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韩文化谈读后感摘抄

中韩文化谈读后感摘抄

《中韩文化谈》是一本由金惠媛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韩文化谈》读后感(一):克制住你的傲慢与偏见,平等的看待中韩文化差异

在我们的思维里,韩国一直以来就是“偷国”。他们不遗余力地“偷”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声称是他们自己的东西,还十分不要脸的去申遗、推广…尽管国家层面一直是声称文化应该多交流,但在民间就是对于这种韩国做法十分瞧不上…不过读着这本书,也让我从另一个层面上看到了韩国为什么会这么做,中国虽然拥有所有国家都没有的悠久文明和历史,在产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警惕因其产生的各种陷阱,韩国如今如今面临的很多问题,也许下一步就是我们会面临的问题。中韩两国都作为亚洲文化重要输出国,又算得上是同根同源,或许两国人民都应该放下傲慢与偏见,互相尊重互相交流,文化才能进一步发展。这本书里略显遗憾的还有一点,作者本人对于韩国文化的理解我没有立场质疑,但是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却略有偏差,不过也可以理解,她所处的环境是中国香港,虽然同属中国,但中国的土地太大了,若想找到共性,只通过香港这个地方恐怕难以找全…

《中韩文化谈》读后感(二):中韩文化差异

这是一位韩国学者金惠媛在港生活后通过对比生活方式、仪式、语言、思考方式等角度来说明中韩文化的异同。

韩国与日本都属于汉字文明圈,韩文约有70%以上可以用汉字标注出来,也就有了与中国相似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中文属于表意文字(视觉,文句解释),但朝鲜时代的世宗大王创造的韩文(15世纪)却有一些属于表音文字(听觉,逻辑传达)。

习俗方面,中国的中秋和韩国的仲秋是同一个节日,但韩国人对于吃月饼比较陌生;端午节,在韩国已转化出截然不同的意义和内容(没有龙舟赛)。

文明可被万众共享,但具固有特征的文化却格外顽固。以佛教为国教的高丽灭亡,之后的朝鲜推行崇儒抑佛政策,并影响至今(男尊女卑,敬老思想过于极端化)。而道教在朝鲜时代儒教的压制之下未能生存下来。

韩国虽在选择祖先墓地时接受风水专家帮助,但日常生活中,几乎不与风水地理发生任何关系。韩国也是把考入大学视为走向成功捷径的传统,平时对钱的态度也是比较含蓄。

韩语只有一种,容易理解其交流内容(印度共有22种官方语言,一般印度纸币有15种语言标出)。

书中还提到了经济发展的汉江奇迹,街道上人们走路快可能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通过对中国若干流行电影的点评说明对中国的理解。

《中韩文化谈》读后感(三):“我们韩国这些年”

韩国的国家品牌焦虑

韩国作家金惠媛回忆她小时候,大约70年代,韩国的流行文化根本没有任何竞争力,当时的韩国年轻人,听着英国的甲壳虫乐队,看着美国好莱坞的电影,购买阅读日本杂志,憧憬富裕的先进社会。80年代开始,鼎盛时期的香港电影横扫韩国影

院。

1998年,她在香港首次开设韩语讲座,也少有学生问津,她还被校刊介绍为来自于“隐之国”的韩国,可见当时港人眼中的韩国还是一个在人们视野之外的隐形国度。而十年后的2008年,却今非昔比,金惠媛在香港大学开设“韩国文化与社会”课程时,却由于选修人数太多而不得不限制人数。

这十年间的变化,便是韩流的席卷亚洲。安七炫为首的H.O.T在90年代末拉开了韩流的序幕。新世纪初的热播韩国影视剧《我的野蛮女友》《蓝色生死恋》《大长今》更是一部比一部轰动。在流行音乐方面,东方神起、Super Junior等等,光芒四射,堪称亚洲天团。但作者也坦言,可惜在可以说是文化最根本基础的文学领域,韩国人建树有限,未能产生村上春树和金庸那样的高雅大众文学。另外,根据某项调查结果显示,韩国经济实力全球排名第13,国家品牌却进不了前30(日本第5,新加坡第24,印度第27,中国第30),令韩国人颇为焦虑。在《纽约时报》推荐的《人一生应该看的一千个名胜》这部旅游图书中,中国和日本分别有14处和8处入选,韩国却颗粒无收。

关于韩国的N件事

《中韩文化谈》最生动之处,便是一个在香港工作生活多年的韩国学者用中文,来为我们解读韩国这个国家,韩国人这个民族,解我们对这个东亚邻国“知其一,不知其二”之惑。

身为文化学者的作者,首先告诉我们 “韩国”的国名来源于何处?Han来自韩国的固有语,具有“大的”、“唯一的”等意思,因此韩国之“韩”,只是将此发音表记为“韩”,并非是因为和中国的战国七雄之一韩国有任何亲缘关系。另外横贯韩国首都首尔南北的汉江,以及首尔的旧名“汉城”,也都出于此语意,与“汉民族”之“汉”同音同字只是巧合。为了避免误解,于是才有2005年初,韩国汉城市市长李明博宣布把汉城市的中文名称改为“首尔”之举。

既然名为“中韩文化谈”,作者对中韩异同进行了饶有趣味的对比。有些在中国和日本很兴盛的流行文化,在韩国却难觅踪迹。比如风靡街头巷尾的招财猫,源于日本,自古以来日本被视为招财招福的象征,而在民间泛神传统同样浓厚的中国两岸三地便很自然地生根开花。同样的,韩国人对《三国演义》里的关羽耳熟能详,但是关羽在中国被神格化,被尊奉为财神,却让韩国人感到惊讶不已。韩国的春节也和中国传统中为了驱逐厄运而装饰大红色并燃放鞭炮的情形不同,比起中国的春节来显得格外冷清。究其原因,韩国的民间神话传统历来比较薄弱,再加上近年来基督教的影响,国民对于财神、风水等“怪力乱神”并不热衷。

比如,近年来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韩食之一“冷面”逐渐流行开来。但没有去过韩国的中国人没想到,一百年前从中国传入的炸酱面现在成为韩国最受欢迎的快餐之一,像披萨和汉堡那样,是最有人气的外来佳肴。尝过冷面的人都知道,冷面并不是小麦面粉做成的,其原材料是荞麦。这是因为,由于气候的原因,韩国历史上很少种植小麦,所以用小麦做成的面条以往只有在喜宴上才能吃到的稀罕物。

书中对韩国人的独特个性刻画也可谓入木三分。作者讲了自己的一个故事,在香港租好房子之后,购买床和家具的过程让她这位韩国人大吃一惊——购买的家具两周以后才能送来。两周的送货周期,与欧洲相比也许还算迅速,但对于性急的韩国人来说,是根本不可能接受的。而在韩国,不论是大家电或是家具,必须在购买当天或第二天送货到家。在餐馆吃饭,过5分钟若点的饭菜还不上来,客人就会不耐烦。

对东亚社会的愿景

六七十年代,韩国总统朴正熙带领韩国创造了经济上的汉江奇迹。60年代后期以后的二十多年,是韩国人记忆中的黄金时代,但韩国在富裕之后呢?似乎离一个理想的文明社会还有一定距离。

就从教育来看,如今韩国大学录取率高达百分之八十,可是要想从事律师、大学教师和医师等“士”之职业,或者进入现代、三星等大企业,就非名牌大学的学历不可。相对于个人能力等其他方面,“毕业于哪所大学”更能决定个人的就业、婚恋乃至社会地位。因此只有负担得起昂贵补习费用的富人阶层,才有可能将子女送入名牌大学,这大大降低了社会流动性和文化活力。究其原因,是因为包括韩国人具有的东亚文化通病,即单一价值观。社会成员都执着于名牌大学学历、整容或者名牌包包,最终失去了个性。

作者对韩国青年的寄语是:“不要看别人的眼色,要有自己的梦想”,如果能认识到各人没有必要具有完全相同的人生目标,社会就会变得更为多元化,从而缓和不必要的竞争,建立起更有魅力的文化。

无疑,这一声呼吁,中国的年轻一代也非常值得听一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