心;说话不用人关心;经受痛苦而不用人怜悯。 流亡主题与大回归,两者的对象一样,对象都是故土,最后的结果又回归到了故土,但是相对故土的那段空白,又无法把流亡期间的喜好所感受带回,就像聚会时,准备的葡萄酒,二大家则更喜欢啤酒,不好拂了女主人的好意,开了的葡萄酒。 这里的无知,更像是是时代背景下的回归后的麻木的无处宣泄,回归后彻底被撕碎的无法愈合的深渊。

《无知》读后感(二):人人无知

昆德拉真是个机巧的人 他笔下的n多个故事都是主人公开始时看似没有关联而当结尾时你却突然醒悟 冥冥中 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曾经渴望逃离的叛逆流亡者回到家乡 而后又义无反顾的离开 除了和女主的艳遇 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 也没有带走 女主在渴望融入中做过挣扎 最后觉得自我醒悟 选择了放弃 渴望离开 以为抓住了命运送来的救命稻草 谁知确是一场玩笑 男主记忆中的事件和留在别人记忆相同的事件 却是大相径庭 可见我们的记忆并不可靠 当我们对过去进行品头论足 反攻倒算的时候 我们是否考虑 先对我们自身的记忆进行一番品头论足和反攻倒算 我们是流亡者 但不代表我们身上注定只能充满悲剧因素 我们可以过得很好 外界无知者的惯性思维 反而会成为他们正常生活的真正干扰 最后女主的老公和岳母上了床 女主也和男主上了床 女主的密友竟是男主的初恋 每个人都自以为自己知道的很清楚 其实 我们人人无知

《无知》读后感(三):21.04.23

“人们不断地批评那些歪曲、重写、伪造自己的过去,或是扩大某一件事的重要性而不提另一件事情的人,这样的批评是公正的(他们不可能不公正),但如果在此之前不做另一项更基本的批评,也就是人的记忆本身的批评,他们就不具备重要性,因为人的记忆,可怜的记忆,真的能做些什么呢?它只能留住过去可怜的一小部分,没人知道为什么留住的恰恰是这一部分,而不是另一部分,这一选择,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在神秘的进行,超越我们的意志和我们的兴趣,我们将无法理解人的生命,如果我们竭力派出下面这一最为明显的道理:事实存在时的模样已不复存在,它的还原是不可能的。 对未来,任何人都会出错。人只能对现时有把握。可果真如此吗?人真能认识现时吗?能对现时作出判断吗?当然不能。不知晓未来的人怎能理解现时的意义?如果我们不知道现时会把我们引向何种未来,我们怎能判断这一现时是好还是坏,怎能说它值得我们支持我、怀疑还是憎恨呢? 当然,人不吃人肉,这会让他们感到恐惧。可这种恐惧反而证实了人是有可能被吃掉,被咀嚼,被吞咽,变成粪便的。而米拉达知道,对被吃掉的恐惧只不过是另一种更为普遍、源自于整个生命深处的恐惧造成的结果:对于肉体,对以肉体形式存在的恐惧。”

《无知》读后感(四):生活本来就是用来遗忘的

#在这个世界上,她无法向任何人倾诉,因为人人都在唱歌,都在嚎叫;在这个世界上,也无人与她倾诉,因为人人都在蹦跳,都在舞蹈。

#今天,不问我们是否喜欢听音乐,音乐都在嚎叫,随时随地。

音乐就这样牺牲在音乐的脏水里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回忆往往多于对方对他的回忆;首先是因为记忆能力因人而异,还因为他们对于对方的重要性不一样

#往往在年少时,过去生活的历程微不足道,人的怀旧之情才是最为强烈的

#人生只有一次,他想到别处生活

……

所有人都在遗忘着,也被遗忘着,记忆并不可靠,生活的变故也并不可靠,如果只是按照心里的记忆去寻找给过你快乐和信仰的地方和人,也不会完全重现那些快乐的时刻,自从离开以后,你已不在是你,那个地方也在不断的变化,那些快乐也不再是原来的快乐。

对于离开以后的事情我们一无所知。也不要奢求任何人能够记住我们自己,生活本来就是用来遗忘的。

米兰昆德拉的书总有一种让人低沉的无法言说的阴郁感,看起来书中描写的生活似乎轻松实质却沉重,而且总能写透人之本性,揭示性、死亡。后面继续拜读三部曲的其他两部。

《无知》读后感(五):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时间的长度

假设人的寿命是八十岁。每个人差不多都是按照这个期限来设想和安排他的生活的。我刚才所说的,所有的人都知道,只是大家很少意识到分给我们的年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一个外在的特征(如鼻子的长度或眼睛的颜色),而是人的定义本身的一部分。能使出浑身解数活上两倍长时间的人,也就是说一百六十年,跟我们不属于同一种类。在他的生活中,一切都将不同,爱情、抱负、感情、思乡,都将不同。一个流亡者在国外生活二十年后,回到祖国,若眼前还有一百年,他就不怎么会为这大回归而激动,也许是因为对他而言,这根本不是回归,而仅仅是他漫长的生命路程中拐的无数的弯中的一个。

因为祖国的概念,从这个词高尚的情感意义而言,是与我们相对短暂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生命赋予我们的时间少得让我们没法去依恋另一个国家,另一些国家,另一些语言。

情色关系可以填充整个成年生活。但如果这段生活太长,厌倦会不会在体力衰退之前,就扼杀兴奋的能力?因为在第一次、第十次、第一百次、第一签字或第一万次交欢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何况是这一重复行为变得刻板,或者滑稽,甚至不可能的界限?如果逾越了这一界限,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之间的爱情将会如何?会消失吗?或是相反,情人会把他们生活中的性爱期当作真正爱情的野蛮的史前时期?回答这些问题,就如想象陌生星球的居民的心理状态一样轻而易举。

爱情(伟大的爱情、唯一的爱情)的概念,有可能也产生于赋予我们的时间的严格限制。如果时间无限,他会如此迷恋死去的妻子?我们得早早死去,我们什么都不知道。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