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读后感摘抄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读后感摘抄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是一本由[英] 阿伦·布洛克 / Alan Bullock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2.00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读后感(一):人文主义的来龙与去脉

在我们由历史教科书所塑造的认知中,人文主义似乎滥觞于文艺复兴时期。这场发蒙启蔽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高举人的大旗,主张以人文中心而非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最为典型的就是莎士比亚借由哈姆雷特之口说出的那句名言,“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英国历史学家阿伦·布洛克的《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以人文主义为聚焦点,追溯了人文主义传统的发展历史,并对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潮作了一番详细深入的梳理。

人文主义并非起源于文艺复兴,其精神传统可溯源至更为遥远的古典时期,并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在作者看来,人文主义不是一种思想流派或哲学学说,而是一种宽泛的倾向,一种思想和信仰的视角,一场持续不断的辩论。这场辩论中随时都会有极其不同的、有时截然相反的观点,将这些观点联合起来的不是某种统一的结构,而是一些共有的假设和对某些类型的问题及话题的关注。一个个具体问题和话题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而对此最恰当的描述就是人文主义传统。

具体而言,本书分为五章,一一讲述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及19世纪和20世纪的人文主义思想,最后则展望了人文主义的未来。正如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恒所评价的,这本书呈现了一场持续而广泛的辩论,事关人类本性和命运。人文主义传统以人类经验为起点,崇尚个体价值、人的尊严、自我超越和自我奉献;只有结合信仰,并成为有行动可能的公民人文主义,才能摆脱科学与人文二中择一的偏执,创造真实的历史。这不只属于已将人文主义制度化的欧洲。布洛克以史家大手笔,端出思想史的新景观,叙述精要,洞见迭出,既是对人类自我认知这一伟大探险的追溯和体悟,也指出了思想前行的路径。

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程一场奇妙而愉快的思想旅程,我们领略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尼采等哲学巨擘的深邃思想,又欣赏了莎士比亚、歌德、托马斯·曼等大文豪们的文学风景。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而读《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则是和多位圣哲先贤进行了对话。当然,我们更多的是聆听他们的教诲,感受他们的思想,并收获甘甜可口、源源不断的知识泉源。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读后感(二):人文主义

在看本书之前,我认为我们首先需要对“人文主义”这个概念有一定的认识。人文主义一词起初是指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所研究的文化领域,即指与“神学学科”不同的“人文学”,它是与中世纪神学相对立的,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的世俗文化。这种“人文学”不仅改变了学术方向,而且以世俗和人为中心,用人性或人道主义取代宗教神学理论,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发展资本主义的利益和愿望,也是一种新的人生观、世界观。而本书的作者对人文主义是这样认识的“人文主义不是一种思想流派或哲学学说,而是一种宽泛的倾向,一种思想和信仰的视角,一场哲学、文学、社会、政治、心理和艺术诸领域天才人物持续不断参与其中的辩论。” 本书总共分为五章,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讲到20世纪,追溯人文主义传统的演变历程,对文艺复兴以降的西方思想源流做了一番高屋建瓴的梳理。从书中我们能了解到各个时期的名人在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伟大成就。 在西方世界中,对待人与宇宙的关系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超自然的模式,关注上帝,视人为神造物的一部分,这种模式在中世纪时占主导地位;第二种是自然的模式,关注自然,视人为自然秩序的一部分;第三种是人文的模式,关注人,关注人类的经验,视其为人类认识自我、上帝和自然的起点。从三种模式中,我们也能看出越来越关注人的重要性,凸现出人文主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潮越来越盛行,人文主义是西方文化最宏阔的主流之一。 谈到人文主义,我们必须要了解人文主义者,他们既是人文主义的传播者,也是受人文主义影响的人,并不仅仅局限于文艺复兴时期从事于学术思想研究的人。从古希腊先哲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文艺复兴巨匠彼特拉克、阿尔伯蒂,从近代思想家笛卡尔、洛克、康德到现代文化塑造者尼采和弗洛伊德,莎士比亚、歌德、托克维尔、穆勒、罗素、威廉•詹姆斯、马克斯•韦伯,他们都可算是人文主义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人文主义才能在世界形成一股思潮,影响全人类。 虽然本书在很早之前就出版了,但这次新版力图重现经典文本,复刻英文原版装帧,还原上百幅画作、照片及影印手稿原貌;希望无论是精于一域的专家学者,还是爱好人文的普通读者,都能够从中得到自己的收获。融汇哲学史与社会文化史,深入到欧洲社会的各个角落,重视思想、历史、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影响广泛的西方文化揭示历史根源。作者以史家大手笔,端出思想史的新景观,叙述精要,洞见迭出,既是对人类自我认知这一伟大探险的追溯和体悟,也指出了思想前行的路径,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文主义,思考人文主义的未来。 罗素曾说到“人是那些无法预知自己结果的起因的产物;人的起源、人的成长、人的希望和恐惧、人的爱和信仰,都仅仅是原子偶然组合的结果;似火的激情、英勇的行为,以及强烈的思想和情感,都无法阻止个人的生命走入坟墓;各个时代所有的劳作、所有的忠心、所有的灵感、人类天才在鼎盛时期的所有光亮,都注定会在太阳系的宏大终结之中消亡——所有这些事情,尽管并非全无争议,但也近乎确定无疑,任何对它们加以否定的哲学体系都没有希望立足。”所以我们更加得去思考,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人文主义对我们究竟有什么帮助,人文主义的出路何在?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读后感(三):一堂简明清晰的西方人文主义通识课

-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后浪。

-

阿伦·布洛克长期担任牛津大学副校长。该书是布洛克1984年在纽约讲学时的整理稿,简明清晰,缺点是引证无出处,难以追索文献源头。

-

全书由前言、导论和五章内容组成。

正文:①文艺复兴②启蒙运动③19世纪:学说争鸣④20世纪:朝向新的人文主义⑤人文主义有未来吗?

全书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传统,涉及阿尔伯蒂、蒙田、洛克、伏尔泰、狄德罗、穆勒、康德、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托马斯·曼等等人文主义者及相关论述。

-

全书从文艺复兴起笔,但布洛克明确指出,人文主义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受到人们的尊敬,正如西塞罗所说,是因为他将哲学从天上带到了地上。人文主义者不断反复要求的是,哲学应该成为人生的学校,致力于解决人类的共同问题。

-

布洛克说:“人文主义不是一种思想流派或哲学学说,而是一种宽泛的倾向,一种思想和信仰的视角,一场持续不断的辩论。”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是很丰富的,具有敞开性和延续性,强调的是一种对“人的价值”的珍视态度,这种态度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鲜明的呈现,随着历史发展而成为西方的主流价值观。

-

布克哈特把意大利文艺复兴形容为“对世界的发现和对人的发现”;启蒙运动让批判理性得到广泛的应用。提出问题,要求实证检验,不接受惯例的做法、说法和想法,如今已经成为常见的方.法.论;19世纪时的人文主义突出表现为揭示了自..由主义在创造现代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市场经济与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积累迅速发展,与此相匹配的,还有国家的世俗化和民族观原则的确立。

-

布洛克坚持历史的维度,有条不紊地讲述其形成,同时,这场“辩论”的另一方也有表现的机会。卢梭、德国浪漫派、英国浪漫派、克伦威尔、尼采,以及乔治·艾略特、毕加索、易卜生、马克斯·韦伯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作家、艺术家和思想家,他们对人文主义都有反思和省察,自从希腊人认识到批判理性的力量、系统思维的力量以来,理性在人文主义传统中既处于中..心位置,也多有争议。

-

理性与浪漫、科学与信仰、重复与差异……人文主义是传统的,也是动态的、多元的,不断朝向“新的人文主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