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王安石传读后感1000字

王安石传读后感1000字

《王安石传》是一本由梁启超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2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安石传》读后感(一):项目成功四要素:方向、团队、后继干部培养,不要忘记了时代环境

青苗法和市易法,像现代的银行借贷制度,早在一千年前提出来,但凭这点王安石就很伟大,应该是最早期的资本主义思想萌芽,只是在重农抑商的时代资本运作往往被同僚和社会所不齿,思想过于前沿而必遭重创反对,何况变法非一人之力所能及,故曰政策方向定好了而后是团队和干部力量培养及跟进,这才可能做成一个项目。再看唐宋八大家,从政治、经济、文学、书法综合评价,王安石独一无二。这本书的作者梁启超恰恰是戊戌变法的领导人,为王安石作传,观点不乏有一定感同身受之倾向,然自古至今变法及变法者本身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因子,智慧固然重要,但勇气与魄力更加重要。

《王安石传》读后感(二):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

罗振宇在《一次体制改革的反面标本》(第126期)中说这是将心比心,梁启超在写王安石,实际在写自己,说“王安石是三代以下唯一的完人”未必公允,但历史就是这样“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千秋功罪只能任人评说,就像梁启超在《李鸿章传》里开篇说的那样:“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我认为王安石应该称得上是一位英雄,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极具超前性和系统性,罗振宇在节目中也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整体配套改革,王安石仅凭一二人之力力图富国强兵,可惜无论是社会经济环境基础的限制还是用人不当的限制等最终一败涂地,并将北宋最后60年的政局变成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政治闹剧,不能不令人挽惜

王安石变法受到了几乎满朝文武诸如司马光、苏轼等正人君子的反对,他们极力攻击王安石,自己却提不出一条解决办法,想想人性自古如此,无论成败,做实事的人都是值得敬佩,因为干成事需要千百个条件,但指责别人只需要一张嘴。

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及变法的内容和思路值得深入学习。

《王安石传》读后感(三):巍巍乎高哉!——读梁任公《王安石传》有感

我对王安石,之前也有好感。改革者,唐宋八大家,春风又绿江南岸,凌寒独自开,为有暗香来。读罢此书,更令我惊叹于他的千古一人。略述如下:

1,风云际会。也可以说是命运或者机遇,这种事情,个人难以把握。有句话叫做“是金子总会发光”,我是不相信的,王安石也驳斥了这种观点。(我个人认为,只有在真正的自由社会,这句话才是真理。)王安石这样的人,2000年不会就这么一个。唯独他遇到了宋神宗,互相成就。这样的一对君臣,历史上,绝无仅有。

2,真君子。何为君子,定义可能颇多。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王安石为真君子无疑。为何我能如此坚信?这是我读此书的一大收获。想了解一个人,最好的办法,直接去读他本人写的文章。在这本书里,我看他写给司马光的信,给曾巩的信,给宋神宗的折子,给王韶的批示,一些书籍的序言,真的在文字中能感受到他滚烫的真诚。

3,所谓小人。看了梁任公的分析,越发难以下谁是小人的判断。之前对吕惠卿很鄙视,但宋史对新法人士的污蔑,已经是众所周知。吕惠卿可能确实操守一般,但根据任公描述,也很难归他为小人行列。尤其是曾布,真是谦谦君子,刚正不阿,居然被后来元祐党人诬陷为奸臣。王安石一千年来尚有十多人为他辩污,而曾布之冤从无人提,梁任公为之一哭。

4,今天我们看王安石,应该得益于历史课本,比较能正面评价他了。可曾想见,100多年前,前溯到南宋。王安石就是奸邪小人的代表。邵雍对他极尽污蔑贬低,朱熹二程宋史中也如此写法,甚至将靖康耻记在王安石变法的账下。民国时的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直斥王安石为小人。实在令人费解,这些大学者为何就不能客观公正对待别人? 若非梁启超等人的努力,我们怕至今不能正确认识王安石,这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改革者。

5,改革之难和因循之易。改变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真是困难重重。可以看看王安石和司马光苏轼文彦博的一些对话,守旧者总是有一千条理由来反对你尝试的变革。自己却提不出哪怕一条改进的建议。几千年中国历史就这么几位改革者,多的是无为而治或因循守旧。不过也幸好有这么几位,在一潭死水中惊起一些涟漪。 大多数人都是害怕改变,不看到改变带来的成果,不会从心里支持变革。

6,梁启超的政治思想,我们学的历史书中已有介绍,君主立宪,推崇开明专制,如俾斯麦加富尔。这一点在书中也常闪现。但他的学术思想,却是坚决的自由主义。要求学术,思想,言论,写作自由。咦,以梁任公的智识阅历,难道不知专制与自由之不可两立?开明专制也是专制啊!

《王安石传》读后感(四):梁公笔下的王荆公

梁启超满含深情地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全方位立体的王安石形象。在读这本书以前,我并不知道在很长一段历史中,王安石是被诋毁作为负面形象出现的。

学术成就不说啦,王的争议往往在于他制定的经济制度,事实上,他在军事上是非常有远见的,而且无可争议的。比如用王韶出兵收复河湟一带失地,取得熙河大捷,扩展土地数千里,这是宋朝建国百年以来从未有过的事。王是看到了宋自建国以来弱兵政策带来的可怕后果的,并提出改革的,让兵将相互熟悉,增强军事实力。

关于经济制度,只能说,王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理想主义者,而不是一个很好的行政者。他的观点太过于超前。政策都是好政策,就是不符合当朝现实,在小地方可能会很适用,因为地方小作为父母官,王安石可以掌控的了中间环节,推广到全国,不可控因素太多,在没有一个与之适应的强大的行政机构的前提下强行推行新法,后果也就可以想象了

书中有一个观点是说王安石变法失败于用人,这一点不能苟同,虽然王确实不擅长于用人,但制度的不符合现状导致用人不对一定是一个引发的必然结果 人性是不该被考验的,如果一个制度必须要选拔圣人一般的贤德人去实行,除此之外就无法实施,说明制度本身有严重的缺陷。

比如市易法政府即垄断市场,又管理市场,又对于市场征税,又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初行可能有效,时间长了必然导致官员腐败。

此外最大的错误应该是把新法的推行跟官员的业绩考核绑定在一起了,类似于青苗法这样的政府组织民间放贷,只能鼓励,不能强制,更不能因此而追责相应官员,否则就成了逼民举债,性质完全不一样了。

王安石的很多关于田赋和税收的制度其实是很有利于生产的,虽然在当朝失败了,却在明朝被张居正引用成为了一条鞭法,并在清朝成为比较固定的制度,功虽不在当朝,也算造福后世子孙了。

关于八股文,实际上只是王在推行新政中的一个中间过渡状态,可惜没有推行到下一步,虽然客观上造成了后世遗毒,但是并不是王推行新政造成的,而且新政中途废止造成的,并不能归咎于王安石

针对反对党的态度,感觉可以有这么几种,一类人是因为王安石的新法太超前而无法理解,这部分人从内心深处觉得王的做法是祸国殃民,所以拼命阻拦,以苏东坡,欧阳修为代表;一类是沽名钓誉,以激怒皇帝和当权者为目的,以求自己青史留名,博得个诤臣和忠臣之名,针对这一部分人,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有表达类似观点,文臣误国,虽然朝代不同,却有类似情况,文人为了图“虚名”纷纷以触怒皇帝或当权者为目的,与时政相阻,而不管某个举措某个言论实际上是好是坏,这部分人以吕公著为代表;还有一类为了争权夺势,政治站队和倾轧,以司马光为主;剩下的一部分是后人整理史诗根据自己好恶在前人基础上做的歪曲和诽谤,很不幸的是,元朝由于政权特殊性,史学家水平有限,不能做清楚的区分一律记入正史。

但王在实行过程中确实有些一意孤行,可能是被不分青红皂白地攻击久了,人难免偏激,正确意见也听不进去,比如保马法的推行。但说到底,王的这种状态,一味攻击他的守旧派难辞其咎。

王安石新法虽然有缺陷,但如果哲宗即位司马光和太后掌权后能够心平气和对待辩证接受新法的有效部分,废除不良部分,宋还是会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的,可惜司马光似乎并没有这个胸襟,梁启超评价他“泄愤误国”,没有抓住宋朝改变国运的机会,可悲可叹

就整体来说,梁启超的情感过于强烈,不是一个很好的作传的态度,因为感情强烈难免偏颇,影响全本书的客观性。而考虑到他的创作背景,戊戌变法失败十年左右,正是一个跟王安石同病相怜,英雄惜英雄的状态,感情强烈也可以理解,且这本书的一部分创作意图也在于提倡改革,呼吁创建联合政府,而非单纯的学术研究,有一定的倾向性就很正常了。读书时候还是需要辩证地吸收。

《王安石传》读后感(五):改革家为改革家立传

由梁启超来为王安石作传,虽然他极力想以客观的角度还原一个真实的王安石,但还是难免带上他个人的烙印。

想要知道为什么梁启超在写这本传记表现出如此充沛的感情,就不得不先知道他本人的经历,作为清末民初的一个名人,他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极力倡导君主立宪,清朝灭亡后,先后在袁世凯和段祺瑞政府任职,晚年主要从事教育事业,他一生都在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智的启迪奔波劳碌。当他看到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也是处于一个国家积贫积弱的时代,也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但是通过变法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梁启超怎能不心向往之。

在写王安石之前,当然首先要介绍一下他所处的时代,这也是王安石之所以能成为王安石的缘由。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别的一个朝代,文学艺术商业极力繁荣,但是军事力量又极力虚弱,这宋太祖赵匡胤上位的方式息息相关,为了防止拥兵自重的将领像他一样黄袍加身,赵匡胤制定了种种措施限制下属的军权,长期发展,导致国家军队数量虽多,但是战斗能力却极差,不得不向西夏、契丹等邻国交“岁币”买短暂的和平。

到了王安石所处的时代,国家已经积聚了大量的问题,百姓贫困潦倒,官吏因循守旧、贪图享乐,西夏、契丹虎视眈眈,南方少数民族也不时袭扰。

时势造英雄,忧国忧民的王安石等到了锐意进取的宋神宗,在宋神宗强力支持下,王安石开始组织变法,针对现阶段国家的一些突出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变革,对于分配、税收和国家财政问题,王安石设立了管理国家财政的机关“制置三司条例司”,颁布了“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募役法”等法规;针对军队和国防问题,他在省兵的基础上,颁布了“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军器监法”等法规,并且选派将领,经过河湟之战、西南夷之役等战役,招抚和平定了周边一些不安定的地区;针对教育和选举问题,他循序渐进的做了一些调整,以使国家能培养和选拔出经世致用的人才。

这些改革本身都能切中时弊,但也难免会出现顶层的一些很好的设计,无法落实到底层或者是在执行过程中被歪曲,尽管如此,变法还是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们也能很明显的感觉到,王安石组织的表达,采用的是温和的、循序渐进的方式,这样虽然能尽量避免社会发生大的动荡,但也因此为此后改革夭折埋下伏笔。由于王安石的性格和执政理念使然,他对于反对新法的政敌,并没有采取严厉的打击,仅仅是降职或外调,如果新法有足够长的时间来执行,这样也未必不妥,当推行新法的强力人物宋神宗和王安石死后,而反对新法的权力人物仍然大量在位,试问,改革成果怎么保留?

梁启超花了大量的精力用来考证,以期还原一个真实的王安石,难度自然很大,对于一个变法改革者,如果自己组织变革的一切都被推翻,那么对于他的诋毁肯定也会纷至沓来,再加上时代的久远,真相就愈发的扑朔迷离。不过,就算是一个相对没有这么多争议的历史人物,难道史书上的记载就大部分都会是真实的?我看着未必。当然,王安石的变法派被打压下去之后,当权者自然要各种贬低王安石,梁启超通过不同人物,以不同角度,试图回到历史上的那个特定环境下逼近一个真实的王安石,作者对王安石可谓是推崇备至,至于是因为真实的王安石让梁启超钦佩,还是因为对王安石的崇拜使得梁启超考证出王安石大量的光辉实际?这个应该是两方面相辅相成的结果。

书的最后一部分讲的是王安石的文学水平,由于我古文水平比较差,虽然梁启超极力赞扬,我也无法领略其美。

看完全书,不得不为王安石扼腕叹息,王安石无疑具有非常出色的执政技巧,他当权组织变法,不过短短的十年不到,却将制约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做出了一系列的变革,也没有带来变法常见的血雨腥风,以一种非常平稳的方式使国家慢慢发生深刻的变化,也是由于他对政敌的“仁慈”,使得变法没有执行很长时间便夭折,国家的一切都还没有走上良性发展的正轨,宋代也没有拜托积贫积弱的现状,并最终被灭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