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现当代建筑十五讲》经典读后感有感

《现当代建筑十五讲》经典读后感有感

《现当代建筑十五讲》是一本由董豫赣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8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当代建筑十五讲》读后感(一):简评

现当代建筑流派芜杂、学说纷纭,自现代主义开启对折衷主义建筑的反叛以来,现当代建筑就在各种理论中曲折前行。纵览这百余年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主义艺术、集体主义、符号理论、后现代思潮等文化哲学运动的痕迹。现如今,消费主义又占领了建筑理论的高地,于是,建筑的坚固、实用似乎让位于惊奇的外形,人们满足于观看城市中新的神迹,肆意发泄着猎奇的欲望。书中最后将视角转向东方,在比较了中日之间的建筑思潮和建造实践的现状后,对中国当代建筑的进化方向进行了探索,并对中国传统建筑——尤其是“小木作”——蕴含的弥合建筑与自然之间鸿沟的价值给出了颇为公正评价。也许,解决当代建筑困境的答案,就隐藏在被我们忽视的小木作中。

此外,董豫赣老师在文字中充盈而出的情感,也为本书增添了一分浪漫的文人气质。

《现当代建筑十五讲》读后感(二):宏观的路径

不得不说,董豫赣是一个文笔非常好的建筑师。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也深刻的感受到他海量的阅读量读。文章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开始,讲了柯布西耶,赖特,密斯,康。。。作者不乏独到的见解:建筑是固体的书本,印刷术杀死建筑,消费时代促使的建筑大生产,消费时代引发的奇观建筑,瑞士建筑师沉重的思考,日本建筑美学的抽象以及他们对建筑与自然的思考,建筑与废墟的类比。整本书读完是酣畅淋漓,觉得不像一般的理论书一样有很多空话,废话,甚至几处还可见作者的幽默风趣。

读完这本书,也不得不引发自己对于建筑学本质的一些思考。在现在消费时代的大背景下,建筑奇观屡屡出现。走什么样的道路,才是建筑学发展的合理方向?材料,构造,结构,我们是否应该深入到这些建筑学本源的东西中去,而不是做一些“奇奇怪怪”造型的建筑。

《现当代建筑十五讲》读后感(三):建筑的诗

我虽不是建筑系的学生,但却多少沾了点边--读的是工程管理。可是却对建筑情有独钟,最早接触的课外建筑读物是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一开始不懂讲的是啥,并无太多惊艳之处,觉得勒柯布西耶的法则平平无奇。后来只看了教科书,但教科书虽然比较系统,却不广泛,往往需要自己向外拓展。

再然后便是偶然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了这本建筑十五讲。这本书按照时间论述了不同派别的建筑大师的作品和理念。开篇就挺唬人,着实是吓着我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确对建筑有这独特的了解,但是对于一个半只脚的非建筑系学生而言,实在无法理解文学杀死建筑,而全篇插入的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让我怀疑我根本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是写到建筑大师的时候,真的很激动,勒柯布西耶的朗乡大教堂,赖特的流水别墅,以及安藤忠雄等日本建筑师,竟然还有何陋轩。但是文字实在难读,对了好久仍然没有读完,对于非建筑的门外人而言真的有点吃力,所以给了四星,但是对于一个想了解建筑的人而言,仍是不可多得的一本书。

《现当代建筑十五讲》读后感(四):建筑是流动的诗

作者用诗歌和散文的形式,洋洋洒洒地来记述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可以感受到流淌在他内心深处的对建筑理论与实务的热爱和喜悦、以及陶醉的幸福感。

作为读者,特别喜欢斯卡帕这一章节,也深深地陶醉于如下的语言与观点:

存在于事物间的美,首先是让人惊讶,然后才是认识,最后是对美的表现。

思想是感觉加秩序的体现。

学校源于一位有表达欲望的人,他在一棵树的阴影下,情不自禁地有所表达,有的人来听,有的人走了,还有些人听得投入,就找来朋友和孩子一起来听,人群就这样聚集在一起,学校就此诞生。

阅览室是非个人的,它是读者的沉默和书籍的相会。

如同所有艺术一样,建筑也应当保留那些能够揭示事物建造过程的痕迹。

并非所有房屋都属于建筑艺术,自然光是唯一能使建筑成为艺术的光线。

康的秩序意味着以服从的方式被同化,斯卡帕的对话则要求在缔结整体性时,还需保持对话双方各自的独立性,不同部分因此将呈现出无法被同化的片段性。

《现当代建筑十五讲》读后感(五):如此迫切的需要建筑

最近对于建筑的喜爱,已经到了迫切。源于春节期间在巴黎和柏林的徘徊。

本是想去博物馆,没想到回来之后最让我心心念念的,竟然不是卢浮宫、不是化妆品,而是柏林这座城的现当代建筑!以至于回来之后的好多天,脑子中依然不时浮现出那些朴素大气的建筑、那些干净明亮的落地窗、那些简约高档的室内设计……于是忍不住翻出来这本《现当代建筑十五讲》,打算一天一讲的细细体味。

看过实物有所感触再由于是急迫的需求再回来的学习,比当时被动开始的学习自是会让人体会更深。柯布、赖特、密斯、康,几乎是一天一人,边想边读,虽然有些地方依然吃力。终于开始思考现代建筑对当时仿古重装饰的突破(这一部分还要感谢《源泉》几乎同时期的阅读),开始思考流动空间、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开放还是隔离关系、流动空间、转角、光线。开始关注工业化、消费升级甚至思潮这些“建筑之外”对建筑的影响。开始慢慢理解建筑风格变化和突破源于当时社会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

柯布还是在我印象中留有深刻印记的那个柯布,于是忍不住在网上找到朗香教堂、萨伏伊别墅的图片反复去体会。而这次再翻,几个日本建筑师的作品倒是让我有不少意外,尤其喜欢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水之教堂、水御堂、住吉长屋,甚至不劣于柯布。

从老董口中说出,建筑本身便有了深邃的思想。于是决定在我后续了解建筑的过程中,依然随时翻翻这本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