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来世今生读后感锦集

来世今生读后感锦集

《来世今生》是一本由朱天衣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3-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来世今生》读后感(一):淡而有味

写从小到大的人与事,所谓“生活札记”。

比起朱天文、朱天心两个姐姐来,朱天衣的文字似乎缺乏些许天赋,但却充满生活的自然气息——恰如有评论说这本书“ 太过生活化 ”,在我眼里这是优点。

童年玩耍、居家旧物、寻常见闻……对于很多人来说过目则忘的这些在她笔下都是鲜活的存在。透过情感的眼睛,目之所及则物非物、人像人。写成长“情欲如此磨人,慢慢青春如何消遣”;写其父“对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深情款款,却也安然处之,不耽溺也不恐慌”;写自己“把物质欲望降到最低,便可剩下许多赚钱的心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姐姐笔下难以理解的妹妹恋情,回到当事人记忆力也发生的自然而然——“看到年轻时的自己大喇喇谈死谈生,直冒出一身泠汗,但借此也窥见了自己的蜕变”。翻开过往的日记时也是一样的感受。

那些无聊时光的慨叹、无所事事的行径往往源于自身情感的匮乏。灵魂的饱满何其重要!

尽管对外宣称祖籍是山东临朐,朱天衣一家与自己算是老乡——如其所述,她曾祖父一辈便南迁至宿迁。所以她笔下的朝牌饼和宿迁话里的故事对自己来说分外亲切。

宿迁朝牌

另外,读这本不厚的书倒让自己查了多回字典:踅、唧唧啾啾、阙如、延宕、发噱、茹素、窅窅……归之于两岸文化差异能让自己得到点安慰。

《来世今生》读后感(二):笑逐生长的文艺台湾

《井冈山报》书话专栏:

因在乡间度岁,我特意捧来朱天衣的这本乡居生活札记。早春的深夜哈着气读完,再看封面,发现我是误解其封面和书名了。这本新作,莫如说是台湾的朱家三妹朱天衣在她的山居园林中写下的一系列生活随笔。四部分内容,我偏爱前两部分“初长成”、“一家人”,后面稍稍流于琐碎,但并不影响书中所凝结的一代文学世家自由生长、彼此照拂的真挚情怀。

许是朱家最小的女儿,朱天衣生就一颗清澈烂漫的童心,对生命的纯真情怀,在世事冲刷下保存完好。这也正是天衣和她的文字最可爱的地方。自幼在父母的影响下接触大自然,养各种各样的动物,十年前,为了自己的动物同伴有更好的生存环境,天衣开始了潜居山中的岁月。她亲自选址、建造了一个山居的家,与上百株桂花、三五十只猫猫狗狗、八哥鸟、母鸡大鹅们同生共憩。嗅着当地原住民的烟火、客家人的炊烟,天衣写起多年前眷村里的台风和童年,三姐妹的小时候、父母的恋爱和家庆、开明的家风与严苛家教。在那个纯真年代,来自于父母的照拂和放手,朱家三姐妹自由生长,热爱读书,热爱大自然和动物植物,对万事万物保持新鲜的生命体验。生命永远不会是一样的,如此便是她们各自丰盈而充实的精神质地。

作为知名小说家朱西宁和翻译家刘慕沙的三女儿,大姐朱天文、二姐朱天心少年得诗名,而小妹朱天衣青春时节爱好音乐与剧场演出,曾以民谣《深秋浓浓的枫红里》获得金韵奖。一代文学世家走出来的朱家三姐妹,却走着各自不同的生活道路,时光兜兜转转,天衣最终也执笔写起文字,将年少时得到的文学滋养、家风家传与厚厚人生历程悉数铺开。

回忆里,她是二八少女,依然活在那个属于她们的黄金年代里,有父母爱疼,有姐姐玩闹,还有诗书文艺葱绿生长的怀旧气场。如此便是书中动人之处。一代文学世家的烟火气漫漫逸出来,叫人忍不住追想那个纯真年代,那里有笑逐生长的文艺台湾,有恋恋岛屿的最美气质。

注:《来世今生:台湾山居生活札记》朱天衣著中信出版社

《来世今生》读后感(三):“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偶然看到本书,便准备开始读几本朱氏三姐妹的书,虽说久闻她们的大名,但还真是一个字都没看过,连三姊妹的长幼顺序都不知是怎样的。《来世今生》这本书是散文集,刚好是最小的妹妹朱天衣回忆童年、家人、琐碎的一些内容,对她们的家庭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从书中得知,朱天衣是1960年生,大姐朱天文比她大4岁,二姐朱天心比她大两岁,或许因为跟二姐年岁相近,她回忆和二姐的童年趣事多一些,大姐的很少,从她零碎的描述中,大略能窥得那个时代到台湾去的“外省人”生活的大背景,她们从小又是在眷村长大的,对眷村有很深厚的感情。

背离故土在眷村生活的人有着不一样的人生百态,不论是民俗还是情谊都别有味道,朱天衣那时年纪小,记得最多的就是和小伙伴的各种疯玩,还有邻居之间那种亲睦的气氛。而她们三姊妹的性格是完全不同的,反过来又看得到她们的父母润物无声的教育背影。

她的父母经常收留流浪动物,这对朱天衣产生了影响,她格外地亲近各种动物,进而后来选择陪伴动物伙伴的山居生活;她母亲做得一手好菜,又经常周济朋友们,家里的食物储备丰富,朱天衣对吃食也有兴趣,懂得烹饪;她有个神父小舅舅,父母也有宗教信仰,常怀感恩之心,能看出来对朱天衣的影响同样深远,感恩、诚挚、信仰灵魂的轮回;至于文学方面,从小她们姊妹们就处在父母忙着写稿的环境中,她们都自然地很早开始了文学创作,家庭的文艺氛围很浓厚,二姐朱天心十多岁就开始拿稿费给大家买东西,朱天衣也曾在十几岁的少年时期无意间获过歌唱方面的奖,拿过制作唱片的酬劳,当然,对于电视、流行歌曲、连续剧这些,父母对她们是管控的,并不想让流行文化过多地影响她们。

父亲的君子之风、对孩子的深厚情感,以及母亲的宽容和开明,都从文字的缝隙里飘散出来,虽然那时他们的家庭并不富裕,还有三个小孩要养活,但给年幼的朱天衣没有留下什么苦涩的回忆,她的童年是快乐无忧的,而她也常愿怀想童年。

从文中还能看出两岸关系几十年来的发展,最开始两岸音讯不通,朱天衣的父亲离开家人只身去到台湾,成家立业,但他一直从骨子里认着他是山东人的根,即便从祖辈开始已迁离了山东。再后来,他们会回大陆探亲,回祖籍宿迁,回南京姑姑家团聚,这种分别多年又重聚的情感,隔着时代的阵痛,分外亲浓。

其实这本书里朱天衣的表述都很朴素,每篇文章的篇幅也都不长,是以前的专栏合辑,她想起什么就写些什么,稍显零碎了些,但一点一滴地聚起来,就拼凑成了她童年时代的模糊背景,少年时代的懵懂青涩,成年后的质朴真纯。

每个人的记忆都是有色彩有味道的,当朱天衣回忆着过往,她感慨要珍惜今生,胜过对来世无谓的等待。

过往或许并不完美,也不光鲜亮丽,但它是独特的,造就了今日的自己,善待过往,善待自己,善待天地万物,一切的一切,都是注定的美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