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斯文》经典读后感有感

《斯文》经典读后感有感

《斯文》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斯文》读后感(一):文化人,其实不模糊

易中天对文化人的解读,从分类着手,将“士”作为原点,就是要“有风骨、有气节、有担当、有肝胆,在加上‘爱羽毛’”,由此,文化人就不同于文人,而且可以分为四类:士人、学人、诗人、文人。所以,我们切不可被所谓的“文人”迷惑,事实上,当今伪文人,庸文人比比皆是,随着市场经济泛滥。其实,真正的评价,来自内心的标准,易中天先生在这里给出了很好的线索。

《斯文》读后感(二):文人嘴脸与普适程度

易中天的《斯文》,其副标题中有几个关键词:“帮忙”、“帮闲”、“帮腔”、“帮凶”,显而易见,名为斯文,却有着将斯文扫地及揭破某种虚妄面具的用意。我们所知晓,对此眼光最独到、锋芒最锐利的,是鲁迅的一些论断,直接廓清迷思,一针见血。而易中天的《斯文》,详尽地梳理了文化人的分野,将缘起与脉络展示给大家看,可谓有趣之极,也令某些被戳中痛处的人暗自难堪得紧。

要看清文人的嘴脸,首要是分清文人与诗人(指真正的作家、艺术家)、学者、士人的泾渭之别。如文人和诗人都写文字,表面看大家都一样嘛,有何区别?不同在于诗人是“我要写”,文人是“要我写”。易中天打了个狠辣的比方,“文人就像‘应召女郎’,必须‘召之即来,来之能干’”。话语尖利,一目了然。我想,真正的作家写的是自己的性情文字,有一以贯之的坚持度,而文人固然也不乏出好文章的可能,但其摇摆不定却时常看得人眼花缭乱、迷惑不已。如今日猛烈批判某个背时的人物,一旦其人平反昭雪,又笔墨一反,大力颂扬起来;反之,唱某些大人物“永远健康”的颂歌,风向一转,即大力抨击其丧德败行,折转得流利滑润令人惊讶莫名,不得不感叹其才智过人,有顺应潮流之敏锐度。

在各种有趣的言说中,我觉得易中天关于学人、士人也会是文人的论断颇有启发意义,尤其是面向当下的种种世态怪象而言。大家印象中的文人通常局限于弄文学者,似乎这个概念自动屏蔽了社会学、人文学、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从业者,而事实上,文人的“抱负”与嘴脸并不会受学科所限,正所谓心有多大,空间就有多大,只要有需要,何处无文人?奶粉出问题了,开个论证会,必有专家拿出数据言之凿凿证明此产品纯净如处子,请大家尽管放心食用;房价飞涨,不时有专家放出豪言或趣谈,如某某时段必跌,或丈母娘催涨房价、单身男女是房价飞涨的祸首云云;某大型工程做前期论证,必有若干专家为官方的方案背书,大谈其如何英明、千秋万载可以获益等等。学术固然有良知,但可惜的是放弃良知的绝不在少数,此时学术不再是学术,仅成为沽名钓誉的工具,徒为学术蒙羞,亦证明了即使不“文”,却不防纳入“文人”的轨道。

话题衍伸来,文人的“文”可能未必人人皆会,但其“范儿”却似乎埋藏在国人的血液里,由此,易中天说“人人都会是文人”。这个命题很严重,但可悲的是,现实的实践证明,这是确实的。国人善于站队,善于表态,与立场无关,关乎风是向哪个方向吹。若帮忙不会,那就帮闲、帮腔,下得了手的就帮凶,这种事情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上演得轰轰烈烈,而在所有时期的现实生活中以“杀人如草不闻声”的方式呈现,难道我们看到的、经历的还少吗?许多人似乎都有正义感,亦因之,他们不喜欢类似小如武汉“五道杠”、林妙可,大如社会名流之类的人与言行,因为那种假模假式的“站队”与“姿态”令人作呕,乃至猛烈抨击之,不过如易中天所言,“然而有趣的是,不少自命清高的,摄像机前一站,就自动变成文人,言不由衷地歌功颂德,还一脸的真诚。”这表明,某些顽固的因素早已渗入国人的血液中,于不经意间,情不自禁地即往外冒,几乎在不自知的状态下。

在此种意义上,易中天说,“文人是我们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表演者’。他们的表演,就是我们的表演,是我们的‘集体标签’。”这种集体表情即一种罐头食品,规格统一,套路齐整;若有逾矩,比如没有“感谢祖国”云云,必定遭遇申斥,拉回方休。本为怪事,但大家见怪不怪,真有反弹,反而以之为怪,此人人皆为文人之缘由也。解决之途,无他,唯独立人格、自由意志而已,培养合格的公民,而非唯唯诺诺的臣民,庶几可以挣脱自设的牢笼。若逢有文人这一类型的消除之日,国民精神的自新方可说具真正的进境了。

《斯文》读后感(三):斯是杂文

书名够让人猜不透的,不过不用猜,管它什么书名,内容好看就行。但一个好的书名能够让一本书加分,而这次的书名可以说是减分了的。尤其是那个副标题,不伦不类。

本来此书的重点应该是前面“文化人的分野”几篇文章,但这几篇文章还没后面的那些好。虽不能说是假大空,但受话题所限,纵然我喜欢工整的东西,也觉得过于啰唆和文绉绉了。编辑把这几篇文章放前面,可是会影响销量的。

书中文章大多数是发表于报纸杂志或其它书籍,以及个人博客,归类了一下集结成书。上一本好像也是杂文集吧,居然忘了是什么,还好我有写书评。其实这种集结号我不反对,因为不用自己找,编辑都找好弄好印好摆出来了,花点钱就能看了,只是弄成个精装版木质封皮,就好像有点字数不足封面来凑的意思了。里面的文章几乎全部都能在网上找到,只是麻烦一点而已,花四十元买这书值不值就看个人了(我是图书馆借的,呵呵)。

总结了一下好看的那几篇文章都是讲人性道理和人文常识的,而讲理论的次之。还有就是介绍的最后一篇文章,不过人家《白纸黑字》里也收录了,并且人家只卖三十元。

另附文章刊载出处:

文人原本是怪胎 ——“文化人的分野”之一

(刊载于2012年5月29日《南方都市报》)

诗人与文人——“文化人的分野”之二

(刊载于2012年6月1日《南方都市报》)

学人与文人——“文化人的分野”之三

(刊载于2012年6月5日《南方都市报》)

士人的风骨——“文化人的分野”之四

(刊载于2012年6月8日《南方都市报》)

文人真面目——“文化人的分野”之五

(刊载于2012年6月12日《南方都市报》)

文化气质与文化血型——“文化人的分野”之六

(刊载于2012年6月15日《南方都市报》)

谁都可能是文人——“文化人的分野”之七

(刊载于2012年6月19日《南方都市报》)

做人要做怎样的人——“文化人的分野”之八

(刊载于2012年6月22日《南方都市报》)

我们从儒家那里继承什么,又该怎样继承

(刊载于2011年1月20日《南方周末》)

这样的“孔子”不离奇吗——与秋风先生商榷

(刊载于2011年3月10日《南方周末》)

儒家的限政只能是徒劳——再与秋风先生商榷

(刊载于2011年7月11日《南方周末》)

独尊儒术:革命还是参股——兼答秋风先生

(刊载于2011年8月14日《南方都市报》)

“后药家鑫时代”之某校

(2011年5月5日新浪博客)

药家鑫案:啥教训,咋整改

(2011年5月8日新浪博客)

谁把药家鑫变成了凶手

(2011年6月8日新浪博客)

儿童节:何妨也是“亲子节”

(2011年6月1日新浪博客)

改革是没有任期的

(刘道玉著《拓荒与呐喊:一个大学校长的教改历程》序言,刊载于2011年9月27日《中国青年报》)

最该以人为本的,最不拿人当人

(钟道然著《我不原谅:一个90后对中国教育的批评和反思》序言)

反对票不该是奇迹

(2011年7月26日新浪博客)

正义是不是一座很远的桥——由音乐剧《时光当铺》所想到的

(刊载于2011年7月27日《新京报》)

“擦桌子的主义”之排列组合

(刊载于2011年9月18日《南方都市报》)

惟其独立,方能妥协

(2011年11月24日新浪博客)

美德本是天良

(刊载于2011年12月15日《南方周末》)

“文化入世”与“文化航母”

(刊载于2012年1月26日《南方周末》)

我看方韩之争

(刊载于2012年2月14日《南方都市报》)

兔子怎样证明自己不是骆驼

(刊载于2012年2月24日《南方都市报》)

决不能再设“道德祭坛”——从“方韩之争”说开去

(刊载于2012年2月29日《南方都市报》)

那时我们唱红歌

(原载鄢烈山主编《白纸黑字》,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

《斯文》读后感(四):涉世无如本色难

本书是一部文集,文章选自2011年至2012年之间,易先生曾在《南方都市报》和新浪博文上公开发表的文章,内容涉及知识分子、传统文化、中国教育以及当年的一些热点问题。

从文章内容上来说,第一辑“文化人的分野”与本书的题目最为贴切。第一辑共计八篇,系统的对中国社会中的“文人文化”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批判。易先生的文章不啻为一次讨伐“文人文化”的檄文,其精彩程度,甚至不亚于陈琳那篇有名的《为袁绍檄豫州文》。

古人云“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我说易先生“骂”的精彩,是因为文章中所体现出的那骨子以理服人的大气。就像易先生自己在文章中说的那样:“我更希望的是理性的声音,而不是正义的火气。忧国忧民没有错,却绝不等于骂爹骂娘。我们需要的,第一是理性,第二是理性,第三还是理性。” 要做理性的批判,需要条理清晰,需要有理有据,这两点易先生都做得很到位。既然是对文人文化的批判,首先就要对文人文化进行定义,分清敌友是关键,易先生将文化人分为四种:士人、学人、诗人、文人,前三种不在批判的行列内,这样便缩小了范围。弄清了敌友,接下来就是要抓住“文人”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通过诗人与文人、学人与文人、士人与文人,逐一进行对比,易先生阐明了文人的特点。

例如:文人与诗人对比,诗人的特点是“真情实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发言为诗。”而文人则是“舞文弄墨,无病呻吟,没话找话,言不由衷。” 文人与学人对比:“学人的问题,都是真问题。文人的是,伪问题。”学人研究的问题要么能够解决现实或理论问题,要么能够启发智慧,而“文人则相反。他们也读书,也有学问,否则无以为文。但没有或缺少‘学养’。有学无养,说话便不靠谱。文人也讨论问题。但他们的问题,多为‘谈资’。故文人对‘伪问题’最有兴趣,因为可以扯淡。” 文人与士人的对比:“士人有担当,文人得担待。担当是对天下的,担待是对领导的;担当是自觉的,担待是无奈的;担当是对自己负责,担待是对别人赖账。”而且更为显著的特点是,士人有傲骨而文人只有傲气,“傲骨是因自己,傲气是因为别人。坚信自己站得住,不肯趋炎附势、同流合污,所以有傲骨;生怕别人看不起,又要出人头地、体面风光,所以有傲气。傲气,也是秀出来的。”

参照物有了、对比也有了,接下来便是对文人传统的总结概括了。易先生所重点批判的文人特征,一是谄媚,二是酸气。关于谄媚,作者打了这样的一个比方很是形象“历史上的文人,原本就是皇帝的弄臣,当上了的如‘宠姬’,没当上的如‘怨妇’,但都无不‘盼临幸如望云霓,展菊花似绽新蕊’。只要皇上的龙体能够眷顾,哪怕去当夜壶。皇家的夜壶,也总归是金贵的。” 关于酸气,易先生称为“闻香识女人,闻酸识文人。”我仔细回忆了一下,古时那些落地的秀才,迂腐寒酸这个词总是如影随形的,但是深究为什么酸?作者在书中有很好的解释“为什么酸?献媚邀宠,争风吃醋,患得患失。文人最想的,是名扬天下;最怕的,是失宠落单。如果垂涎三尺,那葡萄又吃不上,或别人吃得更多,必定酸溜溜。”

如果仅仅是简单的批判文人传统,文章写到这里应该可以结束了,难能可贵的是易先生在最后的两篇文章中又进行了很好的反思。为什么说难能可贵呢?一是,人们总是习惯性的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而自顾不暇。作者能够反躬自省实属难得;二是,作为公共人物,敢于当众出丑,自揭伤疤需要勇气。

文人传统的流弊能够流传至今,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就像作者说的,每个人都有可能是文人,“有不少自命清高的,摄像机前一站,就自动变成文人。言不由衷地歌功颂德,还一脸的真诚。看来,文人传统就像某种气息,弥漫于空间,渗透于骨血。”既然文人传统要不得,那么什么才是值得向往和追求的呢?易先生给出了这样的回答:独立人格,自由意志。“独立人格,自由意志,是文人自新之路,国民改造之路,道德重建之路,中华振兴之路。只要走上这条道路,你会发现前面是一片光明。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己代表自己;我们每个人,也都可以自由地表情。”

易中天先生曾在书中表示,自己并不是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而且正相反,强调自己其实是“独立知识分子”。为什么是独立知识分子呢?除了书中作者自己讲的原因“我从不参加任何联署签名,基本上不参加任何组织团体,包括民主党派或文联作协。唯一会员身份,是全国美学学会理事,但早该除名。”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共知识分子”常常是为大众代言的,而这与易先生“独立人格,自由意志”的理念是相悖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