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米沃什词典读后感摘抄

米沃什词典读后感摘抄

《米沃什词典》是一本由[波兰] 切斯瓦夫·米沃什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页数:4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米沃什词典》读后感(一):无感

晚读笔记

《米沃什词典》读了几天,前几天看得慢,后两天开始翻,说实话,看书经常会被作者的名头吓到,心想XXX写的一定不错,或许是自己水平低看不懂,但近期看书看得多以后,对有些著名作家的书纯粹无感。

就说这本书,作者是诺贝尔奖得主,名头真大,但书却是有点失望。虽然米沃什的人生回忆录中可以看到很多闪光点,字里行间里很多珍珠闪亮,但不能掩盖的是文字的絮絮叨叨。

这本书只是本作者的记忆之书,记忆中的人和事。

比较一下,感觉米沃什还是比另外几个流亡西方的作家差那么一点,至少比前几天看的布罗茨基差些。

看书真不能尽信人言,还得有自己的想法,大概就这样吧。

《米沃什词典》读后感(二):闲看米沃什

前几天就计划着最近开始看《米沃什词典》,米沃什198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裔美国人,又是一个流亡者。前段看的布罗茨基、昆德拉、索尔仁琴尼等等都是流亡了都得了奖,看样子意识形态上还是有关的。(以上是些闲话)看这本书开始还以为是本小说像《马桥词典》一样,结果打开后发现真是一本词典,是老先生所遇的人和事还有感想,写了159个词条,第一次见文章可以这样写。积累积累以后咱也写个《短笛词典》[呲牙]。再说一下,老毛病,看书先看了跋,老先生讲了“disapperance of people and objects”有点感想,就写在书上了,又一坏毛病[调皮],将来自己的旧书处理了,不知那位先生看了或许会说,“这家伙纯粹瞎写啊”[呲牙]

《米沃什词典》读后感(三):很久以前有一群波兰人

很久以前——也或许并没有那么久——有过这么一群波兰人,他们写作,绘画,建设,在欧洲边缘的小酒馆里谈论无政府主义,完全不知道等待着他们的是什么。后来他们有的被纳粹枪决,有的被苏联流放,有的死在奥斯维辛的集中营,有的死在古拉格的集中营,还有的从古拉格归来为盟军作战,穿着胜利者的军服进入罗马,最终却也死于战争留下的病痛。

侥幸活过这一切的,多半流亡到了美国、英国、法国或阿根廷,有的人在巴黎的小公寓里写着一出版就被遗忘的书了却残生,有的人受不了记忆的重负而吞枪自尽,还有的人试图向世界说明曾经在波兰发生过的,说明在铁幕笼罩下的波兰正在发生的事情,揭露午夜的梦魇和正午下的黑暗,得到的回应却是攻击、质疑、无视以及这样的回应:“纯粹的邪恶?先生,你真的想让我们相信魔鬼的存在吗?”

至于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那些波兰人、立陶宛人、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犹太人混居的的城市和庄园,早被战火和清洗破坏殆尽,整村的人被迁去了西伯利亚。“当年一度人口稠密的地区甚至连名称都没保留下来,这地方现在在地图上是一片阴郁的平原。”

在20世纪结束的时候,他们中的硕果仅存者,因为诺贝尔奖而侥幸被世人记住的人,试图用一本词典记下那些消失的人和物,让他们”回到生者之中,待上片刻”,因为“除了我,可能再也没有人记得他们了”。这本词典就是作者的“20世纪回忆录。”

刚刚逝去不久的20世纪的记忆,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已经过于遥远了。另一位活过了整个20世纪的老人,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经为他执教大学的学生课下问他“既然有第二次世界大战,那说明还有一次第一次世界大战了?”这样的问题而震惊,并将之写进了《极端的年代》——一部讲述1914~1991世界史的著作——的前言。我想对于20世纪,我们中国人记住的不比波兰人或英国人多,我们该怎样去承载我们的历史记忆呢?

最后要说一句的是,这本书的内容不像我写的那样沉痛,更多的是作者自己的回忆和他对种种事实的理解。作者始终保持着冷静与克制,偶尔还带有一点幽默和对往昔的追忆,顺便聊上几句他的人生哲学,虽然沉重但绝对不乏可读性,倒是其中大量的地名人名历史事件可能需要阅读者对欧洲史有基本的认识——比如说,你总得知道华沙起义是怎么一回事儿吧~!

《米沃什词典》读后感(四):米沃什的记忆拼图

----------------------

米沃什词典读起来让我感到有些吃力,原因之一在于米沃什用词典体消解了线性叙事的连贯性,以具体的词条来呈现头脑中的私人记忆,当我努力尝试用所有的拼图碎块还原一个完整的图案时,不管我能否成功,最终呈现出的结果都已注定满是裂缝。以词典来代替小说,以私人记忆来捕捉二十世纪的诸多细节,他笔下出现的人物和事件可以相互印证、相互关联,分散在记忆中的片段勾连为一个整体,却并不是严丝合缝地扣紧,也不是一堵密不透风的墙。

闯入他人的记忆或许有些困难,要进入米沃什词典并不容易,陌生的人名、地名被直接抛到眼前,只有读过三分之一后才能在头脑中有一个大概的轮廓,尔后不断向内填充,随着阅读的进行理解逐步加深,这是一种有层次感的阅读体验。

在波云诡谲的20世纪,以米沃什自身的经历自然可以为一个波澜壮阔的故事提供绝佳的素材,这本书却远不止于此,他写他遇到过的人,呆过的地方,头脑中产生过的怪想法,对某一抽象名词的思索,穿梭于欧洲大陆和美国之间,仿佛不曾离开也不曾归来。写得最多的还是人,那些经历过战争或革命的人,他生活中遇到的人,有名的作家、诗人、社会名流,毫不掩饰自己的好恶,比如盛赞波德莱尔,掩饰不住对波伏娃的厌恶,把她称为“讨厌的母夜叉”,批评她在优雅精致的文明中作茧自缚与法兰西的小天地,洋洋得意自己于在时髦社会中的“解放”。

他申明“所有传记都是作伪”,它和传主的关系就像贝壳和居住在里面的软体动物,前者无论如何也无法说明后者,因此传记的意义并不是还原个人生活,而是或多或少地重构一个时代。的确,读完整本米沃什词典会发现米沃什基本没怎么谈自己,他讲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顺便对二十世纪做出评断。诗人和流亡者的身份让他保持了一份敏锐与冷静的态度和一种批判性的眼光,整个二十世纪呈现出一种驳杂的样貌,战争和政治令人厌倦、恐惧又逃不开,那些他为之做传的人物挣扎于自己生活,而米沃什在书写时很少流露出情绪化的一面,写完人物的经历通常还会说一下这个人是在哪里因为什么死去的。

作为一个流亡者,米沃什从来没有对哪个地方产生十足的依赖感。维尔诺是他永恒的故乡,灵魂的哺育者,但同时作为“西方文化的追慕者”,结果是他与任意一边都保持着距离,有些矛盾地既不是世界主义者,也反对民族主义、地方主义。或许事实便是如此,二十世纪已经千疮百孔,实在没有哪个地方可以纯洁如天堂。

《米沃什词典》读后感(五):我是把自己关进了自己的堡垒,并拉起了吊桥。

A~Z很多人最后都被杀或者自杀了,20世纪对特殊国家的文学家思想家影响颇深。看到最后跋写道disappearance of people and objects,消失的人和物,任何东西都不能延续,在算活的足够长的人的意识里,其他人的面孔姿势话语也在逐渐消逝,直到再也不会有人出来作证。我尽量用简薄的文字和图像记录阿公,但也免不了记忆的消逝,那种感觉就像是穿着玫瑰花做成的衣服,用力想闻花香,闻到的却是自己被刺捅出的血腥味,记忆有时是很伤人的利器。

所以为了不伤害自己,人的记忆会自动的模糊或者扭曲那段历史,书中最后一句米沃什很坦诚的说,由于傲慢(看起来肯定如此),或由于故意的散漫,我遗漏了一些名字,说到底,我并不为此感到遗憾。其中写到inaccuracy(不确定性),也提到记忆并不可靠,它反过来调过去的耍花招骗人,篡改事实。每次想展现真人真事的时候,总会有消息传来纠正记忆的错误,但是毕竟,死无对证。人消失了再不可以出来作证了。让我想起小学时代一个叫古超能的同桌,如果我也去写一本跨越世纪的词典,这个人大概会出现在G字头的第一个,毕竟无从考证他是不是常常欺负女生的坏人,而且后来很另一位小学同学聊天中发现她和我对这位同桌的记忆真是相去甚远。而我偏偏是靠着记忆生活的人。

二十世纪有很多值得写的人,看到爱德华霍珀的名字的时候略微有点惊讶,继而是熟悉的一段关于他画作的描写,永恒的孤独。写道叔本华,他对世人影响最大的一个观点是,艺术获得自由。叔本华追求自由同时蔑视盲目追求物质满足私欲的芸芸众生,有一句常出现的他的至理名言,‘记录在纸上的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轻易的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这路上看见了什么,就必须要用我们自己的双眼。’ 完全不用怀疑我还记得这句话是因为它被写在小学到初中的日记本里。同各时期被的诗和话能记得还有不少,默默的塑造了像我这样的神经病。人生痛苦的事情太多,幸福的事情太少。

米沃什词典写到恐惧那段太精彩。对我帮助最大的是我与强力之间的秘密协定,如果你满足某些条件,他就会保护你,我还决定,由于我还没有完成命中注定要做的工作,我愿意苟活下去。时常一个声音在我耳边说不,不要做,不要去,否则你想要的就会得不到。这样的秘密协定时常在限定着贪婪和愚蠢同时还有机会,每每冒险违背协定,后果都是不能如愿。这使人感到恐惧,有时候是绝望。

随后我告诉自己:够了。便不再继续往前走。

和朋友探讨无知的时候,话题总会转向高中时闪耀着光芒的同学们。某些人之所以给我留下高大的印象,是因为我对他们理解有限,而我对我自己的缺陷又过于一清二楚。我在一所精英遍地是的学校念完了高中,默默的垫底然后念回一所并非重点但是还算富裕的大学。我体验过巅峰,也体会过低谷。我也在考试的时候颤抖着,然后多年以后指不定为了谋生会成为批着改卷的人,未来总不可知。不懂装懂甚至已经是很重要的社会礼仪,没有人规定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一丝不挂,嘴上称赞着你博识聪慧无人能敌,内心是不快,我对别人的不快,肯定源于我的某种嫉妒,我知道。

所以像米沃什说的「说实话我是把自己关进了自己的堡垒,并拉起了吊桥。我也许只是无话可说,我回到了间接的自我表达方式,即,我开始为各种人物素描与事件登记造册,而不是谈论我自己。」

这是一本可以挖掘很多想法的书,一个人用仅有的生命观察社会和体恤其中受到过磨难的人们,每一段都是精彩的人生最后都是草草结束。至于词典中其他非人名的部分,则是靠着感觉和毅力总结来的作者本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