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追寻自闭症的真相》读后感1000字

《追寻自闭症的真相》读后感1000字

《追寻自闭症的真相》是一本由[美]劳拉·施赖布曼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寻自闭症的真相》读后感(一):我对自闭的了解

是环境创造了自闭 被人骂成“自闭”是因为他愚蠢弱小 每个人开始都是愚蠢的 自闭的人拥有更多的时间 自闭如果能够正确引导 就一定能有所成就。有几个成功人士不自闭捣鼓自己的?爱因斯坦富兰克林拿破仑那难道都是自闭 牛顿被苹果砸到有人在旁边嘲笑他还能想什么引力吗? 如果这个人语言犀利直指人心 真才实学 并且有能力弄死别人。 被认为自闭开朗善良还是卑劣高级还是低级 还有关系吗 要治的不是自闭而是一个人 不是一个人而是教育 不是教育而是国家

《追寻自闭症的真相》读后感(二):一些更加残酷的事实

偏研究性的书籍,如果不是因为目睹一些事实,怕是也读不下去。

自闭症的治疗历史同样是一部逐渐得到重视,不断斗争的历史。

从开头的诊断标准的确立、病因的探究到治疗手法的争议,其中既有投机者、探索者,也有真正的研究者。

病因方面,从开始的父母的原因,到后来的生物学原因。其中,父母也经历了不少舆论的折磨,从开始的父母人格特质导致孩子自闭症状的出现,到现在公认的基因遗传学原因,其中父母也经历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治疗手法上,心理学一向是在尝试的路上,从药物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大家做着多种尝试,药物疗法的副作用过大,行为疗法中选择的负强化手段倍受争议……

最后提到自闭症治疗的残酷现实,行为疗法的有效性背后是高昂的训练治疗费用,全程需要大概500万美金,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有多少自闭症儿童的家庭可以负担得起,又有谁可以为这些儿童的治疗买单?

融合教育的提倡,在国外是指,按照治疗计划安排,部分时间和正常孩子在班,部分时间要在治疗人员的陪同下进行治疗。但在中国,融合教育意味着,这个孩子和正常孩子一样在班,在影响教学的情况下,仍需要教师自行解决。教师要在完成其余大部分孩子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控制住这部分孩子,治疗人员仍在尝试的实践,退给教师是否正确?

另外,提出一个问题,个别孩子和其他人享有同样的权利,但如果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及生活,这是不是一种对大多数学生的权利的侵犯?而这一矛盾应该如何定性?

《追寻自闭症的真相》读后感(三):追寻自闭症的真相

"在这个艰难的世界,爱一个人,即使他并没有以同样的方式爱着你,亦已足够。而这就是我所寻找到的真谛" ———Julia Rose Ayeroff

以上的这段文字,应该是我在书中看到最温情的话。

断断续续把这本满满都是理论的书啃完,从一开始的评判性评价到接下来的特征、诊断、成因、干预,打开这本书就好像打开一本历史的书卷,关于自闭症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本书的作者劳拉·施赖布曼,是PRT的创始人之一,而译者是贺荟中(曾经是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副教授,现在是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的教授)。所以整本书的行文比较学术,读起来会相对枯燥。但是这本书关于问题分析的视角却让我想起来另外一本书———《这才是心理学》。

用批判性的思维去看待"自闭症"这样一个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印象深刻的一个事情就是有一个家长谈到机构的选择,问及机构之间有什么不同(因为我曾在另一家名气比较大的机构工作过)。我介绍干预的方法时,她疑惑地问我说什么是ABA,我当时有些惊讶。

因为自闭症的特殊性,批判性地了解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做实在是太重要了。特别是近些年短视频风生水起,可以获得信息的渠道变得愈加丰富。各种各样的疗法、手段、理念层出不穷,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很容易被带"跑偏"。当家长跟我聊到"孩子情绪不稳定,有另外的家长推荐了某某药物"时,我的心里还是咯噔了一下。

正如前言中所写到的"本书主要目的是:评析争议议题,看能否运用科学的评析将问题解决。欲达此目的,就很有必要描述各种关于自闭症的观点,并采取批判的视角作出评判。"

所以,在整本书当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一些围绕自闭症提出的观点、解决办法。这其中包括现在还在使用的干预手段,也包括了被淘汰了的错误观点、理念。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围绕"冰箱母亲"理论所推出的"拥抱疗法"。"父母紧紧抱住孩子,并持续这种拥抱直到儿童不再挣脱并与父母产生目光接触....."看到这里真的要为想出这种疗法的科学家"点赞"。请问这个科学家体验过这种疗法吗?不知道被别人紧紧抱住其实真的很难受好吧?

但别看这个疗法荒唐,在当时提出的时候也是有理有据的。这种看似离谱的疗法背后是诺贝尔奖获得者Niko Tinbergen的行为学观点在作理论支持。

与其说这本书在告诉你是什么和怎么做,不如说这本书在阐述我们如何去看待自闭症以及如何辨证地选择相应的干预方法。因为懂得,才能少走弯路。曾经流行的"冰箱母亲"让许多家庭陷入自责,而随后而来的各种"特殊"疗法又何尝不是给家庭带来沉重的压力呢?

面对一个观点、一种疗法,我们应该做的是尽可能地从不同的科学渠道去了解,更多地掌握信息的来源。科学家都有可能会犯错,而科学又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所以,我们,每一个面对孩子的我们,都应该用更开阔的视野去做出选择和评判。

这本十年前的书,看上去好像已经过时了,但却依旧在发挥它的价值。

因为它提醒着我,追寻,就是要不断向前奔跑,这段漫长的旅途,注定就是需要我们一直相信,不断追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