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单挑大宋朝的读后感大全

单挑大宋朝的读后感大全

《单挑大宋朝》是一本由独孤慕雨著作,36.80元出版的2013-1图书,本书定价:373,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单挑大宋朝》读后感(一):单挑大宋朝,书名真好,内容可读性强

单挑大宋朝,书名真好.王安石的变法失败,最主要就在于"单挑"二字。从范仲淹到王安石,封建士大夫们总是把先天下之忧演绎的如此完美,家国天下的儒家理念压得他们喘不过气。但是宋朝的问题在于体制,在于积弊。第一,王一人之力想救国救民,实在是不太可能。单挑的结果势必是个人的悲剧。第二,他的变法主要绕开了制度和管制方面,从经济入手。需知,制度有问题,经济再怎么也改不动的。一个车的车头出了问题,你再加油,只能让他覆灭的更快而已。

《单挑大宋朝》读后感(二):懦弱王朝中呐喊

处于大宋王朝大管家的位置,他站高望远,千疮百孔的河山,浮华的经济,这个王朝暗藏危机,是一场从内及外的危机,士大夫特有的雄心豪气与责任意识,他决意做大宋朝的商鞅,纵然五马分尸般下场,也要来一场轰轰烈烈彻底的改革,同样的国难危机之时,却没有相同的结果,宋神宗不是秦孝公,模棱两可的态度最终决定了这场变法虎头蛇尾,王安石终究不是商鞅,张仪的敌人是六国,将整个秦国王公权臣置于张仪的法令适用范围,而王安石他的敌人是大宋朝自己,宋神宗患得患失,要的平衡,最终的王安石变法,只能作罢。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最终是秦孝公与宋神宗的对比,赵顼不如古人矣!

《单挑大宋朝》读后感(三):千古拗相王安石

终日看山不厌山

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

山水空流山自闲

在《给孩子们的古诗词》里,叶嘉莹先生推荐了这首诗。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我就乐的哈哈大笑,一个身居高位的宰辅之臣居然也发出这样的感慨。当时并不理解买山的意思,只觉得这首诗清新可爱。为了一首诗,买了本《王安石集》,不过很可惜,书中没有收录此诗。但是对于王安石的印象却大为改观,他不再是一个书本上刻板的改革家。为了进一步了解他的生平,又购买了《王荆公传》、《千古拗相王安石》。

梁启超不愧为一代大师,文笔犀利,每一段读来都朗朗上口,不过我更喜欢《千古拗相》这本书,因为这个拗字,点出了王安石的一生。他是一个很拗的人,有着很拗的性格,过了很拗的一生。

王安石的父亲对他的影响很大,他从小就不同于一般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那些读书人,尽管他在读书方面也颇有天赋。从他致仕开始,他就不断地在经济民生领域探索,寻求适合宋朝民情的一套管理制度。这期间,他屡次辞去吏部授予他的京官,转而扎身在基层一线。这种情况在古代和现代都是一样的,对于中央而言,省以下都是基层,没有人愿意离开权力中心去往基层锻炼,然而心怀天下的王安石并不以做官为目的,他的屡次辞官甚至被政敌讥讽为沽名钓誉,只有千百年后的我们看来,才会为他这种精神所折服。

宋朝是一个特殊的朝代,一方面文官势力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可以与君权相持平,士大夫与王共天下。另一方面文官的势力大,则武官势力就会薄弱,面对强敌环绕,宋朝一直都是委曲求全。而宋的朝代在历史发展也是一个转折点,农业的大力发展刺激了商业和资本流通,一味采取重农抑商的态度不能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总而言之,不论是对外作战、还是对内发展,都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而经济的蓬勃发展就需要大刀破斧的改革。

古往今来,改革者都是毁誉参半,而他们的一生也都是无法盖棺定论的。王安石是这个朝代少有的清醒者,他能够看清历史发展的趋势,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改变社会的现有格局,这种勇气已非常人。在他的改革设计中,青苗法 已经超越了那个时代的思想,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综合而言,宋朝的倾倒不是改革就能够逆转的,他的改革只是延缓了宋的灭亡。

王安石的拗促使他展开轰轰烈烈的改革,然而也正是他的拗使得他所设计的改革蓝图在执行过程中发生了极大的偏差。他是一个坚定信念的改革家,却不是一个健全性格的政治家。他作为一个帝国的设计者,缺乏强有力的支撑,而他自身性格又过于偏执,导致整场改革是在一片反对声中进行,其结果可想而知。平心而论,王安石的改革有其先进的一面,但是文人相轻,反对者大部分是由于对于他个人的不满进而演变成对于整个改革的攻击。这是令后人唏嘘不止的,或许改革最终会取得成功,然而历史没有或许这个选项。

在他的同朝代或者更早一些时代里名人辈出。范仲淹、欧阳修、司马迁、苏轼。。。。。任何一个人单拎出来都是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而他们除了文学上的名气之外,在同时代的政坛上也是身居高管。就在这群星闪耀的时代,王安石也毫不逊色于其中任何一个人。他的文章雄浑大气,与他的政坛经历分不开。他的诗歌则更像是小品,充满了难得一见的浪漫和温馨。“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江南水乡长大的拗相,青年时心怀壮志,壮年时坚定信念,暮年时坦荡,他的一生并不平坦,却始终不改初心,虽然没有成就理想中的事业,却也在历史上划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