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弥留之际》读后感摘抄

《我弥留之际》读后感摘抄

《我弥留之际》是一本由[美] 威廉•福克纳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16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弥留之际》读后感(一):因为真实,所以痛苦

我的父亲告诉我,人活在这个世上的理由就是为长久的死亡做准备。

生命因为死亡而真实,因为真实而孤独。因为孤单也才有百转千回的凄恻、悲怆。

与科拉之类相比,或若艾迪才是活在真实的生命当中。

语言,被赋予的意义。意义背后是极大极深的黑暗空洞。空洞尽出是难以抑制、无法排解、不堪重负的孤独。艾迪的生命真真确确贯彻着死亡的宿命。每个生命仿佛是死亡阴影中一团孤独的空气。而艾迪被这空气包裹,蜷身在透明的气泡里,缓缓悬浮。

《我弥留之际》的主人公们是堂吉诃德式的浮夸而自我意识强烈的人们。包括科拉,还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们都陷落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于外界来说他们是不合群的怪胎。

而福克纳展现的却正是平常世界之下的真实,高蹈言语背后人的复杂、混乱、无奈与悲哀。

《我弥留之际》读后感(二):意思里面的意思

终于到了能看懂点儿福克纳作品的年纪,当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与那时捧着他的书迷惑不解的样子交织在一起,合上了书闭上了眼,被时间硌到了。

喜欢看书最简单的原因是喜欢看别人的故事,别人的生活,别人的心情,给自己的人生叠加出好多层,会生出许多角度来观看世界的模样。好玩儿!有时候分不清是书里的心情还是现实的心情,或者是现实的心情因为书的缘故走上了书中主人公的线路,有点儿奇特。

与这本书同时在看的是门罗(梦露)的书《爱的进程》,时空的交替和语言的重组因为阅读者共存一体,叙事手法和细节表现出了相似性,他们的文字如同显微镜,放大了麻木了的苦痛;如同手电筒,照出隐藏在深处的种种。开始有点儿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写,以前对这种把事情绕了几道弯的说法有些排斥,现在渐渐能咂摸出点儿意思了。

就像书的封面一样,一座房子一个栅栏六只鸡一架车,好像也没什么特别,那幢能承受住风雨的房子,并不一定能包容得个人内心的痛苦;那些无所事事的家鸡远眺着远方,再怎么努力都无力飞出这个无聊的现在;还有那个栅栏,似乎是道安全防线,同时也隔出了冷漠和不安全感;那架车不知道是在等待,还是在享受寿终正寝……所有事物的意思都不是那么简单,世界的神秘和奥妙很难参透。

不过,我仍然不太喜欢这样的风格,尽管他们能带来更多的感受和认识,但是我不想知道那些因为不知道而存在的美好,我也不想因为知道而意识到更多不想拥有的欲望。

《我弥留之际》读后感(三):They endured

(作为一本意识流小说,读起来还算不是那么艰难。)

这本书比较适合一口气读完,毕竟作者独特的通过每一节不同人物的第一视角来串讲故事,加之夫妻二人加上五个子女,还有零零碎碎出场的邻居医生牧师等等,人名就加大了一部分阅读难度。

整个故事围绕艾迪这个女人去世后,一家人将她的遗体送到杰弗森旅途中的种种故事。而这个女人,全书仅仅出现的一节,这一节反复出现她的父亲说的“活在世上的理由仅仅是为了长久的死亡做准备”,她从逃离家庭的时候的不相信,到自己有了家庭后慢慢接受这句话,她是孤独的,她不相信宗教,她不相信安斯,她不相信一切,她是孤独的。她已经死去了,她的冤魂还在哭泣。

安斯,她的丈夫,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对妻子对子女都没有一丝情感体现,他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道理,装着他妻子遗体的车在水中翻了,他没有挺身而出,他们住的地方起火,他没有挺身而出,他的大儿子的腿又摔断了他没有一句好话讲,所有的一切都是他的子女在弄,而他脑里只有他想安一副假牙好好吃饭,一路上只会抱怨说他这一路上太倒霉了。而最后他们终于把艾迪的遗体送到了杰弗森,他立马又找了一个女人,“一副小人得志,趾高气扬的样子”。

朱厄尔或许是全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在全书的开头并没有讲他一句好话,他独自占了母亲的全部的关爱,他性格暴戾等等,可是在后文,大水翻车和大火烧仓的时候,他都是最挺身而出最勇猛的那一个,或许这其中有他对于母亲最深沉的爱,而其他的子女都有自己对母亲的怨念或者说,相比朱厄尔之下,他们并没有那么爱他们的母亲。

其实,我和某些评论对于他们一家有着不一样的看法,我会觉得他们五兄妹只是普通亲情而没有互相祸害那么严重,在路途中互相照顾,朱厄尔跳水去找卡什的工具,达尔为了让大家解脱试图放火烧了一切,女儿杜威给卡什的腿上浇水等等,以及他们对安斯莫名其妙的举动的忍耐,中间有一段,朱厄尔骂了一句城里的白人“狗娘养的”,卡什立马喊了达尔去制止,杜威搂住朱厄尔,达尔说了一句“你以为他不敢骂你吗?”,或许他们互相之间会用言语攻击对方,或许他们狠心的把发了疯的达尔送去了精神病院,但是我会觉得这种不可言喻的亲情还是存在的,他们互相扶持着遭受城里人的白眼的同时,过着乡下人的生活。他们或许过得拮据的日子,各自有着各自一路上的牺牲和痛苦,但是他们能够在一起去面对去克服去解决,去完成把母亲的遗体送到杰弗森的这个使命,他们内心深处还是善良和勇敢的。虽然都很自私但是也能为了对方而牺牲奉献。这种感觉会让人觉得十分复杂,其实活着就是苦难,苦难无处不在,只是看怎么去面对吧。

《我弥留之际》读后感(四):典型人物浅析

没有读前面的序,我并不能完全确定朱厄尔爱马成痴,达尔被外人视为疯子,安斯是个无赖,当然杜威.德尔是个傻又缺爱的丫头,卡什是个呆子。

看了书后,我觉得卡什为木匠活所痴迷,安斯是个最冷血的人,朱厄尔有他的马作为精神依靠,而杜威.德尔呢,正被女性的特色所折磨着,是个可悲可怜的角色,而那个最小的孩子,认知还停在母亲是那条被他宰杀的鱼的年龄阶段。只剩下达尔,他的精神寄托是我所无法道明的,可能就是所谓的信仰和精神吧,还可能只有他认清了这一切,丑的、更丑的、邪恶的、卑劣的、苦的、更加苦的,那一切都被表象覆盖,而其他人却被别的东西把眼蒙住了!

说到他们对艾迪的感情,是否就是科拉所说的,只有达尔才有一点人类的感情呢?我并不这么想,卡什做棺木、朱厄尔在火里救棺木、瓦德曼赶秃鹰、而杜威.德尔呢?她遇到困难唯一可以倾诉的女性——她的母亲,却又没有开口,天天帮她摇着扇子想着自己的心事,是因为她生病垂死了呢?或许这也是她能表达的方式了吧?他们都各有行动,却都没有爱的能力,这是最为悲哀的,被什么东西磨难至此,有时我就算知道主旨,也无法开口就说出这个词,而全书也是笼罩在这种氛围之中,忽然就让你想哇哇大哭。如果你有过类似经历的话,那是无法说出来的,由情绪、记忆、具体事件的具体时间、甚至反思和拷问融合成一个整体的那种东西。

为什么要说达尔是疯了?有一个原因是除了他,几乎所有人一致认为要把艾迪送到她生前说的墓地。他们都把自己的各种需求甚至愿望搁浅,而去满足她生前的期望,只有达尔不是,如果说尊重死者的旨意是符合上帝“他”的意愿的,那么达尔就是在违背这一点。把他送去疯人院这个结局让我对艾迪有点不满了,似乎是艾迪送进去的。可是当然如果她活着,就算达尔做了更过分的事,她也是要护着他的。

安斯的几句话是最为经典的,“不能出汗,否则会致命”,“我已经答应她了,就一定要送到”,“不能欠别人的人情,没有必要”,“我是世界上最苦难的人“,全文最可恨的一个人……他是多么形象啊,坐在那里就只是朝着一个方向看;大水冲走了棺木,他也是站在那里看;大火烧了车棚,他还是站在那里看。把朱厄尔的马抵押,搜走了卡什要买留声机的钱去买骡子,最后竟然抢了女儿要买打胎药的十块钱去补牙。做完唯一答应她妻子的事,立刻带了另一个女人回去,无视他的儿子残疾的腿、受伤的背、打胎不成又受欺负的女儿、还有那个期盼玩具火车的小男孩。如果有上帝,他所施舍的仁爱之光为何只照耀了一个人呢?

艾迪的自白,说明了她的母性是被怀疑的,她与心中的罪恶感搏斗不是因为母爱,而是背叛这么一个无赖似的人物,好可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