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爱的荒漠》读后感精选

《爱的荒漠》读后感精选

《爱的荒漠》是一本由(法)弗朗索瓦·莫里亚克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1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的荒漠》读后感(一):我们身处荒漠却不断寻找永远隔着一座沙丘的绿洲

这本书是我断断续续一个月才看完的,不是因为书本身的原因,而是我自己个人的习惯的原因。 没有说到深受触动的地步,但是,读起来觉得有一种跟自己想法相近却比自己更为细腻和透彻的人聊天的感觉。 故事的描写,心理的刻画,让我因为发觉人类的相似而对自己的难过的事情感到释怀,但却又因为它而明白宿命的不可改变和人类的悲哀而觉得淡淡的悲凉。 总之,我想自己是在对的时间遇到了这本书,所以,我喜欢这本书了。 我们之所以被感动,是因为在那里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爱的荒漠》读后感(二):穿越爱的荒漠

父子与玛丽娅的关系产生了奇妙的对比,一个正值青春,一个日渐衰老。父亲幻想着圣女玛丽娅,儿子幻想着荡妇玛丽娅。父亲躲在了按部就班的家庭后,忍受着琐碎生活的侵扰;儿子躲在了放荡不羁的纵欲后,忍受着孤独寂寞的煎熬。他们何其相似,欲求着同一个女人,自以为了解的她不过是欲望投射的幻象,抓住的只是梦幻泡影。十七年后,他们回到了起点。岁月悄悄在父子身上刻下了痕迹,心上的症结难退,同样爱着那个女人,即使她已然老去,风韵犹存。

落水者们想从彼此身上抓住最后救命稻草,徒劳的挣扎之后越陷越深,落入一片空阒。爱情是一对匮乏的主体渴望从对方身上找到自己所缺失的东西,若有所失的他们想要的是确切明了之物,在触碰后才发现同样匮乏的肉体。在这片爱的荒漠上,我们妄想着得到他人爱的滋润,却发现荒漠之外还是荒漠,遍地沙石,尘土飞扬。

《爱的荒漠》读后感(三):怠惰是走出荒漠的唯一之路吗?

每个人物的内涵都是外显的,而内部都空空如也。不知所措而迷茫的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圣人,给予了欲望落脚处。所谓爱的荒漠,那是内心的空洞。无论是坐拥大家庭与事业名声的医生,以“怠惰”处事的玛丽娅,还是怀着愤怒和迷茫的年轻人雷蒙,他们都是爱的荒漠里的苦行僧。三个人,三种不同状态,又通过时隔多年的对比,显示出这片荒漠的可怕而无际。在医生父子的共同语境之下,玛丽娅成为了欲望与恶的化身。而从玛丽娅的角度来说,怠惰的消极,反而透出了些当代女权主义的些许洒脱。 莫里亚克在书中描写了很多“路”。医生与雷蒙一起挤过的马车和出租,雷蒙与玛丽娅相遇的电车,医生奔向受伤的玛丽娅的那个黑夜里漫长的路……这些路途往往是既定的,就如宿命一般给予每个踏入路途的人一种悲剧感。 对称式的宿命,果然像萨特当年发难的批评一般,缜密而沉重的将正反两面的斗争在人世间铺开。但这场斗争是没有尽头的,是没有答案的,我没有看出莫里亚克有所倾向。我看见一位把人的心思刻画的如此惊人而生动的天才,他把善意给予了上帝和生活。

《爱的荒漠》读后感(四):你给予的一切,都欢喜

好吧,标题有点矫情了,可是想来想去,这样的说法,到是没错的。

似乎每一段感情的开始,都是刺激和美好的,从眼神的接触,大胆或羞涩,到彼此心意的确认,那种愉悦感,确实很多其他事物代替不了的,所以才有了世间万般人,尝尽万般苦。

从电车上的相遇,到房屋里的约会,雷蒙和玛利亚的爱意几乎烧的两人不得安宁,辗转反侧,但是,这份爱却突然间单方面戛然而止了,因为雷蒙下意识的表现,让玛利亚认清了风雨后的真实面目,这个少年,并不如想象中美好,他也和身边人一样卑劣,于是,对他没有了幻想,此后经年,她的热情又转移到了另一个干净的少年身上,把他视作救赎,所以,她到底爱谁?爱纯净的个体?还是爱被拯救的自己?

抱歉,我前面说的是相爱,后面要讲的,却是单恋。

一个人只是做着自己的日常,不曾为你付出和改变什么,却如此致命地吸引了你,想来实在是一件神奇的事情但是更奇怪的是,有些人的爱,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的爱,可以持续很久,甚至贯彻他们的一生,比如雷蒙以及古雷热,即使未得到过回应(或许正是如此),也这样兢兢业业的爱着玛利亚,可是玛利亚的爱,却只是在雷蒙身上短暂地出现过,就消失了,甚至转移了,这样的迷思真让我困惑,到底如何拆解爱,是具体到个人,还是一个抽象的感觉,我们追求的是具有这样感觉的人,还是特定的这个人?

但是,无论如何,要承认的是,爱让我们复杂和深沉,让我们去思考,从甜蜜到痛苦的过程不可避免,但是无论何种感情,他让我们不再像浮萍以及茅草一般,而是像宇宙一样丰富和伟大。

一个,以你为核心的宇宙。

《爱的荒漠》读后感(五):莫里亚克式的道德解剖

虽然这本书推荐了也不会有太多人看,在goodreads也只有3.58的评分和寥寥数字的评论。我不能进行文学理论式的剖析,但是我真的认为这部小说写得不错。看再多的love drama,再多的言情小说,真实的爱情必然有荒芜的一面。在这片沙漠里,爱情变成了只对自己忠诚镜子,变成了通向孤独和痛苦的产道。在这里,爱情是不开花不结果的。玛利亚用爱情创造了全新的雷蒙,用鄙视完成了这幅作品。让人不禁自问,难道坚贞不渝的爱了真的成了传说吗?

很难说书里的每个人物他们的感情是造作的,难道母亲对着孩子坟墓生出的悲恸是造作的吗?难道一个老医生对情妇的热血和堕落也是造作的吗?难道一个17岁的青年对27岁女人的渴望也是造作的吗?难道家人是一种离得越远越好的人群,不是真实的感受吗?那种对家庭的阴冷又温暖的描写,难道不是大多数人真实的感受吗?在那个香榭丽舍和卢浮宫所在的国度,我们其实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莫里亚克对家庭成员关系的描写是独到的,他让法国20世纪初那种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变成了一个福柯式的环形监狱,能看到彼此的举动,听到彼此的低语,但心灵似乎隔得遥远。可这又怪的了谁呢,这让我想到了一个笑话:雪崩时,哪一片雪花需要负全责呢?可莫里亚克没有否认,家庭确实是一具老朽和腐败的船骸的最后港湾,没有家庭的人是可怜的。

莫里亚克说,谁掌控着人生的春天里那转瞬即逝的光辉,谁就无所不能。我此刻还需要镜子来提醒自己,爱的命运已经从我身边驰远了,等到连镜子都不需要的时候,我又配不配来爱别人呢。莫里亚克看似和缓平凡的词句下,我发现这句十分尖刻的话:他抬头看着镜子里衰败的青春,被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该你去爱人了,如果你配得上的话。【捂脸】

莫里亚克在195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词中,说:凡人,因为他们终有一死,所以害怕提及死亡;那些从不爱人也不被人爱的人,那些已经被人抛弃或背叛的人,或者还有一些人,他们徒劳地追求不可企及者,不屑于看上一眼追求他们而不为他们所爱的可怜者——所有这些人,一旦读到一部小说作品描写爱之心的孤独,就会感到震惊和愤慨。我是不是变成他说的这种人了呢,有多少人能天天炫耀在热恋中的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