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别想摆脱书读后感锦集

别想摆脱书读后感锦集

《别想摆脱书》是一本由(法)卡里埃尔 / (意)艾柯 / (法) 让–菲利浦·德·托纳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4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别想摆脱书》读后感(一):摆脱

书有两种生命体,一个讲述书中自己的故事,一个是见证我们的生活,记忆的补充。时常读过一些书,在记忆中书里某个词句、段落给了个人情绪、感触的认知,随着时间推移上面布满灰尘也不曾在读,也不舍得丢弃,如作为一个时间段感受到并加以保存记忆的见证。丢与不读之间选择上没能在本书此结上寻获答案。这场对话,书籍随着历史发展脉络,文学过滤特质、名作与不为所知遗失作品好坏之争都有一个清晰印象。

《别想摆脱书》读后感(二):接下来,继续疯一样的买书吧。

艾柯的书都是很有趣的,比如《美的历史》《无限的清单》。这书《别想摆脱书》是他与一位同样爱好藏书的电影导演的对话录。话题都是关于藏书和书的历史。对于喜欢藏书和阅读的朋友来说,这是一本必须推荐的精品。我个人强烈推荐。这两位重量级的人物谈到了关于书的不为我们所关注的内容。比如:在人类的历史上,书除了是被保存的集体记忆,也是用来被遗忘的。还有我很关心的藏书的问题。如果有人问:你藏的书都看过吗?我要怎么回答呢?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巧妙的回答,也说明了藏书不一定都要看过,也不一定都看完。另外,目前电子书发展快速,那么电子书会不会取代纸书呢?两位高手也有讨论。首先不论是电子书还是纸书,阅读并没有改变。而相对电子书,纸书更有优势。还谈到关于书与火的历史,那是很有趣的一段。

总之,别想用什么科技产品在短时间内取代书, 书不会退出历史舞台。这正是我这个爱书人希望的样子,借由本书,两高手给了我依靠。接下来,继续疯一样的买书吧。

《别想摆脱书》读后感(三):假书亦是书

关于书的看法,最近真是遇到一本好书,是一本关于书的书。每次迫不及待去读,是急于听两位对书籍有真知灼见的大师聊天。那感觉特别像时下流行的对谈类节目,每章围绕一个关于书的命题,但内容也不拘泥,随想随说,金句频出,让人领略到卓越思想碰撞的美妙,于爱书人士来说十分过瘾。他们讨论了许多与书有关的问题,有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有些却连想都没想过。比如书籍经典形象的对立面们——虚妄、愚蠢、过滤、虚假等等,这些负面的标签并非与书籍无关。在人们习惯性将书作为智慧、光明、正确、未来的代表时,负面标签亦如影随形。有了这样的认识,对书籍的理解才更为立体丰富,才能对书籍获得更深的感知。人们对书籍以及对读书的担忧从未消失过,但两位大师却没有那么担心——谁会在轮子被发明后又去担心它的消失?书籍的地位不该被放低,但也绝不能过分抬高。这些年我也反思此事,它或许像打球玩牌一样,只是个人的兴趣而已。书不能让别人为你让路,却又能让你看到更多可选择的路,而决定与迈步,又能受书籍多少影响呢?

《别想摆脱书》读后感(四):摘抄

知识塞满我们的脑袋,却不总是有用。认识则是把一种知识转化为生活经验。也许我们可以把不断更新知识这个任务交给机器,而把精力集中在认识之上。我们只剩下智慧多么轻松!

透过书的历史,我们可以重建文明的历史。对于“书的宗教”来说,书不仅是海纳一切的容器,更是一只“广角镜头”,透过镜头我们可以观察一切,讲述一切,甚至决定一切。书是人类的起点和终点,是世界的场景,乃至世界的末日。

我们通过艾提乌斯的作品了解了前苏格拉底哲人的不少残篇,艾提乌斯却是个彻头彻尾的傻瓜,只需读一读他的笔记就清楚了。因此,我们大可怀疑他的记载是否忠于前苏格拉底哲人们的精神。还有恺撒笔下的高卢人、塔西陀笔下的日耳曼人,我们多少了解这些民族,哈侣是借助他们的敌人的记载。

过去的认知往来自书本,因此也就归功于傻子、呆子和狂 热的敌人。 仿佛过去的痕迹完全消失,要重建过去,只能借助这些 学做子的作品,这些 不可信的天才。

今天的ysl文明冒着相似的风险:在未来人们的记忆里被简化成恐怖主义暴力。因为,人类的记忆正如人脑一样是会简化的。人类在不停的拣选和简化中发展。

艾柯 藏书是一种知识的保证。

托纳克 这就类似于酒窖。没必要把里面的葡萄酒全喝了。

托纳克 书也许也该这么办? 把它放在 一边 不 一定放在酒窖里, 等它慢慢成熟

卡里埃尔 无论如何, 这将有助于抵制让人厌梯的“新奇效应”(effet de la nouveaute). 否则我们会觉得自己被迫阅读, 仅仅因为那是新的,刚刚问世。为什么不把一本“被人谈论’ 的书放在一旁,三年以后再读?我看电影常常采取这种方法。

要么还有一一种方法。请一位“专家”过滤,他要比你更精道此道。

《别想摆脱书》读后感(五):别想摆脱书

两个大佬谈书,幽默可爱,主题就是《别想摆脱书》

安贝托•艾柯:意大利国宝级的学者和作家,拥有五万册藏书,几千册珍本。

让-克洛德•卡里埃尔,拥有三四万册藏书,几千册珍本。他是法国电影学院创始人,也是一个很牛逼的编剧。改编了很多名著。《铁皮鼓》......

就这样两人在聊书。书就是记忆、就是文明、就是历史、就是存在。现代科技电子产品也没法取代书,因为更新迭代速度太快了,之前的磁盘、软盘、dvd啥的都无法打开了。

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后,藏书也就是一种必须,读到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时,真的会分泌多巴胺。

书里谈到的很多事情,应该是每个喜欢读书的人会遇到的事,比如,经常会遇到别人问你:你这些书都读过了?艾科超逗,他说可以这样回答:朋友,我读过的远比这多,远比这多。或者可以这样答:下周,这些是我下周要读的。

读书的美妙只有喜欢读书的人才能体会到,不读书的人不会理解那种每天看到书拿到书的踏实。

两位大佬谈到书的种种,尤其是自己藏书的最后归宿,一个说要捐给图书馆,一个说要送给各种朋友,尤其珍本。挺有意思,这样两种归宿都挺好。

还谈到书与作者的关系,人类毁书的历史。名作也是后来才形成的,比如卡夫卡影响了堂吉诃德,离我们最近的,陈丹青让木心成了好多人的“小火焰”。

喜欢读书的人应该跟这本书有很多共鸣,有趣极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