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金庸传(修订版)的读后感大全

金庸传(修订版)的读后感大全

《金庸传(修订版)》是一本由傅国涌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庸传(修订版)》读后感(一):【春上春树随喜文化】

Ⅵ.践行G(定量) 养老的时光 主业和副业 拎得清 放得下 先把自己最重要的使命完成 急流勇退 换一种活法 创造江湖 远离江湖 收获之日便是奉献之时

归来仍是少年

大侠风范

即便淡出江湖

江湖也会来惹你

沉默是金

若是命中注定

也不过庸人自扰

走自己的路

渐渐远去的身影

告诉自己往事不可追

纷纷扰扰烟雨路

银花映雪成绝唱

《金庸传(修订版)》读后感(二):金庸传——仁韦

央视科教频道《大家》栏目曾经采访过金庸。出了一本金庸传记的书,比网上的视屏内容要丰富,书名《金庸传——书写侠义,笔战江湖》,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出处、内容应该比较可靠。傅国涌《金庸传》描写太过细腻,反而不真实。而傅国涌也没有说他采访过金庸本人、朋友,以及与金庸相识的人。可叹查良镛先生一生经历如此丰富,却没有一本可观的传记。 Lev Nikolayevich Tolstoy有Romain Rolland为他写下的《托尔斯泰传》,而当下为金庸作传作者的水平,与其身份实在不相称。

《金庸传(修订版)》读后感(三):瑕不掩瑜

金庸的举世无双,仅仅读金庸的小说,是体会不到的。因为金庸的小说在我看来文笔和情节上一般,有些情节甚至有些拖沓,艺术价值不算太高。

然后我心生好奇,为啥金庸的小说那么出名。

开始翻看金庸的采访视频,读金庸的传记。

读书(学霸)——工作(入职大公报)——电影编剧——写武侠小说——写社评——办报纸做企业家——参政论政

文人知识分子靠经商发大财,真是太传奇了。

当然传奇的人也有遗憾,家庭和学识,应该是金庸一生的遗憾。

家庭的遗憾无法弥补,学识的遗憾查良镛晚年不遗余力的给予弥补。

这点很好的论证了金庸是个文人,我想金庸老先生不希望后人只记住他是一个写通俗小说的作者。更希望人们记住他是一个忧国忧民有抱负有理想的中国知识分子。

我想“查良镛”,应该更适合金庸。

《金庸传(修订版)》读后感(四):报人金庸

金庸幼时读书多,积累下幼功无数。他饱受战争之苦,母亲和弟弟均死于战乱。父亲在解放后陨落于运动之中。他只身前往香江,其时身无分文,只余借到的20港币。得幸受到《大公报》公正独立文人议政的新闻报道理念启蒙,在其间浸濡各个岗位,为日后筚路蓝缕开创《明报》做好了准备。《明报》起于微末,靠金庸的武侠读者揽得大批固定读者。后与代表左派的《大公报》论战内地60年代初大饥荒,一举成名。70年代初,受风暴影响,金庸被列入左派暗杀名单,逃往新加坡避难。后《明报》开辟了多个栏目,既有逢迎读者趣味的小报,又有严肃的自由论战阵地—期刊,《明报》终于成长为崴蕤大树,使用现代管理方式的《明报》集团成立。进入新世纪后,金庸立愿在学术上获得认可,许多讲座却上座率很低,因为他毕竟年迈,口齿不清,演讲之内容也不通俗,观众想听武侠,他却想讲大历史融合的原理,可谓鸡同鸭讲。

读其小说,初时反复为其笔下各色英雄豪气所震,殊不知,金庸写作时,多半有意加入许多政治讽刺,这也成就其精彩,为爱好政治的知识分子所爱。

金庸一世(仍在世),最鲜明的标签仍是文人,无论是与邓小平撒切尔夫人等一一会晤,还是进入香港富豪榜,凭借的都是他办《明报》写社评,和期间为增长报纸销量,提笔连载武侠小说,积下的名声和才情。

《金庸传(修订版)》读后感(五):置身于时代洪流中的金庸面相

置身于时代洪流中的金庸面相。

这是一本依靠档案写出来的书,传主在世但作者并未与传主照过一面。金庸始终离得很远,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并不丰富。但远有远的好,近有近的坏。远的好处是冷,近的坏处是热。作者无需照顾人情,心有所想,概能述之。

金庸不是个很简单的人,但于我而言,却也并未复杂到不可把握。从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文学与政治几方面揣摩就不会错。

我觉得看一个人物,一要看他关键时刻的决断,二要看他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两片面饼,准能包住一个肉夹馍;上下其手,准能捕捉一个立体人。

我有一个更大的问题,金庸身上的这种复杂性——既现代又传统的半现代性,仅仅是个人性情与价值取向,还是那个的知识分子特有的集体性征?如果能解答这个问题,对当时中国的政治走向可以做一个旁证。但是,但凡涉及人心的问题就是难以搞清楚的,人心似海深,人心似葱圈。我真正关心的一个问题说出来也没什么: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内心首要认可的是大中国还是民主自由?这个问题是可以从当时一直问到现在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