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读后感摘抄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读后感摘抄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是一本由王学泰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75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读后感(一):几千年的社会规则扒了个精光

刘、关、张桃园结义前,为何关羽张飞要杀掉对方一家老小?

绿林好汉手中的朴刀是一种介乎农具和兵器之间的器具?

杀人放火可以当官?穷人靠着力气和胆量也能吃香喝辣?

香港影片中,为何警察和地下秘密社团都要拜关二爷?

学泰老师此书,私以为,可以与吴思先生的《潜规则》《血酬定律》相提并论,一本书,把中国社会几千年的社会规则扒了个精光,读来令人唏嘘。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读后感(二):也是旧评,码一下

慎公的序有缘先识,这本书却是悔不早买。

全书研究的对象是游民,即从主流宗法网络中脱离出来的群体,如阿Q,如韦小宝,如三国,如水浒,如天地会,如青红帮,如陈吴洪杨刘邦朱元璋。

他们所生活的社会可称之为江湖。这里的江湖不同于士大夫的“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亦不同于隐士的“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而是一个与显性社会相对应的隐性社会。叛逆、挣扎、冒险,这里的游戏规则颇具厚黑色彩,儒家伦理早已崩坏,江湖道义常置脑后。

社会对于游民文化的心态也相当复杂。可以说,游民文化的影响远远超越了游民阶层。

大致说来,游民文化是社会无序化的产物,而这种文化又进一步加剧社会的无序化,如此恶性循环。

读罢掩卷,付诸一叹:

江湖不远,殷鉴犹然。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读后感(三):社会学和文学交叉研究经典之作

【1.怎么界定游民】

相比传统帝王史学甚至地方政府、乡村控制研究,游民这个群体历来是关注边缘,王学泰先生从刘关张为结拜杀对方全家的江湖唱本发掘出游民群体,通过对比游士、游侠、农民、流民的区别,界定了“游”走城乡之间谋生的特点。

【2.城市化与游民化】

宋代平民社会兴起,背后是政治驱动的畸形城市化,城市人口占比12%(绝大多数为王侯将相及其服务群体),土地兼并加快和文人士大夫阶层待遇扩张手工服务业消费需求,被迫“进城务工”的脱离宗法和土地的游民群体(农民为主),享受权商双重“剪刀差”,坊市隔离打破后仍大多居无定所,为求生存义气结伴互助。

【3.游民的特性】

反社会性+敢打敢干+拉帮结派+野蛮黑暗的人性,这四点总结是本书精华,朱元璋、韦小宝、阿Q三个不同时期游民代表分析很精彩。游民的道德准则是“义气”,这是一种超越宗法、宗教的生存资本,甚至具有很强的平等观。讲义气不是单纯的风险,而是一种投资,谁讲义气谁就有号召力,结合水浒和关羽崇拜分析很深刻,也很接地气,非常符合底层短视、狭隘、情绪、暴力的群体特征。

【4.游民与通俗文艺】

通俗文艺来源大众也面向大众,水浒、三国、说唐等很多作品本身就是游民知识分子创作,代表最底层认知和情趣,是游民意识的载体。越体现底层情趣,传播越广,越多的游民大众从中获取道德思想、英雄范式,进而认识世界、判断是非。现在看来,金庸武侠作品凸显江湖美好,对江湖游民的黑暗残忍避而不谈,有点文人理想主义。

【5.现代化的游民】

有么?当下有没有网络游民?他们的群体意识和行为方式是怎么样的?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读后感(四):读《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读这本书是因为徐童在访谈中提到了此书,说他拍摄的纪录片受到了此书的很大启发。一口气读下来,发现作者在学术著作的写作中也颇费了一番心思,目的就是为了使一般读者的阅读过程不致枯燥。作者的此番美意,应该是有了效果,作为一本颇有内容的书,可以用易读来形容。作者倾多年研究成果集成的此书也给我很多关于历史文化方面的思考,即使作者在书中一再声称,所研究皆为古代文学文化,与当代社会没有直接关联,但文学文化的一脉传承特性自然使书中很多观点为解读当今社会之现象提供了视角和支撑。另外说句题外话,我在之前写《王小波传》的读后文字里所要表达的某方面正是有感王小波之欠缺的就是如此书作者般的默默专注的精神。当然可能也是由于王小波某种方面的不能适应,才让他能够以标志性的身份成为了被崇拜的图腾式人物。

言归正传,读罢此书给我很强烈的感觉是获得了不少对待很多问题新的、或是原来就有但似是而非并不清晰的,而由此确认下来的的视点。作为几千年文化积累的汉文化传统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很大部分是游民文化,或者说是流氓文化的,(关于此流氓文化之说,系鲁迅之言,本书作者认为只是游民之堕落变质者才可成为流氓,但我更赞同鲁迅观点,因为作者所言游民之性格本质无异于流氓本质,仅只程度差别而已)或者直白来说,这本不能称之为文化,因为这些积习传统仅仅是作为未开化、或者是未充分开化的生物本性的反应,它只是与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的生理智力发展相匹配的。以此类狭义观点出发,文化本应具有某一方面的超越性。公民意识、契约精神、人格实现的需求,这些在当今的中国社会,甚至放眼全世界,也是某种稀有的存在。而影响中国社会传统几千年的主流思想意识儒家思想,也是作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虚浮形式存在的。古代上至统治阶级,官僚士绅,下至宗法农民,底层百姓,真正信仰儒家思想,并以此为人生主要行事准则的,恐怕不多。正如今日之反腐清政,几荣几耻,上至权钱在手的官贾商,下至朝夕不保的农民工,真正信仰的也是寥寥吧。每每言及中国国民之性格,缺少信仰是个难以绕开的中心点。

而那些隐约所感,却一直未能确认的,就是关于所谓四大名著之类的古代文学结晶。即使毫无专业可言,只是稍喜读小说的我,也会诧异于所谓五千年华夏文明留下的只是诸如三国水浒之类的作品。通过此书,解了我一直以来的心头疑惑。几千年轮回的历史演进,统治者多位缺少文化的异族或游民,而所谓士大夫的文化阶层,也是在儒家文化消极方面的影响之下的犬儒阶层,至于这些流传久远,至今仍然兴盛不衰的名著经典,只能是隐形游民的谋生之作,甚至多种文艺形式,包括戏曲在内,表演的内容以现代文学标准评判,也多为无意之作。如果非要把别的民族没有而作为意义,这种自卑真是深植难除了。就如陈凯歌张艺谋当年的获世界赞誉的作品,皆为自揭其短的白描。此本无害,但停留于此并以为就此不文明征服了文明世界,无异痴人说梦了。一直以来我对历史多有偏见,如果研究历史只是弄清生在之前的人吃什么,穿什么,如何穷争恶斗的,而丝毫不见其有任何高明闪亮之处,那耗其有限年华,还是感受些更让人由衷折服的东西,更划算一些吧。

赘言至此,算是读后之感。还有个小小的感受,关于鲁迅,很久之前读了点小说,看来现在也许可以再回去多读读他的杂文了。总之,我的观点多属偏激之言,但如果非让我坐下来看电视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播,我还是要骂人的。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读后感(五):被扭曲的盛世

王学泰先生的这本大部头书,看完之后的感觉真的很复杂。惊喜于他写出了以往中国文人所忽视的一面——游民及游民文化的特点和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内心的价值观。震惊于有史以来生活在中国这边土地上的游民活得这么狼狈不堪,不忍直视。

一、中国的特权社会

有史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特权社会,中国绝大多数的资源都是被人为或行政的方式垄断在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阶级手里。人民群众几乎都是跪舔着吃他们剩下的,只要一有来自民间社会的力量出现,就会被以莫须有的借口打压。绝对不允许有民间力量的存在。当朝者,最喜欢的状态就是小农经济的存在。死死地要把农民按死在土地上,让他们不能流动。从而达到最好的统治状态。社会上的一切资源掌控自己手上。比如所谓的盐铁专营。

自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被秦朝大一统以来,中国文人的背脊骨就弯了。几乎没有例外,即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名臣像王安石、司马光、海瑞、曾国藩、李鸿章等等。无一不是。都没有诞生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独立人格。他们的思考出发点也都是为了帝王家,想看到有对待百姓好的政策出台或者是对帝王的阿谀奉承,无一例外不是想的是帝王家。造成这个的原因我想可能就是科举制度,你看纵使经历了无数次的改朝换代,科举制也依然挺拔不倒。科举制就是统治中国文人的工具,经历层层的思想筛选和道德强化。最后产出来的所谓文人不过也是所谓的“皇家管家”而已。这一批通过筛选之后的文人不过也是特权阶级。所谓的“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不过是皇奴之言。

二、盛世之下其实难副

最典型的莫过于宋朝了,毫无疑问宋朝在人口、经济、文化各方面都达到了当时所在世界的最高峰,但是又能如何,一切都只不过是被扭曲的假象。一经风雨立马显现出原型,所有的繁荣立马烟消云散。为什么会这样?无怪乎 中国的传统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器,而是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 。以至于他没有让民间累积力量从而形成自己的政治利益代言人,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都是被牵着走的奴才。宋朝之所以会比中国的其他朝代显得更繁荣,也不过只是官商合办的企业跟多而已,朝廷让出了比较多的利益,但是基本是也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一般百姓没有自己的政治力量代言人,甚至连自己的利益都不能得到保护。

我记得有专家学者在解读《清明上河图》的时候里面有看到“送外卖的”。然后怎么样的吹嘘有多厉害!毫无疑问“送外卖的”在宋朝绝对是有存在的。在王学泰先生的这本里面就有写到,在宋朝因为管制的放松允许乡村的土地兼并。诞生了大量的游民,这些人的绝大部分在农村过不下去,跑到城市混生活。又因为当时宋朝的官员俸禄比较高。诞生了大量的“高级酒店”。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到来又进一步的发展了这些服务也的发展,所有“‘外卖员’的诞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什么从始至终在中国就没有诞生过资本主义的萌芽?从王学泰先生这边皇皇巨著中就可以看到,在宋朝是最可能诞生资本主义的。因为当时农村允许土地兼并,生产力提升,农村不许要这么多的人了。大部分跑去城市,如果城市中是有自由行业,一般百姓可以自由选择就业,行业能自由发展。那么一切都能水到渠成。但是没有。在中国城市无非就是皇帝的城堡,外围是他的护城河。与西方的城市的自发形成完全不同。而且几乎整个行业都控制在朝廷手里,民众或者商人根本就没有意愿去做生产力的提升,因为都是他们的!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人之下其他人都不过是寄生虫而已。

三、游民族群与游民文化

中国的朝代基本上脱离不来这个三个过程:

1、 建国初期,地广人稀(主要是改朝换代经历的战争消灭了绝大多数的人口)。开国皇帝这时候基本上主张是休养生息,轻徭薄税,支持广大人民往无人耕种的地方迁徙。并且进一步的指示谁先占领的就归谁。严厉打压城市里的游民,必须赶去耕地。强制性的实施小农经济,把人定死在土地上,绝对不允许游民的存在,还有强制迁移一部分人去固守边疆,充当人肉长城。

2、 帝国中期,人口进一步的膨胀,人地冲突突显。随着时间的发展,农村里的土地兼并出现。一部分是特权阶级的出现(包括家里有人出仕某得一官半职,敛积财富购买土地)。一部分是个体农民家庭几代人的积攒一点一点的购买土地。这时期随着土地的兼并,生产力提升,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他们基本上都会脱离农村走向城市。这个群体就是构成游民的绝大多数群体。经济情况好的他们在城市里靠着出卖劳动力能获取一点一点报酬,基本上过的也是吃饱上顿没下顿的日子。经济情况不好的时候,就开始打歪门邪道的主意,铤而走险的去偷、抢、甚至杀人打劫。内心深处渴望天下大乱以便从中捞取利益以此活命。其中的佼佼者野心更大渴望夺取权力甚至是江山。这部分人中包含了历朝开国开国皇帝尤其以朱元璋、刘邦、刘秀和刘备最为突出。蹭着天下大乱的机会从中谋取个人利益。

以为这种政治体制本身就抑制了经济的进一步成长空间,这些过剩的劳动力得不到活命空间。只能游走于各个行业、阶级。一有风吹草动立即揭竿而起。所以在帝国中间各种矛盾突显,体制对社会发展的遏制。慢慢的让这些游民无路可走。等待机会伺机而动。

3、帝国晚期。体制的顽疾进一步的发展,皇帝没了先辈们的励精图治,大肆享受、骄奢淫逸。整个官僚系统也是贪污腐败、欺上瞒下、以权谋私。社会的生存空间进一步的收窄。逼迫着游民铤而走险打砸抢,里面的冒险分子。往往顺应时代内揭竿而起。各地风起云涌,朝廷出兵到处扑火。但是基本的生存问题得不到解决。这边镇压成功了那边又有人冒头了。而且双方各自上演的手段都极其残忍,往往都伴随着屠城和屠杀,视人命如草芥。最终在互相的征战中消灭大量的百姓,最后一个杀人魔王从中脱颖而出成就下一个王朝。此时人口锐减,民不聊生,待新王朝成立。又是轻徭薄赋,分田地。如此轮回又轮回。 在这个体制之下,民间累积的一点点进步都因为战乱纷争打得烟消云散。集权专制越来越强。导致一朝不如一朝。

姜文的《鬼子来了》里面的村民,为什么明明整个村都被日本军人占领了,他们还和日本人嘻嘻哈哈打成一片。用现在的说法就是一点政治觉悟,民族大义都没有。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真正拥有过这片土地。说他们愚昧,麻木都太肤浅了。他们是这片土地的打工仔,给哪个“老板”打工不是打工呢,他们肯定是这么想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