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论关系的读后感大全

论关系的读后感大全

《论关系》是一本由[印]克里希那穆提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关系》读后感(一):克里希那穆提:我们活着,就会有关系。

力荐!

静不下来的时候,读读书吧。

读读哲人、圣人的思想。

很多现在思考或思考了N久找不到的答案的问题,你会发现,原来在久远的那个时代,他们早已有了答案,《论关系》哲学上的思量,告诉你我世俗中的道理。

《论关系》读后感(二):如何正确对待关系~

先简单介绍克里希那穆提何许人也。

他本是印度通神学会认定的救世主,也是通神学会的终结者,即虽然他是通神学会的领导者,也享受着该会会员的供奉,但他痛恨任何形式的组织,包括痛恨这个为他而运行的组织,于是他坚定地解散了它。

——这让我想起了前一阵子看到印度某宗教首领因强奸教徒而被绳之以法,同时政府的司法引发了该教教徒在多地的骚乱。

——把圣人作为职业的人,永远都是可疑的。——

因此一开始我得知作者是某个名字极怪组织的宗教首领时,其实有点反感作者的,然而当我得知他竟然解散了一个为他而运行的组织和放弃了巨大的财富,这让我十分吃惊和佩服。

而他如此坚决的行为,其思想来源其实可以在《论关系》这本书里寻到端倪。

该书是一本演讲集,所有演讲的主题都是《关系》,同一个主题不断反复的优点便是:让读者可以多方面地理解作者的意思,虽然实际上理解也是具有难度的。

作者的观点是入世的和旨在解决现实问题的,他认为人和人的纷争主要是因为对关系认识的不当,在相处时对别人有了预设的固有的意象、并按此意象去与别人打交道,比如固有地认为妻子是相夫教子的,便把她作为一个相夫教子的对象去应对,而忽视了她其他的特点或诉求。

而一个人一旦身处某个组织,便会受这个组织的意象影响,会去排斥其他组织,在这种排斥之下,于是组织和组织就会纷争,甚至刀剑相向造成流血。

这就是他坚决要解散通神学会的原因,他也坚决否认自己救世主这个意象。

克的思想是东方式的,他在论关系一书的观点让我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又及,克里希那是印度宗教中的神话人物,据说是毗湿奴的第八个化身。我在翻《薄伽梵歌》时看到克里希那一名,忍不住想:克里希那穆提是不是和克里希那有关系呢?

《论关系》读后感(三):自我认知、真相、意象

《论关系》用了洪荒之力去阅读,每每读个一两页都感到累。 因为要跟着作者的思路走,而他所分享的又需要十分的专注力去理解,让人有些疲乏与抗拒。虽说难读,却有很大的收获,在极为丰富的认知体验里,受教、晦涩、不懂、疑惑、惊讶、无语、恍然大悟各种思想和感受的碰撞,不断和书一起同步感受现实生活的真相,体验到了这本书的价值,对读完它感到有些却步,怕再也遇不见一本好书了,能这样成为一盏明灯了。

读完这本书,能记住的一点就是自我认识和真相。这本书其实有大量的知识点只得去深究,比如什么是智慧、明智、思想、行动,爱的本质是秩序等,因为这些书里讲得浅,所以不太理解,接下来准备继续读作者的其他作品,看能不能把这些点理解透。

读完第一遍,我能理解到的就是,正确的关系是在相处中对自我的认知,以及观察什么是真相。这个可以结合我去上了赵永久老师的课,爱的能力这部分去想,对自我认识就是觉察自己怎么了,分辨自己的感受,真相就是事实,就是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不是通过自己的情绪,思想加工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路边有一个人举起一只手,你会想到什么,经过思想加工,会认为他在招出租车,或者告别,但是真相就是,路边站着一个人,他举起了右手。

只是对自我认知和观察到了真相后,那该做什么呢?书上好像讲得很少,提了一句正确的行动。但是它指的正确的行动好像又是自我认知和真相,所以其实自己挺疑惑的。

书里,好有个词给我的启发比较大,是关于意象。现在的人们的关系模式是,人与人的关系都是建立在两个意象中,就像知识,你不可能全面的了解,所以会产生冲突,对人的了解也不全面,所以对自己或者他人建立的意象也不完整,所以人与人也会产生冲突。所以,在关系里要分辨意象和真相。

再一次翻阅,好像找到了,我前面疑惑的问题,就是自我认知和分辨出真相后,我应该做什么。是耐心,“我只会静静地观察,仔细审视整个问题,看着它不断发展、演进。”

所以,这本书值得再去读一次,或许会有第一次阅读时产生疑惑的答案。

《论关系》读后感(四):自我认识、意象与真相

《论关系》用了洪荒之力去阅读,每每读个一两页都感到累。 因为要跟着作者的思路走,而他所分享的又需要十分的专注力去理解,让人有些疲乏与抗拒。虽说难读,却有很大的收获,在极为丰富的认知体验里,受教、晦涩、不懂、疑惑、惊讶、无语、恍然大悟各种思想和感受的碰撞,不断和书一起同步感受现实生活的真相,体验到了这本书的价值,对读完它感到有些却步,怕再也遇不见一本好书了,能这样成为一盏明灯了。

读完这本书,能记住的一点就是自我认识和真相。这本书其实有大量的知识点只得去深究,比如什么是智慧、明智、思想、行动,爱的本质是秩序等,因为这些书里讲得浅,所以不太理解,接下来准备继续读作者的其他作品,看能不能把这些点理解透。

读完第一遍,我能理解到的就是,正确的关系是在相处中对自我的认知,以及观察什么是真相。这个可以结合我去上了赵永久老师的课,爱的能力这部分去想,对自我认识就是觉察自己怎么了,分辨自己的感受,真相就是事实,就是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不是通过自己的情绪,思想加工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路边有一个人举起一只手,你会想到什么,经过思想加工,会认为他在招出租车,或者告别,但是真相就是,路边站着一个人,他举起了右手。

只是对自我认知和观察到了真相后,那该做什么呢?书上好像讲得很少,提了一句正确的行动。但是它指的正确的行动好像又是自我认知和真相,所以其实自己挺疑惑的。

书里,好有个词给我的启发比较大,是关于意象。现在的人们的关系模式是,人与人的关系都是建立在两个意象中,就像知识,你不可能全面的了解,所以会产生冲突,对人的了解也不全面,所以对自己或者他人建立的意象也不完整,所以人与人也会产生冲突。所以,在关系里要分辨意象和真相。

再一次翻阅,好像找到了,我前面疑惑的问题,就是自我认知和分辨出真相后,我应该做什么。是耐心,“我只会静静地观察,仔细审视整个问题,看着它不断发展、演进。”

所以,这本书值得再去读一次,或许会有第一次阅读时产生疑惑的答案。

《论关系》读后感(五):是镜子不是壁垒

写在前面,目录显示依照时间顺序整理克里希那穆提先生的作品,而该版本目录和正文007页写的却是‘萨嫩 1981年7月31日’时间与前后部分都衔接不上,不知道是排版失误还是刻意的编辑顺序。

克里希那穆提通过对关系的认识解读了人与社会,人与人,在推至人与“我”,或者说其实关系的本质是我和“我”相处的结果,会引出我与其他人的关系。

在我看来,关系该是结合而不是疏离,人际交往中的关系是单位方向性的次序叠加,不断寻求回音和共鸣的过程。克里希那穆提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关系实际是人不断寻求“孤立"的过程。

克氏表示人在与他人产生关系时会本能的寻求舒适和安全感,为自己谋取利益是天性,但大多数人并不能真正了解这行为其中的动机和目的,若被归属集体的领导者利用,关系会进入盲目的恶性循环。人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思考自身,意识不到隐藏的“危机”,那么,此时关系就仅仅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仅仅是联络网,没有交流,没有反馈,更没有自我反思。克氏提出的“孤立”实质是不联接,不以结成归属集体为目的以宗教,种族甚至国家的名义谋取权利。因为当人进入归属集体,从中找到共鸣并决定为之效力,他的行为就开始不完全受政府和法律的约束,外在秩序束缚远大于内因驱动,无法正确的认知自我。而通过挣脱归属集体建立的意识壁垒,把人类的社会性问题细化成为人与人之间个体联络所产生的一个个问题,这种孤立是自发自觉的行为,不被集体归属利益追逐,不被权利蒙蔽的前提下,在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过程中会更好的获得自我认知和解放。

人在社会活动中仍然不断地制造与自己与他人的矛盾,而这些自发自觉地冲突过程是人与“本我”的交流,无论处在什么时间空间,有着怎样的社会地位,冲突永远不被消灭。

另外,道德有正误,关系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尤其是恋人相处,不论是恋人双方,还是其中一人拥有多为恋人,在道德上会有一个判断,而在关系上并没有外界的统一的评判标准。恋人相处,双方(或多方)在关系的一开始都是对对方的关注大于自己,经历一些时间和事件之后,人关注点渐渐发生偏移,从对方身上慢慢收回到自己,满意避免的会发生冲突矛盾,而愉悦,苦难,挣扎都是当事人审视自我的好过程。真正能够对这份关系从心做出评判的只有当事人。恋人关系也是自我审视的途径的一种。

哲学和逻辑是我并不能完全领悟的方向,也是我对它们非常感兴趣的原因。第一次写关于这方面的评论,如有不对之处欢迎指正。

非常感谢卢俊老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