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白痴读后感摘抄

白痴读后感摘抄

《白痴》是一本由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页数:7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痴》读后感(一):我怕你们,也怕自己,最怕的是自己

这个版本很差,不过陀是真厉害,看的时候能忽略这个硬伤。书里每个人都是哲学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阐述的都很到位,其实这都是陀一个人的想法,他把这些鲜明的观点加入到每个人身上,冲突但不矛盾,大场景的编排看的时候不禁会想电影里会怎样拍,如果了解的过快,了解的深度应该不够,我以为看完就完事了,才发现思考才刚刚开始。

《白痴》读后感(二):我可能读了假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上下两本很厚,原本五个字可以写精彩的事,必须用五十个字,一点余地不留,一丝含蓄没有,写得太尽很不高级。连篇累牍只管磨蹭一个场景,节奏慢得无法接受。 接着说情节,接连更换场景,列车、聚会、餐厅各类大场面不一而足,尽管恒定的设定——公爵是个白痴,但是18XX年的沙俄人民真的可以做到任意公共场合,任意陌生人闲侃随便谈论个人隐私,且女主和其大量拥趸都在这些基础上丰富延伸。尽管是艺术加工,但如果不幸是真的,真欣赏不了,这些甚至比不上浮夸到底的《娜娜》。

上一本《罪与罚》的预判不巧言中。豆瓣评分清一色9.0往上,是我读书少被骗了。

妈蛋,还我时间!

《白痴》读后感(三):耿译的确实更高一筹

《白痴》这书里描述的感情很细腻,有时陀翁就借着主人公梅什金的话,将自己的经历和痛苦的感觉表达出来,无怪乎读着读着,认为那种感觉比别的作家的笔触更真切,更具体。

托翁是极少的经历过临刑的极端痛苦的人,在极度绝望时被赦免了,那种毫无希望的感觉只有亲身经历过才写得那么真,就像在回忆当时自己的复杂情绪,这种情绪也许影响着陀翁的一生,但陀翁是坚强的,经历过那么多精神和物质的折磨,他还能坚持继续写作,这也是众多读者喜欢他的原因吧。

我喜欢《白痴》这本书是因为耿济之翻译的很不错,将作者所要传达的意思精彩地呈现出来,另外,梅什金公爵是个可爱的人物,小说中,他在与陌生人交往时很真诚,我想应该就是他那种真诚和可爱的形象无形中吸引了那些人,于是交到这么多好朋友,于是有了这么精彩的人生。

既然梅什金公爵有很多交到好朋友的方式,那读者们朋友便可以来读读此书,体会一下他为人的方式,这是在现今社会很稀缺的人物,或许是古往今来都很稀缺的真诚的成年人。

《白痴》读后感(四):聊一聊《白痴》中提到的几本书

国庆7天假,刚好看完了,之前每次大的假期都会列一个清单,从来都完不成,这次想着只把这本书看完吧。

这本书写了什么呢?

一个具有塞万提斯笔下堂吉柯德的品格的主角梅诗金,试图拯救一个包法利夫人似的娜斯塔霞。

梅诗金 《堂吉柯德》

梅诗金公爵写给阿格拉雅的小卡片,被其夹在了一本书里面,这本书就是《堂吉柯德》。后来梅诗金公爵多次被称为“贫穷骑士”。读到这里的时候大概就猜出梅诗金有类似堂吉柯德的结局了。

《堂吉柯德》还是初中的时候读的,当时是没看懂的。

多年后的今天,又一次看这本书被提起,竟然是在陀的这本《白痴》中,有种久违了的感觉。

十多年后的今天,自己的倒是有些理解那个拔剑对着风车发起冲锋的堂吉柯德了,这像极了我们的生活哎

娜斯塔霞 《包法利夫人》

梅诗金公爵再到娜斯塔霞住过的房间的时候, 看到一本翻开的《包法利夫人》,公爵把这本书踹在了大衣兜里。

去年读过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现在想来,对其更多的印象是,一个没有公主命却犯了公主命的可怜女人,我怜悯她,但也仅限于这种抽象的某一类型的人。

如果现实中认识的类似的女人,则是很唾弃的,甚至想说一声活该(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中经常的提到的思想,爱抽象的人容易,但是爱具体的邻人很难。)

包法利夫人执着于爱情;娜斯塔霞执着于曾受过的侮辱同时又有着极强的尊严;每个人都有着性格上的缺点,造成了其走向毁灭的结局

罗果仁《俄罗斯史》

书中提到的另一本书是,是罗果仁用来夹着园艺刀《俄罗斯史》,罗果仁后来用这把刀杀死了娜斯塔霞。罗果仁就是陀后面的《卡拉马佐夫》中的德米特里了,陀大概是想表达俄罗斯卡拉马佐夫似民族性吧

有点类似鲁迅说的,翻开历史书,歪歪扭扭都写着“吃人”,哈哈哈(鲁迅写过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章)

在结局的时候罗果仁精心布置,想陷害梅诗金公爵成为杀人凶手,最终他良心发现放弃了,可能是被梅诗金影响了吧;梅诗金虽没有拯救娜斯塔霞,但终究是“挽救”了一个

顺便说下瓦丽雅吧,瓦丽雅是书中最光明美好的象征了,陀对爱情的描写真的是太甜了,瓦丽雅和梅诗金,《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阿廖沙和丽莎,这两对是很像很像的。

ps:最后吐槽下外文出版社的这个版本,真的是粗糙至极,错别字超级多,永远拉黑这个出版社;还有一个九州出版社,曾经看过他们一本盗版的《人类简史》一个中国人起个外国名字,摘抄了一些百度百科的内容,大无语~

《白痴》读后感(五):【书摘】《白痴》:作家笔下的“大多数”与平庸的本质

有一种人,我们很难一下子把他们极典型的特征整个形容出来。这类人一般称为“普通人”和“大多数人”。的确,他们是构成整个社会的大多数。作家在写长篇和中篇小说时,有一大半要选取几个社会真型的人物,然后把他们形像化和艺术化,——这些典型虽然在实际上极少整个地遇到,但是他们几乎比现实本身还要现实一些。波德科列辛这个典型也许过于夸张了些,但决不是没有这种人。有许多聪明人读过果戈里的波德科列辛之后,立刻发现自己有成十上百的良朋好友酷似波德科列辛。原来他们在没读果戈理的作品之前,就已经知道他们这些良朋好友和波德科列辛一样,只不过不知道他们就叫这个名字罢了。在现实中,新郎很少结婚时从窗户跳出去的,因为,别的且不必说,这样做总有些不大方便。然而有多少新郎,甚至是体面而聪明的人们,在结婚之前准备从良心深处自认为是波德科列辛呢?再举个例子,并不是所有的丈夫每走一步路喊一声 , “你自己愿意这样,George Dandin ! ”但是天呀,全世界的丈夫们,在度过蜜月之后,谁知道,也许就在结婚第二天,就会几千次、几万次地发出这种内心的呼声啊!

我们不再更深入地来解释,只是想说,在现实中人物的典型性似乎被时间冲淡了,这些乔奇·当丹和波德科列辛,在实际的生活中是存在的,每天在我们面前跑来跑去,只不过典型的浓度比较稀薄罢了。

最后,为了充分说明真理,我们还要补充一句,就是莫里哀所创造的乔奇·当丹,虽然并不多见,但在现实里是完全可以遇到的。我们的议论到这里打住吧,因为它开始像一篇杂志的批评文章了,不过,我们还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小说家究竟应该怎样处理平凡的、完全“普通”的人物究竟怎样把他们呈现到读者面前,使他们变得更有趣味些呢?在小说里决不能完全忽略他们,因为平凡人物在人生事件的锁链中时时刻刻地而且多半是必要的一环。因此,忽略他们就等于破坏真实性。在一部小说里,如果堆积一些典型,或者只是为了增添趣味,写出一些根本就没有的奇怪人物,那就未免失真,也许反倒乏味了。据我看,作家应该竭力从平凡中间挖掘出既有趣味,又有教育意义的东西。譬如说,如果有些平凡人物的本质就是他们那种永久不变的平凡性或者情形更好些。如果这些人物不管如何努力摆脱平凡和因循的轨道,而结果仍不过成为不变的、永久的因循现像的时候,那么这种人物甚至会取得一种别的典型————一种平凡性,那就是怎么也不愿存留它本来的形相,无论如何也想标新立异,独立存在,但同时并没有达到独立的任何方法。

本书的几个人物就属于这类“寻常人”或“平凡人”。作者承认,至今还没有把他们向读者交代清楚。瓦尔瓦拉·阿尔达利翁诺夫娜·普季岑娜,她的丈夫普季岑先生,她的哥哥加夫里拉·阿尔达利翁诺维奇,都是这类人。

譬如说,家财富有,出身望族,仪表堂堂,有些教养,并不愚蠢甚至有些善良,但同时又没有任何天才,没有任何特点,甚至没有任何怪僻,也没有一点自己的理想,根本“和大家一样”,在实际上,再也没有比当这种人更伤脑筋的事情了。财富是有的,但没有罗特希尔德那么多;姓氏是有名望的,但从来并没有特别显著可言;仪表是堂堂的,但没有鲜明的特征;学识是充分的,但不知该如何使用;聪明是有的,但是没有自己的理想;这类人在世界上很多,甚至比我们所想象的还多;他们像所有的人们―样,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智识有限的,另一类是“聪明得多的”。前一类比较幸福些。打个比方吧,一个知识有限的“寻常人,最容易自命不凡,认为自己是个奇人,而且毫无疑问地引以为乐。我们的小姐们中间有几个只要剪去头发,戴上蓝眼镜,自称为虚无派,便立刻深信,在戴上眼镜以后,她们当时就有自己的“见解”了。另一些人只要自己心里稍微有点人道的、善良的感觉,便立刻深信,没有人具有像他那样的情怀,他已成为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前驱者。还有些人只要随便听到一些什么思想,或是无头无尾地读了一页什么书,便立刻相信“这是自己的思想”,是在他自己的脑筋里产生出来的。在这种情形下,天真的无耻(如果可以有这样的说法)竟达到了奇怪的程度;这一切是离奇的,但是随时可以遇到。这种天真的无耻,一个愚人对于自己和自己的天才的深信不疑,果戈理在皮罗戈夫中尉这个奇怪的典型中巧妙地揭发出来了。皮罗戈夫不但不怀疑自己是个天才,而且觉得比一切天才还高;他深信不疑到这种程度,甚至连一次也没有反躬自问试个问题;不过,他对什么都不存在问题。伟大的作家终于不能不揍他一顿,以来偿自己读者被侮辱的道德感,但是,果戈理一看见那个伟大人物只是摇了摇身体,为了补充精力,在挨打之后吞吃了一个夹层馅饼他也就惊异地摆摆手,把读者丢开不管了。果戈理只给伟大的皮罗戈夫那么小的官衔,使我永远感到遗憾,因为皮罗戈夫已经自满到极大的程度,他很容易想象自己的肩膀会因年月和升擢而加宽和扭弯,因而成为非常人物,譬如说大元帅;他甚至还不是想象,简直是—点也不怀疑这一点;他既然升做将军,怎么不会做大元帅呢?有多少这类的人,因此在战场上一败涂地啊!在我们的文学家,科学家,宣传家之间有过多少皮罗戈夫呀!我虽然说“有过”,但现在当然也还是有的……

这个故事里的人物加夫里拉·阿尔达利翁诺维奇·伊伏尔金属于另一类,他属于“聪明得多”那一类人,虽然从头到脚,整个身子都充满想标新立异的愿望。但是我们上面已经提过,这一类人比前—类人不幸得多。原因是聪明的“普通”人即使偶然(但也许一辈子)想象自己是有天才的、很奇异的人,他的心里总归还保存着疑惑的念头,这种念头有时会使聪明的人陷于完全绝望的地步。如果他表示屈服,那已经是完全中了根深蒂固的虚荣心的毒害。不过我们所取的总归是极端的例子,这类聪明人多半不会有如此悲惨的结局,只是在晚年时肝脏多多少少受些损伤,仅此而已。但是在听其自然和俯首听命之前,这类人到底在很长的时间里做出些不正经的举动,而这全是出于想标新立异的观念。甚至会发生奇怪的事情:由于想要标新立异,有些诚实的人竟准备干出低贱的勾当;甚至还有些不幸的人,他不仅诚实,甚至十分善良,他成为全家的守护神,不仅用自己的劳力赡养家人,甚至赡养外人,但结果如何呢?他竟会一辈子都不安心!他一点也不能由于自己如此完美地尽了为人的本分而自安自慰;相反地,这个念头竟刺激着他。他说:“我这一辈子全浪费到这上面去了,全是这一切束缚我的手脚,全是这一切妨碍我发明火药!没有这一切,我也许一定会有所发明的,不是发明火药,便是发现美洲,虽然发明什么还不知道,但是一定会发明的!”这些老爷身上最大特点是:在实际上,他们一辈子也不能确切地知道他们需要发明的究竟是什么:是发明火药呢,还是发现美洲?但是他们的苦痛,他们对于想要发明事物的烦闷,足以抵得上哥仑布或伽利略而有余。

2016.10.18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